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机构所有权影响企业前瞻性信息披露吗?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视角
2023-12-11李晓艳梁日新
李晓艳,梁日新,李 英
(1.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中国会计学会编辑部,北京 100045;3.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研中心,北京 101312)
一、引 言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降低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前瞻性信息,业绩预告提前释放了企业未来业绩,不仅能够积极引导投资者了解公司信息,帮助投资者作出判断,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1],还有助于降低企业业绩波动风险,改善资本市场信息环境[2]。其中,业绩预告准确度是指管理层未来盈余预测与实际盈余之间的偏差。业绩预告准确度越高,业绩预告提前释放的信息对于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越有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越积极[3]。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企业预告业绩与实际业绩差异较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较低的准确度导致业绩预告未能有效降低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甚至还带来了新的监管风险[4]。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这种大背景下,探究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这一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问询函监管[4]、外部董事[5]以及审计委员会[6]等对管理层业绩预告发挥了积极的监督治理作用。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同时持有同行业多家企业股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学术界把该现象称之为“共同机构所有权”。据统计,我国拥有共同机构所有权的A股上市公司已由2003年的105家增加至2020年的534家(1)数据由作者依据CSMAR数据库手工整理后统计得到。。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共同机构所有权是否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进而影响业绩预告准确度?具体地,相比于投资单个企业的单个机构投资者,共同机构投资者拥有更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行业内的信息优势,能够对其持股企业进行更有效的监督[7],既有助于降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8][9],又有助于促进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创新生产率[10],增加股票流动性[11],发挥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然而,共同机构所有权也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负面影响。有限关注理论认为,多重持仓会分散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效率,降低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加剧代理问题[12]。与此同时,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其信息优势,与管理层达成合谋协议以追逐短期投资利益[13],在此情况下,共同机构所有权会导致公司治理水平降低。目前,对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研究大多基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且得出的结论莫衷一是。针对我国新兴资本市场,共同机构所有权对公司治理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共同机构所有权会影响企业前瞻性信息披露吗?考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拓展了同行业股权结构领域的研究。已有文献更多的是基于“经济人”假设,考察单个机构投资者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鲜有文献从股权连结视角出发,基于“社会人”属性,探究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经济后果。本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深化并拓展了同行业股权结构领域的研究。第二,丰富了管理层业绩预告准确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管理层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以及外部监管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因素。本文从共同机构所有权这一非正式制度的角度探究了管理层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多的经验证据。第三,进一步探究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影响管理层业绩预告准确度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理。本文从“监督治理效应”与“协同效应”两个视角验证共同机构所有权影响业绩预告准确度的作用路径,为共同机构所有权的治理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第四,本文结论不仅为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监管提供了参考,还验证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治理作用,为监管部门如何监管共同机构所有权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1.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是管理层用来传递信息和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披露机制之一[14]。已有文献主要从管理层个人层面、公司治理层面以及企业外部监管环境等视角探讨了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从管理层个人层面来看,管理层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具有较大的控制力和裁量权。为降低诉讼风险,管理层会提前披露较为准确的业绩预告[15]。出于内部人交易动机,管理层也会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加剧信息不对称程度以掩盖其自利行为[16]。此外,高管个人特征也会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管理层情绪越积极,管理层业绩预告的乐观偏差更大[17];管理层能力越强,预测公司未来盈余的能力也越强,因而业绩预告准确度更高[18];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导致管理层对业绩预告过度乐观,提高了对盈余预测的乐观偏差,进而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19]。从公司治理层面来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外部董事占比增加、审计委员会规模扩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增强均有助于提高对管理层以及大股东的监督管理作用,抑制管理层及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准确度[5][6][20]。而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存在利益防御动机和利益趋同动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随着其持股比例的变化而变化[21]。此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监管环境也会对业绩预告产生监督作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及质量,有助于公司发布更准确的盈余预测[22]。企业外部信息环境越好,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管理层业绩预告准确度的正向影响越大[3]。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改善了上市公司面临的信息环境,进而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23]。年报问询函制度作为政府的一种事后监管手段,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4]。
2.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经济后果。共同机构所有权是指投资者同时持有同行业多家上市公司股权的现象,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的经济后果逐步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和产品市场竞争的角度对共同所有权的经济后果展开讨论。
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机构投资者精力有限,同时监督多家企业,势必会分散机构投资者对一家企业的注意力,从而削弱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作用[13]。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持股同一行业内多家企业并不会分散其精力,反而能够从多家企业中获取更多行业内相关信息,形成信息优势,进而提高监督效率[7],增加股票的流动性[11]。并且,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声音和退出机制干预公司治理[24],从而缓解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8][9]。基于产品市场角度,现有学者认为,共同机构投资者以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有动机促进其所持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行业间合资、战略联盟、收购等形式,缓解了行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10][25],提高了产品价格[13],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创新生产率[10][26]。但是,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削弱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也提高了联结企业的定价能力,推动产品价格的提升,甚至推动产品市场走向垄断,最终给经济带来损失并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后果[13]。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对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与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经济后果展开了系列研究。但关于共同机构所有权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多针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进行探讨,且尚未达成一致结论。近些年来,共同机构所有权这一现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越来越普遍,针对我国特有的新兴资本市场,共同机构所有权这一非正式制度对我国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方兴未艾。同时,尚未有文献从股权连结这个视角探究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前瞻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股权连结这一角度,考察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递公司信息、影响市场预期、降低业绩波动等具有重要作用[23][27]。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持股上市公司参与公司治理过程,进而影响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相比于投资单个企业的单个机构投资者,共同机构投资者主要具备两大特征:第一,同时参与同行业多家企业的治理过程;第二,其目的在于实现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而非单一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这两大特征,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具备行业信息优势,能够利用其信息优势提高对管理层的监督效率,并在实现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促进其同行业持股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进而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因同时持股多家企业而分散了对企业的关注度,降低了监督力度,还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与管理层合谋以赚取超额报酬,导致业绩预告准确度下降。鉴于此,本文分别从上述两个方面,分析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
1.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积极影响。共同机构所有权可能通过“监督治理效应”和“协同效应”两种治理方式发挥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作用,进而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
(1)监督治理效应。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发挥监督治理效应,缓解了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具体地,业绩预告准确度是指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盈余预测值与实际盈余之间的偏差,偏差越小,表明业绩预告准确度越高。业绩预告对于信息使用者的价值越大,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决策,进而提升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28][29]。然而,管理层和股东之间普遍存在的代理问题可能导致管理层有动机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为了利用内部交易等攫取更多私人利益,管理层会选择发布低质量的业绩预告以加剧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5][30]。
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具有更强的监督动机和监督能力,加强了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进而有助于解决因代理问题导致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降低的问题。从监督动机来看,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不仅有助于直接提高股票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还能够通过信息溢出效应影响该行业其他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和资本成本[28]。对于共同机构投资者而言,每付出一单位的监督成本,既能够从被监督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中获得直接利益,还能从其投资组合中同行业的其他持股公司中获得间接利益,最终实现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目的[11][31]。因此,共同机构投资者有更强的动机监督管理层,抑制管理层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最终有助于业绩预告准确度的提升。
从监督能力来看,考虑到同一行业之间的经营管理、财务信息等往往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同时参与同行业内多家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能够为共同机构投资者获得行业知识和治理经验提供更多渠道,降低监督信息的不确定性[31]。与此同时,从一家公司中获得的信息和专业知识也能够应用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治理过程,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有效降低共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成本与监督成本[7][8],最终提高共同机构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能力,及时发现并指出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当管理层自利行为未根据共同机构投资者要求改进时,共同机构投资者将会利用信息优势及时抛售低质量的公司股份,导致企业股价遭受冲击。管理层的工作报酬以及声誉也会因此受到威胁,从而倒逼管理层接受共同机构投资者的反对意见,降低其内部交易等机会主义行为[24],最终使管理层披露更真实的信息,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
(2)协同效应。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建立不同企业之间所有权的联结网络,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水平,进而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发挥了协同效应。具体地,出于个体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同行业企业往往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不愿意披露专有信息,甚至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误导竞争对手,不利于行业的发展[9]。共同机构所有权利用股权联结在企业间建立起相互联结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推动同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抑制同行业企业因恶意竞争降低信息披露质量的行为。与此同时,为实现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动机协调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的大股东,有能力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决策施加影响,促成其持股企业之间建立战术联盟,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企业的专有信息披露成本,使企业更愿意进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披露质量[11],最终实现共赢。
业绩预告是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盈利情况的预测报告。掌握行业发展状况、准确定位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是管理层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的重要前提[32]。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了同行业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在投资组合企业中发挥了信息桥梁的作用,改善了行业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33],有助于管理层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行业信息,使管理层能够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为业绩预测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
2.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消极影响。共同机构所有权也可能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其行业枢纽和信息优势的特征,促成投资组合内企业的合谋或者与管理层进行合谋舞弊,进而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另一方面,基于有限关注理论,持股多家企业可能会分散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效率,从而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
(1)合谋舞弊效应。首先,共同机构投资者可能通过推动投资组合内企业建立“合谋同盟”,降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具体地,为实现投资者组合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股权联结,减少了投资组合内企业的直接竞争,促进投资组合内企业集体行动。另一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有动机提高投资组合内企业整体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其市场议价能力,推动其成为行业龙头甚至形成垄断,获得超额报酬[10][13]。然而,由于市场份额有限,投资组合内企业仍然面临来自其他同行企业的竞争以及行业外企业的进入威胁。因此,出于排他性动机,共同机构投资者将推动其投资组合内企业形成“合谋同盟”,共同对外隐藏真实信息,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干扰投资组合之外的企业决策,形成信息壁垒。可见,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合谋效应导致上市公司故意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
其次,共同机构投资者也可能与管理层进行合谋舞弊,进而导致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降低。第一,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动机,共同机构投资者主要以获取自身最大化利益为目的。当通过关联交易、超额股利等方式进行所谋取的利益更高时,共同机构投资者有动机与管理层达成合谋协议[34]。考虑到共同机构投资者同时持股同行业内多家企业的股份,在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优势,有足够的实力与管理层进行合谋谈判。同时,管理层作为代理人本身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动机,为获得合谋收益,管理层会故意模糊公开披露的信息,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第二,共同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出于保护信息优势的目的,授意管理层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由于共同机构投资者本身具有信息优势,在信息获取方面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业绩预告的依赖度相对较少。当业绩预告准确度提高时,共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将降低,因此,共同机构投资者有动机授意管理层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
(2)有限关注理论。共同机构投资者也可能仅出于交易的目的进行投资。同时投资于同行业多家企业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因而共同机构投资者对管理层监督的积极性相对较弱[35]。根据有限关注理论,多重持仓会分散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以及管理层行为的关注度[7],给管理层追求私人利益留下更多可乘之机。此时,管理层可能趁机隐瞒相关信息以谋取私利。因此,基于有限关注理论,共同机构所有权会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
综上所述,一方面,共同机构所有权可能通过发挥监督治理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另一方面,共同机构所有权也可能发挥合谋舞弊效应、分散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关注度导致企业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竞争性假设:
H1a:共同机构所有权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9年披露业绩预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依次剔除金融业与保险业公司样本、ST和*ST类公司样本、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小于0的公司样本、存在缺失值的公司样本,共计11088个公司—年度观测值。其中,共同机构所有权变量为手工整理CSMAR数据库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数据获取,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其他数据均由CSMAR数据库获得。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共同机构所有权。本文参照He和Huang(2017)[10]、杜勇等(2021)[9],构建共同机构所有权虚拟变量(COZ1)。在季度层面上,机构投资者分别持有同一行业内两家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则视为共同机构投资者。若企业被共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则令COZ1为1,否则为0。构建共同机构所有权联结程度指标(COZ2),进一步反映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具体地,计算季度层面上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后求年度均值,并加1取自然对数。
2.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参照Ajinkya等(2005)[5]、何威风等(2021)[36],使用业绩预告净利润与实际净利润的偏差衡量业绩预告准确度(ACCURACY),具体计算公式为:ACCURACY=Abs(业绩预告净利润区间中值-实际净利润)/期初市场价值×100,ACCURACY越小,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越高。
3.控制变量。借鉴现有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相关研究,如李晓溪等(2019)[4]、何威风等(2021)[36],选取了公司财务特征、业绩预告特征以及公司治理特征的相关指标。此外,本文还控制了年度(YEAR)和公司(FIRM)层面的双向固定效应。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公司—年度层面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1)来考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ACCURACYi,t=α0+α1COZi,t+α2∑CONTROLSi,t+YEARt+FIRMi+εi,t
(1)
其中,i表示公司,t表示时间。ACCURACYi,t表示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该值越小,表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越高;COZi,t表示共同机构所有权情况,本文采用COZ1和COZ2两种衡量方式。CONTROLSi,t为控制变量集合。若回归系数α1显著小于0,则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提升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支持了假设H1a;若回归系数α1显著大于0,则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降低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支持了假设H1b。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ACCURACY)的均值为0.3853,最小值为0.0014,最大值为4.8595,表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6]。针对共同机构所有权,COZ1的均值为0.0631,表明在样本公司中,有6.31%的上市公司存在共同机构投资者。COZ2的均值为0.0457,标准差为0.1779,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8例患者术中全肝去除胆囊、肝门结构和附属韧带后进行称重及等渗液置换,从而测得病肝实际体积。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为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COZ)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ACCURACY)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列(1)和列(3)为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单变量回归结果,COZ1和COZ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599和-0.2174,且均1%的水平上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COZ1和COZ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40和-0.1810,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如列(2)和列(4)所示。该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能够有效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支持了假设H1a。
表3 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N=11088)
(三)稳健性检验(2)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未报告,作者备索。
本文采取以下稳健性检验方式:(1)PSM-DID。将样本期间内共同机构所有权始终未发生变化的样本定义为对照组,将共同机构所有权从无变有的样本定义为处理组,并且剔除了共同机构所有权从有变无的样本。首先,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作为协变量,使用logit模型进行1∶1最近邻匹配;其次,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结果,使用DID模型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2)熵平衡。使用熵平衡数据处理方法,确保处理组和对照组实现数据精确匹配。熵平衡保留了所有样本信息,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样本中的内生偏误,得出的结论更加稳健。(3)安慰剂检验。将共同机构所有权(COZ1和COZ2)的值取出后随机赋值给样本企业后进行回归,重复该过程1000次。(4)考虑行业的年度趋势。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了行业年度交乘固定效应,以缓解随时间变化的宏观因素对本文结论的影响。(5)剔除业绩预告修正过的样本。经修正的业绩预告往往与原业绩预告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业绩预告准确度,因此,本文剔除业绩预告修正过的样本公司后重新进行回归。(6)替换主要变量衡量方式。使用以下计算方式衡量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ACCURACY1=Abs(业绩预告净利润区间中值-实际净利润)/期初总资产×100,ACCURACY1值越大,则说明业绩预告偏差越小,即业绩预告准确度越高。其次,使用共同机构所有权持股比例(COZ3),进一步反映共同该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的影响。具体地,本文首先计算在季度层面上企业当年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再对该数据求年度平均值,使用COZ3基于模型(1)重新回归。以上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均与前文结论基本保持一致。
(四)作用机制检验
上述回归结果证明,共同机构所有权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如前所述,共同机构所有权可能发挥对管理层的监督治理作用,缓解代理问题,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也可能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提高投资组合内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促进业绩预告准确度的提升。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监督治理效应和协同效应,探讨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具体模型如式(2)和式(3)所示:
Medi,t=μ0+μ1COZi,t+∑CONTROLi,t+YEARt+FIRMi+εi,t
(2)
ACCURARYi,t=γ0+γ1COZi,t+γ2Medi,t+∑CONTROLi,t+YEARt+FIRMi+εi,t
(3)
其中i表示公司,t表示时间;Med为中介变量,分别为代理成本(AGENT)、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ACCURACYi,t表示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该值越小,表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越高;COZi,t表示共同机构所有权情况,采用COZ1和COZ2两种衡量方式表示。CONTROLi,t为一组控制变量集合,与模型(1)一致。
1.监督治理效应。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动机和监督能力相比于普通投资者更强,且作为外部监督者,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增强了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使得管理层能够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经营管理公司,进而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因此,本文从代理成本的角度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中介效应。其中,AGENT代表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使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AGENT值越大,则表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表4列(1)至(4)列式了基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果显示,针对AGENT,COZ1和COZ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92与-0.0136,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有效降低了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在控制了COZ1和COZ2后,AGENT与ACCURACY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且μ1*γ2与γ1同号。同时,COZ1与COZ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96、-0.1747,其绝对值分别小于主回归中COZ1(-0.1340)和COZ2(-0.1810)的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这表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在共同机构所有权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支持了中介效应。进一步,本文使用了Sobel检验,针对COZ1和COZ2,Sobel Z值分别为-2.088与-2.149,且均在5%的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中介效应的原假设。该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能够有效加强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
表4 作用机制检验(N=11088)
续表
2.协同效应。作为信息传播者,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信息优势促进同业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为管理层预测未来盈余提供了更多参考,进而有助于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考虑到行业间企业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越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因此,本文使用会计信息可比性作为衡量共同机构所有权协同效应的代理变量,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其中,COMP为会计信息可比性。具体地,考虑到De Franco等(2011)[32]构建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度量模型无法得到企业年度截面的可比性值,因此本文借鉴袁知柱和吴粒(2015)[37]的方法,使用改进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计算模型进行衡量。表4列(5)至(8)列式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当μ1和γ2至少有一个系数不显著时,需要通过Sobel检验加以判断。由表4列(5)、(7)可知,COZ1和COZ2对COMP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07和0.0006,但不显著,因此,本文进一步通过Sobel检验验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Sobel Z值分别为3.157和3.377,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并且,控制中介变量COMP后,COZ1和COZ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94与-0.1772,其绝对值均小于主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主回归中COZ1与COZ2回归系数分别为-0.1340与-0.1810),这表明会计信息可比性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即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促使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得以提升,支持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效应。
五、进一步分析
(一)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
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作用可能受产权性质的影响。首先,因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往往存在更严重的代理问题,管理层或非国有大股东更可能通过内部交易等行为谋取私利,降低业绩预告准确度以加剧信息不对称。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具有更强的治理动机和治理能力,进而缓解代理问题,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因此,本文预测,共同机构所有权可能对国有企业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分别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对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分组回归结果如表5列(1)至(4)所示。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对国有企业的业绩预告准确度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证明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治理效应。
(二)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异质性分析
审计是企业重要的外部治理监督机制之一,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改善企业信息透明度,并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本文预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业绩预告准确度的治理作用可能在审计质量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按照审计师是否来自于“四大”事务所将样本分为“四大”审计与非“四大”审计两组,基于模型(1)进行分组检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5列(5)至(8)所示。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于非“四大”审计的企业发挥了更为显著的治理作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
表5 异质性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随着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信息披露以及风险管理可能也随之变化。共同机构所有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有关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为了厘清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经济后果,本文考察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发挥了监督治理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考虑内生性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其作用机制在于,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缓解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促使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积极作用在国有产权以及非“四大”审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
本文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为视角,考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拓展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经济后果研究,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首先,本文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该结论为完善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共同机构所有权能够发挥监督治理效应与协同效应,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因此,监管部门应积极鼓励共同机构所有权这种非正式途径参与公司治理。共同机构所有权也应该引导市场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充分利用信息优势提高对企业的监督治理效率,并扮演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发挥监督治理的作用,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其次,本文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的提高作用在国有企业以及非“四大”审计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对国有企业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监督管理层提高业绩预告准确度。同时,“四大”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表明执行更严格的审计程序能够发挥对管理层业绩预告的治理作用。因此,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应当关注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及时识别管理层操纵信息的行为。最后,本文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降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促使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度提高。该结论说明企业应当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