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写编辑“流量”与“质量”的平衡策略

2023-12-11◎王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流量受众

◎王 晓

(衡水日报社,河北 衡水 053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发达,媒体类型逐渐丰富、多元化,以大数据、区域链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良好,新闻报道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逐渐与新媒体融合,在全媒体视域下,以腾讯、今日头条以及搜狐等为主导的自媒体发展迅猛,在媒体行业中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传统媒体在自媒体崛起之后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减,多数的报刊被迫休刊或停刊,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困境。如何解决当前传统媒体中存在的问题,与新时代媒体环境相融合,传统媒体的改革急需提上日程。如何在借力新媒体的情况下,实现传统媒体的有效转型,是当前新闻报道需要思考的重点。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民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接受信息的速度以及信息传递的速度都空前迅速,新闻报道如何在大量、多元化的信息爆炸时代中被民众广泛阅读和吸收[2],是对当前记者采编的重要考验。

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海量信息中存在很多恶意歪曲事实的报道,被部分民众接受,信以为真,当事实呈现在眼前时,民众深感受到欺骗,连带对传统媒体产生误解,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及信任力迅速下降[3]。为改变这种现状,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借力新媒体优势,提升新闻报道能力以及新闻采写能力,吸收新媒体的“流量”密码,再辅以内容“质量”,迅速从繁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深度与广度,利用优质的新闻报道内容吸引受众,以更真实的内容使受众信服,增加传统媒体的粉丝量。面对新环境的影响,需要新闻工作者关注新闻采写编辑的“流量”与“质量”的结合和平衡,避免一味地以“流量”为主。

一、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变化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的开放性更加强烈,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的方式以及途径更加广泛。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逐渐退出新闻传播垄断地位,受新媒体冲击,新闻的受众发生改变,新闻接收的途径也随之改变。传播的主体可以由多方参与,而且接受的信息除文字之外,还可以是视频、图片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新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人可以做为传播主体,听众和传播者的角色可以实现互换。

(二)传播内容场景化

麦克卢汉对于媒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了在传播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传播媒介的使用,良好的传播媒介能够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最终的传播效果。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新闻呈现出来的各种要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声音、画面等,都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在传播过程中,新闻本身的专业性以及新闻的可信度,都会对新闻的受众造成一定的影响,虚假的新闻传播或者不正确的观念的传播,会导致社会风向受到影响,对大众的行为处事产生反向引导作用。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对于新闻内容的核实、科学合理的编排以及传播媒介的选择,都会使新闻的传播场景受到一定的影响。

新闻在传播的时候,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传播,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完整的信息传播和传递的过程中,受众在接收到信息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到信息的接收中,例如对内容进行评论、转发或者点赞等,这个过程就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整个场景的一种完善。受众在浏览到一项内容信息时,还可以推送相关内容,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场景获取内容信息,体验全面的内容传输,感应到其他相关的内容,对当前内容进行补充,获取完整的体验。

(三)传播效果可视化

新闻传播最终要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将更好、更优秀的东西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新闻想要传达的东西。传统媒体在预测传播效果时,采用的预测指标以发行量和收视率为主,是一种基于数字指标为主的传播效果评价,实际上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传播效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评价,不仅以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在内容发布的同时,通过媒介就可以实时获取传播效果的反馈,人们参与的讨论热度、舆论风向、转发数量等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种指标。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根据数据收集后台反馈的信息分析,通过定点或者精准投放给内容的受众,以此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获取更高的数据结果,内容传播的效果可视化明显。新媒体利用数据后台的情况,以此来划分内容受众、传播方式及途径,这种数据可视化的效果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新闻发布的时间、形式以及内容等,整体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写编辑工作的变化

(一)新闻价值更高,实时性更强,存在感更强

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例如突发新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时效性一直以来就是媒体的命脉,某一事件发生后,采访者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事件的始末,直接决定了本次新闻采集的质量和关注度。因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更快地完成采编工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新闻发布到受众群体。但是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应该注意,过于单薄和片面的“碎片化”信息扰乱了新闻市场的正常秩序,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呈现事实,在没有深入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能深挖新闻的深层含义和新闻价值,起到了错误导向的反面作用。新媒体网络时代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有了实质的影响,工作要求逐渐提高,新闻信息发布的速度和深度必须贴合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才能在新闻界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闻更具互动性和娱乐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应用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新闻媒体报道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贴合受众口味,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采编者更注重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表现,突出事件本身包含的戏剧冲突和悬念。对部分类型的主题,采用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像讲故事一样去采写新闻,在文字上可以赋予部分感情,但不宜过度煽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既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实际情况,又从中感悟蕴含的情感和人性表达;在版面展示上,改变程序化的固定化排版套路,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版面设计,文字、照片、色彩、留白比例协调,互融互补,有冲击力和吸引力,以读者的广泛偏好为根本出发点。

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意识到,一味地突出新闻的趣味性和感官刺激,有悖于新闻传播的初衷和使命。趣味和品位兼修,才是一篇健康向上的新闻要呈现的最佳状态。新闻采编工作,绝不能为了提高点击量和关注度,就无底线地追求低俗品味和欲望刺激。短时间内,利用这种方式采编的新闻浏览量可能会比较高,但仅仅是博人眼球一时亮,它的价值会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长远来看,这样不利于构建优良的新闻环境,新闻媒体也会因为读者对此类新闻的阅读疲劳和反感体验而失去应有的公信力和地位。所以个性与传统的融合才能深得人心,走得更远。

三、新媒体背景下平衡新闻采写“流量”与“质量”的策略

(一)坚持自我创新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话语权,就必须不断自我创新,推出优质新闻主题,扩宽采访渠道,深入采访一线,从而确保新闻质量不断提升。一方面,突出新闻头条,并吸引读者关注,头条一直是新闻的灵魂,所以在编辑新闻时要注意头条设计,编辑要优先考虑事件的真实性,不能夸大头条和标题,避免被读者批为“标题党”;另一方面,新闻内容应该更加生动有趣。过去,通常报纸新闻写作以规定的方式进行,虽然完成度很高,但是看久了难免会觉得枯燥。如今,新媒体新闻没有固定格式,整个新闻内容通过照片、音频、视频、文字表现得更加丰富,这些特点更符合当下大众的感官和心理需求。因此,新闻采编应该在创新内容传递方式、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尝试新的版面和表现模式,以增强媒体新闻内容的叙事性和趣味性。

(二)调整工作思维

工作思维的转变是保证报纸新闻采写尽快转型的先决条件,为突破一直以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编辑人员需要加强思维方式的学习。

第一,互动思维。以往报纸新闻注重的信息传播,只为让受众能够获取阅读体验,所以尽管在阅读报纸时受众有不同想法或意见,也无法参与整个新闻事件的讨论。为改善这一问题,需要有专业技术支持,还需要编辑人员在实际采访时能够与受众群体深入互动,多了解其不同的观点。如此一来,编辑人员不仅可获取更为丰富的新闻资源,也可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认同感。

第二,技术思维。多种媒体并行传播的背景下,今日头条、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与技术大多相似,但人们的关注点及喜爱度却有极大差异。当前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形式都无法做到满足所有人的全部要求[4]。因此,面对同一新闻事件时,新闻撰写方向、侧重点以及写作手法十分重要,这除了要求报纸新闻编辑人员具备一定技术思维能力,也应做到能够依据不同事件有针对性地采写新闻,以此保证所写内容能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喜好。

第三,学习思维。该思维要求指的是应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同时在专业技能上也不应仅满足于单一的文字撰写,而是要不断学习剪辑、文字处理、PS 等相关技术,在互联网层面上,也要主动了解当前热门的新媒体APP,分析其成功优势和弊端,并通过将其与自身相结合,实现工作优化。

第四,创新思维。一方面,深度融合编辑思路与新闻内容及形式,通过新闻内容的自然转换来体现编辑思路的创新,使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之间存在自然的过渡关系;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新闻制作过程当中保持足够的热点敏锐度,在繁杂的新闻信息中提炼社会热点,保证新闻具有足够的时效性,凸显新闻内容的影响力,使新闻栏目受到更多群众的支持。

(三)优化新闻采写、编写、版权能力,平衡新闻“流量”与“质量”

1.“采”有道

新闻编辑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必须做的准备工作。记者在从事新闻采集和报道工作时,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环境发展的性质,打破传统新闻思维的束缚,不断拓宽思维、开阔视野,创造新闻意蕴。比如,记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广泛的信息源。由于面对面采访是新闻采编的最重要形式,因此可以更好地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5]。使用新媒体采访新闻时,并不需要每次都面对面采访,但是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的信息仍需核实各类信息,判断其准确性,选择有效信息。同时,拓宽信息采集范围,丰富信息来源。例如,微博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有上亿用户,每个用户每时每刻都在平台上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筛选可以找到值得借鉴的权威信息。如人民日报微博会通过微博平台及时更新、发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新闻信息,可以成为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2.“写”有方

记者采写新闻时,过去使用的方式比较死板、单一,一般都是费时费力纯手写或者用电脑记笔记。这样的新闻写作往往效率很低。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必须使用各种高科技软件来提高新闻写作效率。例如利用软件,不仅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新闻写作,还可以让记者设置定时传输功能,及时准确地发布新闻内容[6]。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写作软件不断推出,推送方式也可以灵活设计,记者需要在提高新闻写作能力的同时,增强这些写作软件的应用能力。例如,记者需要通过微博发送实时新闻信息,新闻内容必须按照微博的规则编写,如字数限制、图片风格特征、网站链接、推送范围等。另外,记者在积累采写技巧时,要注意采写的角度,放低姿态,使得生产出的新闻内容更加亲民友好、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内容让受众立即了解新闻内容的核心思想,而通俗易懂的呈现方式更能吸引受众,让媒体更好地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

3.“版”有心

新媒体时代,整个媒体舆论的语境以自由包容为特征,公共平台越来越多地为公众提供从事新闻活动的机会,信息窃取、抄袭、盗版时有发生。这就提醒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在完成采编工作后,必须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例如在信息采集和编辑的过程中,要养成对视频、图片等素材添加水印的习惯,有效保护劳动成果不随意被他人窃取和盗用。另外,还应增加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熟悉程度,以便在受到侵犯时,能够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自我保护和反击。保护新闻版权不仅是维护自身的权益,也可以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7-9]。保护新闻版权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不擅自盗取他人的新闻信息,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与采写的“流量”与“质量”的平衡需要新闻工作者坚持自我创新,调整工作思维,增强采访、编辑能力,培养版权保护意识,使发布的新闻既能拥有“大流量”又能确保“好质量”。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流量受众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寻找书业新流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