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理解的概念教学路径建构

2023-12-11陶然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学概念初中数学

陶然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体系的基石,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是概念教学的应然追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实验观察以及矛盾辨析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整合与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概念;深度理解;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7-0017-03

要学好数学,深度理解数学概念是前提。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机械模仿学习,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浮于表象,没有达到迁移性的深度理解。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真正的理解应把新知识归入原来的认知体系,在新旧知识间发生有意义的同化,这种同化不是任意的,而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自然而然的联系。笔者以为,要使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可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实验观察、矛盾辨析等途径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与思考,旨在探究基于深度理解的概念教学路径。

一、通过类比归纳,深度理解数学概念

根据来源不同,数学概念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现实中的事物或关系抽象而成的数学概念,如圆柱、圆锥、棱柱、棱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等;第二类是从数学知识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它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如无理数、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教师可根据数学概念的特征,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回答问题,从结果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特性,最后通过类比与归纳得到一般特征,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作一元一次方程?并举几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学生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如[2x+6=11];[x-1=3-x];[2(x-2)=5-3(x-2)]等。

问题1:2022年是大丰收的一年。某村种的水稻2020年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7200千克,2022年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8400千克。若水稻平均每公顷的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则可列出方程:                     。

问题2:如图1,有一块长20米、宽8米的矩形空地,计划在其中修建两块相同的矩形绿地,它们的面积之和为56平方米,两块绿地之间及周边留有宽度相等的人行通道,那么人行通道的宽度是多少米?设人行通道的宽度为[x],列方程得               。

学生2:问题1的方程为[7200(1+x)2=8400];问题2的方程为[(20-3x)(8-2x)=56]。

教师:请同学们把方程整理一下,去括号,写成右边为0的形式。

学生3:第一个方程可整理为[6x2+12x-1=0];第二个方程可整理为[3x2-32x+52=0]。

教师:这两个方程与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相同吗?如果不同,这样的方程应该叫作什么方程呢?为什么?

学生4:这两个方程并不是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方程应该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因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教师: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就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吗?[1x+x2=1]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从这里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5:方程[1x+x2=1]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因为方程中含有分式[1x],这样的方程应称为分式方程。

学生6:判定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还要看它是不是整式方程。

教师:也就是说,只含有一個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构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一致性。在“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通过实验观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标,利用现有的工具,如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对客观事物进行控制和模拟,最大限度地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凸显主要因素,从而获得经验性素材,达到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目的。观察是指人们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自然状态,发现和确定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关系,进而收获经验性素材的方法。实验观察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的有利抓手,可使学生在直观表象与动态演绎中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

[案例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概念教学片段。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奥运会上的五环标志、自行车的两个车轮、五个齿轮组成的传动装置、飞镖靶等,它们中圆与圆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

学生1:在奥运会的五环标志中,上面的三个圆之间没有公共点,下面的两个圆之间也没有公共点,但是上面的圆与下面的圆分别各有两个公共点。

学生2:自行车的两个车轮之间没有公共点。

学生3:五个齿轮组成的传动装置中,里面的三个小圆与外面的大圆只有一个公共点,三个小圆与中间的圆也只有一个公共点。

学生4:飞镖靶的几个圆之间没有公共点。

教师:那么两个圆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我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圆环,请一位同学帮忙在黑板上将一个圆环固定,我将另一个圆环由近及远地向固定的圆环靠近,注意观察这两个圆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与观察,你看到两个圆的公共点个数存在几种情况?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5:两个圆的公共点个数存在没有公共点、只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三种情况。因此,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公共点的个数。

教师:如图3所示,第一个图与第五个图中,虽然两个圆都没有公共点,但是它们的位置关系一样吗?第二个图与第四个图中,虽然两个圆都只有一个公共点,但是它们的位置关系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6:第一个图与第五个图中两个圆虽然都没有公共点,但是它们的位置关系不一样。第一个图中小圆在大圆的内部,第五个图中小圆在大圆的外部。

学生7:第二个图与第四个图中两个圆虽然都只有一个公共点,但是第二个图中小圆在大圆的内部,第四个图中小圆在大圆的外部。

教师:由此看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应分为五种,这五种位置关系依次叫作内含、内切、相交、外切与外离。除了根据公共点个数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8:还可以用两圆半径与两圆心之间的距离来判定。用[d]表示两圆心之间的距离,用[R]、[r]分别表示两圆半径,当两圆内含时,[d<R-r];当两圆内切时,[d=R-r];当两圆相交时,[R-r<d<R+r];当两圆外切时,[d=R+r];当两圆外离时,[d>R+r]。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归纳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蕴含的规律,并形成了对圆与圆内含、内切、相交、外切、外离五种概念的深度理解。

[案例3]“图形变换”中的概念教学片段。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教师展示几幅轴对称图形,包括北京天安门、蝴蝶、人体、五角星、剪纸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1:北京天安门、蝴蝶、人体、五角星、剪纸等,都关于中间的一条直线左右对称。

教師:下面请同学们沿着你认为的中间的直线折叠图片,看看左右两边的图案是否重合。

(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把这些图片沿对称轴折叠,发现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互相重合。)

教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2: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

活动1:把自己的双手放在同一高度,掌心相对,然后合掌,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3:我发现两只手能互相重合。

活动2:在空白纸上滴一滴墨水,然后沿墨水外的一条直线折叠纸张,使墨水印在直线的另一侧,打开纸后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4:打开纸后我发现折线两侧的墨迹一模一样,能够互相重合。

教师:当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我们称之为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那么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区别与联系?

学生5: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而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它们都有对称轴,沿对称轴折叠后都能重合。

学生6: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成轴对称就变成了轴对称图形。

在上面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的概念建构过程中,学生依靠对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了轴对称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了轴对称的概念。

三、通过矛盾辨析,深度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的“规定”,它们包括基本的数学定义、特定的数学符号、特定的书写模式等。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这样的规定有很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呢?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自己要明白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在矛盾辨析中体会这些规定是正确的、合理的,感知这些规定背后的数学道理、内含的数学智慧,从而深度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单项式的补充规定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叫作单项式,并且规定:单独的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吗?

(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或者不能清楚地表达)

教师:“[1×50]”是不是单项式?为什么?

学生1:单项式指的是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1×50]”表示数字“1”和数字“50”的乘积,因此“[1×50]”是单项式。

教师:“50”是单项式吗?

学生2: “50”不是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因此,它不是单项式。

学生3:学生2说的既有对的成分又有不对的成分。从形式上看,虽然“50”不是数学或字母的乘积,但是“50”可以看作“[1×50]”的简写形式,而“[1×50]”是单项式,所以“50”也是单项式。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50”是不是单项式产生了分歧。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分歧呢?这时,对单项式做出补充规定就显得非常必要。当我们规定“单独的一个字母或数字也是单项式”时,这一矛盾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围绕单项式的内涵,教师巧妙捕捉学生的认知困惑和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单项式内涵补充规定的必要性。在单项式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矛盾中辨析,体验单项式概念的建构过程,使学生触摸到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数学的概念认识。

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体系的基石,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概念是概念教学的应然要求,也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追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实验观察、矛盾辨析,深度理解概念,进而使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整合与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数学概念初中数学
三教三探 寻根究底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