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协和医学院“精准治疗下的肿瘤学”课程教学实践

2023-12-11檀厚睿严毅飞姚顺宇王颖轶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肿瘤学受访者研究生

贾 楠,檀厚睿,严毅飞,何 仲,姚顺宇,王颖轶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3.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4.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

中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面向多专业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面临挑战。21世纪肿瘤诊治宣告进入“精准时代”[1]。在此背景下,为建立创新性、前沿性、示范性课程,培养医、学、研、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医学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率先开设“精准治疗下的肿瘤学”课程。

中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多采用文献综述和定量研究方式[2-3],虽可指标量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但研究结果与前期问卷设计和统计学方法选择有较大关系。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与访谈形式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通过问卷普查和对具有代表性人群的深入访谈了解学生看法,收集课程反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定量研究面向2021年全体选课研究生。定性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访谈对象,通过通信软件和电话联系方式邀请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尽可能保证样本特征均匀分布,对有意愿学生进行分层筛选。

1.2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进行,采取网络调查方式。问卷包括课程选择、评价和建议3部分。问卷由研究者录入,经过预调查对条目设置进行修改,在网络上进行定向发布,相同IP 地址只能提交一次。研究目的和知情同意在问卷前给出。

定性研究于2022年1月—2月以访谈形式进行。研究者根据定量结果和文献查阅和预访谈确定访谈提纲(表1)。约定时间、地点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全程录音做好访谈笔录[4]。受访者信息做匿名化处理。知情同意经录音形式由本人确认由研究者留存。

表1 医学研究生访谈提纲Table 1 Interview outline for medical postgraduates

表2 医学研究生对肿瘤专业和课程大纲了解程度

表3 医学研究生对本课程评价(n=36)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定量研究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100%。学生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下属13个院所,涉及17个二级学科,以2021级研究生为主。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分为9.22±0.71分。

定性研究纳入5例受访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26.4岁;3例硕士,2 例博士。依据访谈资料分析提炼出4个主题。

定量研究发现77.78%的学生对肿瘤专业有所了解;86.11%了解课程大纲安排。提升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和个人兴趣爱好为最重要的选课原因,分别为8.97分、8.86分和8.53分;学分成绩、必修课程和其他因素对课程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问卷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发现学生选课原因多元化(主题一)。

(1)肿瘤学研究生专业对口,有学习需求。受访者1和4是肿瘤学研究生,选择本课程是为了解该领域热点,进行深层次学习。受访者4:“因为我本科就是肿瘤专业,选择该课程是为了对肿瘤学有更系统的认知。”

(2)非临床类专业深化认识,丰富认知的需要。这类学生基本诉求是丰富知识储备,满足自身兴趣。受访者3:“我本科是临床专业,研究生转向基础医学后很难有机会学到临床类的课程,这次能选到肿瘤学课程很开心。”

(3)学术型研究生根据自身规划做出的选择。本课程可满足学生的学分和职业规划。受访者2:“这个课程是晚上开设,正好能够丰富一天的课程,也有利于我早拿学分,恰好我也对这个有兴趣,同时为我博士升学之路提供帮助。”受访者6:“我想听听老师是怎么理解肿瘤诊治的,这对我的临床和职业生涯有帮助。”

2.2 课程评价

94.4%(n=34)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100%(n=36)的同学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对肿瘤专业的兴趣。在课程基础评价中,教师授课态度和反映前沿成果评分较高,为9.81分和9.08分;课程内容难度和课程沟通互动评分较低,为7.14分和7.00分。与传统肿瘤学课程相比,本课程在对开拓思路的帮助上(8.64分)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8.58分)等方面更具优势。

在课程质量评价方面访谈结论与问卷相似:课程质量受到普遍认可(主题二)

(1)授课教师水平高,讲解深入浅出。本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浓厚的教学兴趣、强大的科研能力和高尚的医德修养,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优质课程。受访者2:“我们的老师热心负责,水平也非常高。”受访者3:“我对老师们的水平很满意。”受访者5:“授课老师的话感觉都还不错,各有风格。”受访者6:“总体感觉老师基础功底扎实,紧跟国际前沿,深入浅出,耐心细致。”

(2)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涉猎广泛。课程涉及肿瘤学基础知识,同时引入热点研究领域的讲解分析。受访者1:“这个课程开阔了我的思路,让我对肿瘤学有了新的认识。”受访者5:“这门课请了很多老师从各个方面介绍了肿瘤学的相关知识,我觉得还是比较完善的。”

同时在深入访谈后,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存在差异化(主题三)

(1)肿瘤学与非肿瘤学研究生学习难度两极分化。课程内容以肿瘤相关知识为主,需要肿瘤学基础,在学习难度上出现了两极分化。受访者4:“在我看来这个课程对非肿瘤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难度较大,对于肿瘤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又太简单。”

(2)课程内容模式化、框架化。在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发现多位受访者提到课程内容设置模式化、框架化。受访者1:“老师的水平都很高,但有些老师很少举例,让授课内容不太好理解。”受访者2:“部分老师上课的时候很少结合实例,接受难度较大。”

2.3 课程建议

58.33%的学生希望增加病例分析实践,47.22%希望增加专题讨论,36.11%希望增加个人文献评论(表4)。肿瘤基因、蛋白以及表观组学、肿瘤大数据库及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成为学生希望增加的内容。

表4 医学研究生对教学方法改进意见

访谈在课程建议方面有更多发现,受访者建议课程设置多样化(主题四)

(1)课程设置应当更多的参考选课生兴趣与专业。本课程丰富了受众,但也给基础较弱或课业压力较大的同学带来不便。受访者1:“这门课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类,这样效果更好。”受访者5:“刚开课很多问题不太懂,需要预习相关知识。”

(2)课程可适当提高学分权重。在课程设置中应在课时设置环节提高权重。受访者2:“这门选修课可以延长学时,多给一点学分,我是能接受的。”受访者4:“这门课程可以再讲的深一点更前沿一点可能对学生来说更好。”

(3)课程可适当调节授课模式。有学生认为授课模式可以适当调整,以医学实践为经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受访者3:“我觉得临床硕士选修这门课参与实习可能效果更好。”受访者4:“建议增加讨论时间,成果分享时间。”受访者5:“课程设置上希望涉及的病种多些,尤其是多发病、热点病,拿出实际病例讨论。”

3 讨论

本课程面向所有研究生开放,选课学生来自13个院所,含17个不同的专业背景。学生来源的多元化造成的巨大差异对课程内容和难度设置提出了高要求。研究结果显示提升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是学生的核心诉求。因此课程与临床实际工作接轨,紧跟21世纪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主流趋势[5]。个人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前提[6]。作为选修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课程教学效果[7]。

学生对课程的响应良好,评分达到9.22分。“精准治疗下的肿瘤学”首次开课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学生对“教师授课态度”评分为9.81分。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投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关键因素之一[8]。本课程教师用过硬的专业和积极的态度保证了课程质量。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课程限制,将肿瘤学的前沿成果引入课堂,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展学生视野为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培养满足当下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生[9]。

学生对课程改进的需求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教学方法改进的重点在增加病例分析实践和专题讨论上。受访者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三重互动相对较少,学生可学习到相关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实践。为解决此问题,课程负责人考虑将既往已经受验证的优秀教学模式[10]引入课程,创立“TBL-CBL-PBL-RBL四轨教学模式”(图1),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依托,充分发挥团队(team)、案例(case)、问题(problem)、资源(resource)相互结合的优势,形成良性循环。在课程内容方面,肿瘤基础科学及临床研究热点是学生希望在课程中增加的部分,这些诉求也会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

图1 TBL-CBL-PBL-RBL四轨教学模式示意Fig 1 Diagram of TBL-CBL-PBL-RBL teaching mode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医学研究生对“精准治疗下的肿瘤学”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精准治疗下的肿瘤学”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选修课程,首次开课就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虽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需改进,但已体现出其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经过完善后该课程将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价值。

猜你喜欢

肿瘤学受访者研究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