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旋毛虫病的防治

2023-12-11谢炜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旋毛虫包囊虫体

谢炜华

(建瓯市畜牧站 福建南平 353100)

猪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的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在各部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1]。除了猪之外,如果人类不慎食入了受感染的猪肉、内脏等组织也会受到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而防控本病也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为了能帮助大家更进一步认识该病,本文就其防治为话题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旋毛虫简介

旋毛虫属于毛尾目、毛形科,成虫外表为白色,形态上前端较细,后端较粗,体积很小,肉眼可见,但需通过显微放大才能清晰观察。旋毛虫属于线虫类,成虫在小肠中寄生,幼虫则存在于肌肉内,虫体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单独的虫体在无有机物依附的条件下,零下20 ℃环境中可保持2 个月不死亡,腐败的肉或病畜尸体中能存活三个月以上,受感染的肉通过腌渍、烟熏等方法难以将其杀灭。除了猪之外,犬、猫、熊、狐、鼠、人等也能感染,主要表现肠炎、心肌炎等症状,同时机体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会危及生命。

2 生活史

旋毛虫为单一宿主性寄生虫,幼虫和成虫都寄生于同一个宿主,受感染的动物先扮演终末宿主角色,之后又会转变为中间宿主。性成熟后的成虫在小肠部位完成交配,之后雄虫快速死亡,受精后的雌虫移动到肠黏膜更深部肠腺中进一步发育,并将幼虫产出,整个过程不超过72 h。幼虫出生后便具有游走能力,可通常肠淋巴通道进入血液,通过血流作用扩散至全身的组织器官,当到达横纹肌后便进行停留,并继续发育长期寄生。通常情况下,幼虫在到达肌肉组织的第2~3 周就开始盘旋,最外层被肌肉组织所包围,久之便出现变性,成为一个包囊体,包囊体能长期存在于肌肉中,囊外层通过钙化作用将囊内的幼虫保护起来,同时幼虫在钙化层形成后便具备了较强的感染性。当另外宿主食入了带包囊体的肉时,包囊可在胃中发生溶解、破裂,幼虫从中逸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并在该肠段的黏膜绒毛内进行吸附和进一步发育,幼虫发育速度非常快,一般48 h 内就性成熟,通过雌虫和雄虫的交配完成下一轮周期繁殖。如果带包囊体的肉未被宿主食入,而是随尸体搁置于野外自然环境中,则能通过囊体的保护作用维持数年的生命力。

3 流行病学

该病呈世界流行,几乎所养猪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过该病的报道,病猪和潜伏期感染的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带虫动物如果不进行隔离,且在养殖区频繁活动时也会对猪群形成感染威胁。病原经消化道途径传播,人主要是通过食用了未熟制加工的肉而感染[2]。我国所有的省份都曾流行过该病,尤其是猪场环境卫生差,病畜尸体处理不当,或者粪便未进行无害化处理时,本病很难彻底消灭。有些猪场开放度较高,对外来动物管理不严,不断有野犬闯入,而野犬很容易通过刨食病死猪尸体感染,如果已经感染的犬频繁在猪场养殖区活动,虫体便可能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地面、墙面等方式扩散。鼠患较为严重的猪场,感染鼠可通过在饲料仓库的活动而散播虫体,污染饲料。另外,某些昆虫也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的猪都能感染,营养不良、有基础肠道病以及混合有其他肠道病原感染的猪发病率更高。营养不良时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黏膜发育差,尤其是VA 缺乏时,黏膜很容易受损,更容易受到感染。有基础肠道病和混合有其他病原感染时,肠道本身抵抗力低下,黏膜免疫功能不全,也容易导致本病的流行。

4 临床表现

本病的成虫主要寄生在肠道,通过虫体的活动可对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造成破坏,引发肠炎症状[3],病猪粪便不成型,腹泻。单纯旋毛虫感染时,肠炎症状在大多数病猪身上表现较轻,但如果因旋毛虫感染而导致黏膜受损,混感其他病原时肠道症状就会加重。小肠是成虫寄生的主要部位,肌肉是幼虫主要寄生的部位,幼虫长期存在于肉组织中,一方面以“异物”形式产生物理刺激,导致肌肉疼痛、僵硬,无法走路,病猪长期呻吟,采食和活动时疼痛感增强,严重者能见到肌肉发生水肿,这是炎性渗出导致的。另一方面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还能产生化学性毒素,这些毒素经吸收入血后引发骨骼肌横纹消失,肌纤维出现萎缩,收缩和伸张功能减弱,肌束纤维膜明显增厚,体温也开始升高,采食量下降,饲料消化不良,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完全的饲料原料,同时伴有气喘,机体供氧不足,长期卧地,无法起立,心跳明显加快,生长发育受阻的表现,严重感染猪最终会以死亡而告终。

5 诊断

成虫进行有性繁殖活动时并不会对肠黏膜造成完全的器质性损伤,故前期感染症状不明显,加上肠炎的表现和很多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很难被发现和诊断。当幼虫进入肌肉组织,导致全身肌肉疼痛后,根据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将可疑猪粪便进行实验室显微检查,如果能找到乳白色的符合外观形态特征的虫体则能确诊。大部分感染猪都是在解剖后,通过检查肌肉组织中的包囊和幼虫而确诊的,可以采集可疑猪的膈肌,先通过肉眼观察,发现肌纤维间有细小白点时,撕去肌膜,用眼科剪剪碎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当找到包囊和幼虫时则可确诊。需要提醒的是,有些猪因还处于感染的早期阶段,幼虫不易发现,此时可采用消化法诊断,即取骨骼肌组织大约1 g 左右置于烧杯中,同时再加入60 mL 去离子水、0.5 g 胃蛋白酶和0.7 mL 浓盐酸,搅匀后置于35~38 ℃的水浴中,连续作用60 min 左右,此时肌肉蛋白会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其中的幼虫体也会得到释放,此时将消化后的组织过滤,滤渣进行镜检可找到幼虫体。

6 防治

预防本病需切断虫体的传播链,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

6.1 切断虫体传播链

猪场应加强巡场管理,坚决杜绝犬、猫等动物随意进场活动。有鼠患的猪场可在饲料仓库四周和库内地面使用粘鼠板、鼠夹等进行捕鼠。勤清理场内地面卫生,尤其是昆虫出没较多的夏季,保持地面干净整洁,也可以在地面长期撒石灰粉消灭传播链。管理者应及时了解周边疫情信息,有些长期带虫猪临床较难发现,相关人员可在本场的猪屠宰后第一时间获取屠宰的肉质信息,如果检出含旋毛虫包囊的肉体,则要对整个场进行全场的检疫、隔离、淘汰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禁止进入养殖区,入场前必须按程序做好全方位消毒。

6.2 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猪粪每天定时清理,尽量采用人工干清粪法,不要用水大面积冲洗,以防虫体通过水沟扩散。清理出的粪便需在远离养殖区的污染地带进行堆肥发酵,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生物热杀死虫体。感染猪的尸体和取的病料要做无害化处理,尸体可进行焚化,利用高温将肌肉组织中的幼虫杀灭,是处理病尸的最佳方法。猪场无焚尸条件的可进行深坑填埋,由于包囊中的虫体受囊膜保护,生存力较强,故埋尸深度距离地面越深越好,一般不低于2 m,填埋前可在尸体表面撒生石灰粉,掩埋完毕后要将地面压实,防止野生动物将尸体刨食。

6.3 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

旋毛虫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的,加强饲料和饮水管理可明显降低感染率。饲料重点做好防鼠患,另外,如果有饲喂泔水习惯的猪场,建议将泔水加热消毒后再饲喂,因临床报道本病的场多有饲喂泔水的习惯,这些泔水可能与饭店管理不善而遭到幼虫污染有关,加热有利于灭杀活虫。饮水最好采用封闭式自动饮水器,有些小型猪场使用传统暴露式的水槽饮水,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发生群体感染。

6.4 本病的治疗

对旋毛虫敏感的药物有阿苯达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阿苯达唑可按照300 mg/kg·bw 的剂量拌料使用,连续用药7~10 d 即可杀灭体内虫体。左旋咪唑参考100 mg/kg·bw 剂量肌注或拌料用药,连用5~7 d 进行治疗。伊维菌素可按照0.3 mg/kg·bw 肌注,用药2 次,中间间隔3 d,对病猪效果理想。需要提醒的是,本病虽然通过抗虫药的使用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但由于涉及食品安全,即使治疗康复,肌肉中存在的幼虫“尸体”还是不符合食品健康标准,同时,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也会使药残升高,故建议临近出栏的育肥猪发生本病时直接淘汰销毁。

7 小结

猪旋毛虫病流行广泛,对养猪业影响较大,随着我国集约化管理模式的成熟,本病在近些年鲜有报道,但在个别散养猪场仍有零星发生,成为养猪业疫病扩散的隐患。旋毛虫对人也能感染,消费者尽量到正规的超市、菜市场、肉铺专卖店等场所购买猪肉,同时务必将肉加热熟透后再食用,杜绝食品链传播。■

猜你喜欢

旋毛虫包囊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检疫方法和防治措施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措施经验谈
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商品猪旋毛虫感染情况调查报告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
Ni 胁迫对斜纹夜蛾幼虫包囊反应的影响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