新时代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
2023-12-11李海湘
摘 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实物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实物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勘查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以实物地质档案为例,探讨新时代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原则、具体措施以及启示,为进一步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指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物地质档案;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
引言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每年在地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大量岩矿心、光(薄)片、岩(矿)石标本、测试副样等地质实物资料[1]。这些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实物地质档案就是在地质调查、勘查活动中制作或获取的,以特定有形物品存在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实物。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先进的设备进行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将实物地质档案转化为更易保存、管理的图像、文字资料,既有利于地质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也有利于提升实物地质档案利用效果,增强实物地质档案管理效率。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则是利用拍摄、扫描等方式对实物地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将数字化加工成果转化为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文件,按照实物地质档案内在联系,建立目录数据与数据文件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
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于2012年12月成立,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指导各地环境地质勘查所业务工作,建立环境地质技术资料库与技术信息数据平台,参与编制和实施环境地质勘查、地质遗迹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规划等职责,业务范围包括环境地质勘查、矿产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地基与基础施工等多种经营。近年来,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积极拓展业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为进一步做好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提升实物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迫切需要推动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环境地质勘查业务需要,为勘查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原则
实物地质档案是各级地质勘查部门在地质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及其他地质生产技术活动中取得的,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岩心档案管理规范》(DA/T72-2019)等相关规定和要求,实物地质档案是由汇交人将岩(矿)心、标本、副样、光(薄)片等地质实物资料、相关图片及文件资料等实物汇交至实物地质档案管理机构,并由其按照实物档案管理办法,尤其是实物地质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筛选、整理入库。再利用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等,将实物地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息。
1.1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科学性
主要是指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要符合实物地质档案特点,以及数字化技术要求,将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与实物地质档案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结合,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者专业技术共同做好数字化。首先是要做好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数字化工作领导组,对馆藏实物地质档案资料进行鉴定,并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筛选,确定数字化范围,根据轻重缓急,以及重要性、利用频率等,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2]。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做好地质实物档案数字化参数设置、数字化归档范围,以及数字化技术选择等。
1.2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系统性
主要是指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应坚持系统观念,包括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将馆藏的实物地质档案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归纳,按照类别进行系统处理,并确保特色、重点的实物地质档案前后连贯、完整,且呈现出相互关联性、系统性。系统性也包括实物地质檔案数字化软硬件设备的系统性,即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数据库、软硬件设备选型应符合现实管理需要,保持实物地质档案前后的一致性,以及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可持续性。
1.3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整体性
主要是指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作为环境地质勘查部门及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环境地质勘查事业发展进行谋划和部署,注重整体与个体、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始终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和要求与单位其他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整体性原则和标准,利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与其他档案资料之间的共建共享。
1.4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安全性
主要是指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应确保其真实、完整。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不同,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改变了档案管理方式,将传统依赖于人工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依赖于数字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为主,因此,其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因素较多,计算机病毒攻击、数据泄露、数据备份不完整、数字存储格式选择不当等,都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此外,安全性还指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如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确保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安全,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1.5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可行性
主要是指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实需要,无论是数字化技术选择,还是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的确定,都需要切实可行。不可贪大求快,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还要兼顾后期数字信息技术选用时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要从技术选择、财力支撑等角度,量力而行,确保选择的数字技术既能够满足当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又能保证地质档案事业长远发展需要,还能够与单位经费保障、人才队伍素能及技术实际应用相符合,选择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2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措施
随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物档案数字化规范》(DA/T89-2022)的出台和实施,全国各地地质勘查部门陆续推动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进程,极大地提升了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就是通过对入库的钻孔进行结构化数据采集、典型岩心扫描、标本数字照相、光(薄)片显微照相等技术,将实物地质资料及配套相关资料转化为计算机可存储处理的文字、图像等数字信息,结合钻孔技术数据的录入,建立钻孔综合信息数据库,利用输出设备和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展示、提供科研科普查询和社会服务。
2.1 确定技术路线
以馆藏的实物地质资料为基础,依据国家规范对环保地质勘查院管理的区域化探样品库中的样品进行整理入库,包括:样品整理、更换样瓶、更换标签、上架、样品搬迁运输、入库,同时核对实物样品、原始地质资料,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入库。实物地质成果资料整理与数字化开发总体技术路线:分类清点→问题导向→分类整理→统一归档。(1)分类清点。依次对各库房,各1:20图幅、各1:5图幅的样品、采样记录卡、采样点位图、分析记录卡、数据图等系列相关资料进行清点登记,形成登记清单。(2)问题导向。分别对样品实物和相关资料存在各种问题进行查找登记,细化明确要修补和完善的任务和工作量。(3)分类整理。做好样品整理、样品更换标签、更换样瓶、更换样品箱,原始资料的整理。(4)统一归档。汇总资料,以电子文档形式将实物资料统一入到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基础数据库。开展摸底调查成果的筛选、整理、入库工作,同时选取岩心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实现钻孔、岩心、标本和光(薄)片等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
2.2 做好数字编录
以岩心为例,按照“准备工作→图像扫描→图像裁剪处理→岩心相关资料录入→质量检查→生成岩心综合柱状图→编写岩心扫描工作小结→数据备份”流程做好实物地质档案数字编录。(1)准备工作。合理安排扫描计划,在开始岩心扫描前,要将扫描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表、钻孔柱状图、地质钻探班报表等。岩心出库、整理,打开扫描仪扫描。(2)图像扫描(见图1)。选择
扫描方式(如白光平动扫描)。设定扫描岩心的长度、宽度及分辨率,扫描完成后录入钻孔编号、盒号、起始格号、终止格号等信息。(3)图像裁剪处理。扫描完成后,按回次与格号进行裁剪,并以回次进行命名录入数据库。录入数据库图片文件命名规则:以“回次”汉语拼音首写大写字母“HC+回次号”组成,如“HC1、HC2”等。(4)岩心相关资料录入。根据钻孔野外记录表或钻孔柱状图中的岩性分层及岩性描述信息,主要包括分层深度、岩石名称和岩性描述。若有原始的电子文件,则可以直接导入,若原始资料为纸质文件,则要人工录入并进行自查、复查及抽查,以保证录入资料的准确性。(5)质量检查。当完成了一个钻孔的岩心图像采集、裁剪、入库、录入岩性描述后,按照自检(100%)、互检(100%)、抽检(30%)的三级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填写《数字化工作质检记录》。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入库图像与原始图像是否一致、深度是否准确,录入的岩性描述是否准确,每张图片的清晰度是否符合要求。(6)生成岩心综合柱状图。各种信息录入完成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岩心图像、岩性花纹、岩石名称和岩性描述一一对应的效果图,即岩心综合柱状图。必要时可人工设置基本绘图参数使柱状图显示效果更美观。(7)编写岩心扫描工作小结。编写岩心扫描工作小结,包括矿区名称、钻孔名称、起始孔深、终止孔深、扫描类型、分辨率、总回次数、扫描原图、裁剪图片、入库图片的数量和占用空间及扫描说明。扫描说明主要是对岩心在扫描过程中做过一些特殊处理或与实际岩心有不符的情况的说明。
2.3 数据备份
扫描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包括扫描所形成的原始图像数据(包括扫描的图像、岩心扫描记录表、岩心扫描工作小结)和岩心图像数据库的数据。每完成一个钻孔岩心的扫描,应及时将扫描图像信息及产生的相关资料归档。归档资料包括:《岩心扫描记录表》《岩心扫描工作小结》、岩心扫描获取的原始JPG图像、裁剪后的JPG图像和压缩后存储进岩心扫描图像浏览系统的JPG图像。
3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启示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将实物资料转换为更易存储及管理的图像、文字资料,便于实物地质档案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还可以有效提升实物地质档案的利用率,节约实物地质档案管理成本,提升实物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是实物地质档案适应数字时代的必然选择。
3.1 基础:立足已有
把握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础,就是要立足已有的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以及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队伍、体制机制等软硬件基础条件,严格按照当前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规范、标准和要求,遵循统一的信息数据和技术标准,整合、采集馆藏中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好馆藏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基础工作,同时,也要及时做好新增实物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不断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水平。
3.2 前提:分步实施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环节多、要求高,要立足当前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方案。做好统筹分析,分阶段、分步骤落实方案中的各项规划目标。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实物地质档案的现实应用价值。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要与社会利用、提供服务相结合,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开创实物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和高效应用的工作模式。
3.3 关键:把握细节
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需要注意实物的实体安全,尤其是在数字化扫描过程中,扫描或拍摄时需要对实物进行搬进搬出、搬上搬下,要特别注意实物地质档案安全,避免发生意外,导致实物地质二次损坏。要根据实物地质档案的本身特点,形状多样、类型复杂,拍摄或扫描时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数字采集[4],确保反映实物地质档案全貌。要注重标准化,按照《实物档案数字化规范》,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确保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平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开放化,便于后期系统或软件的升级。
3.4 核心:信息共享
保持紧密衔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等,坚持数据标准一致,消除“信息孤岛”,协调联动,确保各业务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共享。加强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应用服务资源的集成整合,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
3.5 底线:安全控制[5]
安全是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的底线。既要严把工作场所安全,实物地质档案数字化场所要做好进出人员管理,安装门禁、监控,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确保场所安全。也要严把档案实体安全。实物地质档案类型多样,形状规则不同,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档案,在数字化扫描、信息采集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二次损害。此外,还要重点做好实物地质档案数据安全控制,严格按照《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要求》《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等,切实做好安全防护,确保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等安全。
参考文献
[1][3]崔美慧,董涛,王俊洁.实物地质资料岩心数字化实践、意义及建议[J].山东国土资源,2021(6):60-65.
[2][4]孫鹏.档案数字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兰台内外,2023(18):27-30.
[5]刘钧.企业实物荣誉档案数字化加工实践与启示[J].陕西档案,2023(4):56-57.
作者简介:李海湘(1979— ),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