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干部谈做人(二)

2023-12-11

创造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品世界观人生观

◆ 木 子

十二、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要改善

没有人是完美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凡是人皆有缺点,缺点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其实,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多少缺点,不善于发现、不敢直面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对于个人也是这样。懂得直面自己缺点的人,自我认知会在日复一日中强大。他们能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波澜,也能更理智地接纳自己的不足。越是优秀的人,越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有经常自省,才能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局限,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勇敢面对、勇于改正,我们才会发现,缺点其实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当我们遇到了挫折,首先不要急着去怨天尤人,而是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如果一味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就只会让自己一错再错,在失败中徘徊不前。自身有了缺点不可怕,改正即可。只有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人生才能在积累中成长。善于自省、自我革命,才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快方式。当我们把全部力量用于改善自我,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十三、坦然看世界,磊落度人生

大千世界,百态人生。你以什么样的心态看世界,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当以淡泊、坦然的心态看世界,追求光明磊落的人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要淡泊名利。要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在现代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得失坦然,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志存高远,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光明磊落,无畏无惧无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勇、智、仁是三个重要的范畴,是为人处世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敢闯敢拼;有智慧的人能够“洞明世事”,临事从容,不慌不乱;有仁义的人“悲天悯人”,存公心、去私欲,不患得患失。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锤炼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光辉品格、品质修养,真正磊落做人,坦荡做事,一身正气,一生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十四、无原则的忍让,会被当成软弱来践踏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但在现实中,有时候过分妥协、无原则底线的忍让反而会让别人感到你软弱可欺,肆无忌惮地拿捏着你,最后逼得你退无可退。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忍亦有度,不要让自己的忍让转变成一种懦弱。善良并不是无底线、无原则的忍让和退缩。杨绛曾说:“有时候,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人家就利用你,欺辱你;你大度忍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是你忍让就能换回适可而止;更不是所有的退让都能换回和睦相处。做人太过善良容易被人利用;太过忍让就会被人欺负。逆来顺受、忍让不合理的行为不是善良,而是软弱无能,是毫无意义的退缩。正义之怒不可无。仙人掌浑身带刺,即使没有好看的花朵也能保护自己柔软的心。给善良加上尺度,明确自己的立场是另一种自我保护。对付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不能一味姑息纵容,对于那些欺软怕硬的人更是不能惯,对那些得寸进尺的人也不能忍。在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斗争精神,对于原则问题坚持斗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以斗争维护权利、捍卫尊严、促进和谐。

十五、只有观世界才会有全面的世界观,只有观人生才会有立体的人生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它是指处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总观念和总看法。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洞察世界、体悟人生,才能拥有全面的世界观、立体的人生观。掌握世界观这个“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是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世界、观人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员干部要学习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论,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历史眼光、世界眼光,善于跳出自身看自身,跳出当地看当地。要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十六、凡事拎得清,方显大智慧

拎得清,大意是指一个人明事理,识大体,弄得清时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拎得清的人为人做事悟性高、懂事理、进退得体,既让人相处舒服,自己又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拥有一种人生智慧。做人拎得清,才能不迷茫。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拎得清,就是要对公与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亲和清等问题看得明、分得清、端得正,知道自己要什么,做该做的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明辨是非、分清真伪,这样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原则不失守、行为不失范,光明磊落,坦荡从容。做事拎得清,才能好相处。拎不清的人说话做事没条理没分寸,不谙世事,不会照顾别人的心理,也不会考虑环境因素,自己生活过得稀里糊涂,人们和他相处也会觉得很硌硬。凡事拎得清的人,就是想得透,活得明白,不纠结,不拧巴,打定主意走自己的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不会越界,给彼此一个舒服的相处空间。拎得清的人知分寸,懂进退,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件事情,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明白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与他们相处,既能让彼此感到舒服,又能得到别人尊重。拎得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大智慧,为人做事拎得清,自然越活越幸运。

十七、不可让自己的无知成为自以为是的理由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能力越弱的人,越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价事物,更不能认识到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这种认知偏差的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通俗来讲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并且自信满满。这个效应提示我们,当自己无知时,切莫自以为是,而应当去倾听、去学习、去成长。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智慧的开始。常言道:“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内心充实的人总是谦逊的,言谈之间对自己的成就表现出轻描淡写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过程,往往是从“以为自己是天才”开始,到“原来是我太无知”而结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无知是一种智慧。承认无知并不是自我贬低,而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意识到自己“不知道”最终才能走向“知道”。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认知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学识、经历和经验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判断。拉开人生距离的,是每个人的认知,而提升认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以增智,通过学习提升认知、增强本领、增长才干。

十八、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定能拥有无穷的智慧

毛泽东同志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的人,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善于倾听、容纳别人的意见,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必然能日渐成长进步、增长智慧。“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就是说要我们去掉壅塞,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接受新事物,发展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心的人当然更能处人处事,能学习各家之所长,不断壮大自己。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川而成为汪洋。谦逊之心照亮人生旅途。《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有一颗谦逊善学之心。现实当中,有的人善于学习,能在各种环境当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人故步自封,懒于学习,结果不知所措,往往被时代所抛弃。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何种职务,谦虚谨慎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骄傲自满轻则损害工作,重则可能会使事业半途而废。只有谦虚谨慎、善于学习,不断探索、勇于追求,才能够在人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十九、人品端正,才能好运相伴

人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概括地说是指一个人的修养所为。人品端正,就是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作风正派,处事公道。凡建功立业都是以人品为根基。人品好,才会给人带来好运与惊喜。好人品是人生的通行证。人的外表是人的“面子”,而人品是人的“里子”,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最大的靠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有了高尚的人品,就会对世间的高贵或低微、高尚或卑劣、勇敢或怯懦、善良或邪恶等等清晰了解,做人做事能作出正确判断、正确选择,任何时候都能站得正、行得端、走得正。人品好的人,与人相交受人尊敬,与人共事受人信任,往往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人生的道路也就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敞亮。好人品带来好运气。有人说过:“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人品和善良。”品格能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有些人,也许天赋不够、能力欠佳,但做人端正、做事靠谱,最终运气也不会差。古人说“厚德载物”,也就是说人有好的品行,就可以承载大事。人活于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人品好的人,能以信任换取真心,以感恩温暖彼此,别人愿意信任,运气自然会好。围绕着好人品而来的那些好运,看似是不期而至,实则却是持续修炼品行的真情回馈。

二十、看透万物,不如读懂自己

万物如书、人生如书,人的一生都在阅读。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世界、读别人,但其实读懂自己更重要。读懂自己,我们才能够认清世界、摆正位置,努力奋进、幸福生活。读懂自己,再看万物。西方有个哲学故事,讲的是牧师的儿子按照地图背面的人,很快把撕碎的世界地图拼接起来,得出的哲理是:只要人正确了,这个世界就正确了。读懂自己,才能正心,也就是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再以这把“总钥匙”打开看世界的门,以此观察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对于万物一切是非、正误、主次,真假、善恶、美丑,自然清澈明了、了然于心。读懂自己,才能读懂人生。人总是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明白,在明白中懂得,在懂得中成熟。当你读懂自己时,也就读懂了人生。读懂自己,就要时常内省,顺境时不得意忘形,逆境时不妄自菲薄,让自己时时刻刻都保持一个理性的头脑。只有读懂自己,我们才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才能明白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学习工作,让心释然,快乐、幸福地生活;才能于万千变化的复杂里不迷失自我,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更鲜艳、更灿烂。

二十一、用低姿态化解别人的忌妒

俗话说,“树大招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只要是有所成就的人,难免会招致别人的忌妒。在这种情况下,以善意低调的低姿态巧妙地保全自己,便成为人们应该学会的一种处世智慧。不可恃才傲物、居功自傲。一个人的能力、功劳,身边多数的人是看得很清楚的,如果过于强调自己的这些优势,觉得高人一等,反而会让人反感。我们有“才”有“功”是好事,但是因为有了一点才能和成功就喜形于色、骄傲自满,甚至看不起人、狂妄自大,那就容易招人怨恨。《菜根谭》里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藏巧露拙,善隐锋芒,谦和有礼,才能避免是非,赢得别人敬佩。始终从容大度、低调谦和。面对忌妒和敌意,据理力争未必能摆脱,甚至还浪费时间,虚掷精力,让自己形象受损。对于忌妒你的人,往往采取低调策略化解比硬杠更有效。善意低调地对待忌妒,并非懦弱胆小,也不是无原则地退让,而是避免卷入无谓的争端。这样做看似愚昧,实则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智慧、高明的做人技巧、让人信服的人格魅力。能引起别人忌妒,说明你有才华;能有效地化解忌妒,则说明了你拥有智慧和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以低姿态化解忌妒,是一种有内涵和宽容的体现,它可以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让你的才干和成就更显光辉。

二十二、一个人读过多少书,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自由地旅行

最是书香能致远。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以读书学习修身养志。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读书即是立德”,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以读书学习拓宽视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一个人踏上的旅程,旅行则是独自开始的阅读。书读得越多,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会更广阔,更深刻。读过十本书的人,会站在十本书的高度上看世界;读过一百本书的人,会站在一百本书的高度上看世界。我们的每一次阅读,其实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行走进步。你阅读马克思,就是站在马克思的肩膀上观察世界;你阅读柏拉图,就是站在柏拉图的肩膀上理解世界。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拥有高境界、大格局、真本领。(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人品世界观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智能化的“世界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世界观—雕塑遗产》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人生观(一)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