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命题材料中发掘任务逻辑

2023-12-10赵晓月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材料

赵晓月

摘 要 近年来高考作文大多是材料作文,作文题目中提供的这些材料在开阔考生思维的同时,也给考生审题立意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材料之间的关联,然后去确定作文的立意,深化作文的主题,形成符合表达意图的整体逻辑,也就是任务逻辑。

关键词 材料  任务逻辑  逻辑思维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大多是材料作文,作文题目中提供的这些材料在开阔考生思维的同时,也给考生审题立意带来一定的难度。作文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和写作任务提示之间的关系,如果梳理不清楚,考生就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信息去写作文,导致作文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命题和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但这种交流是不对等的。命题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的材料,考生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应急草就,同时考生还想得到对等的效果。在考试之后公布的评分细则,总会把命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阐述清楚,评卷教师在点评的时候总会发现考场作文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考什么”和“能写什么”,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能写什么”往往能够反映出考生的思维边界和思维逻辑,是考生在厘清材料逻辑基础上的合理发挥,突出了推论和突破,考生完成的是情境下的具体任务,是写作生成的具体展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材料之间的关联,然后去确定作文的立意,深化作文的主题,形成符合表达意图的整体逻辑,也就是任务逻辑。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探究如何从命题材料中发掘任务逻辑。

一、 强化材料内容的逻辑关系

很多高考作文题给考生提供了材料,这些材料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但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命题教师没有给考生列举出来。考生如果在审题的时候理不清材料内部的关系,最终就会把考场作文写成脱离材料限制的话题作文。下面以2021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作文题目为例展开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对作文给出的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得知:本材料以“奋起”为中心,分为奋起的原因、奋起的过程与方式、奋起的结果三个方面。告诉我们“遇有挑战,必须奋起”。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此句点明了时间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背景。“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说明我们遇到两个大的挑战。【这是作文立论的起点,奋起的原因】“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奋起一,体现忠誠、牺牲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奋起二,体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奋起三,体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此三处说明奋起的过程、方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奋起的结果。体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作文主旨】

该题体现的逻辑思路:遇有挑战——迎接挑战——浴血奋战——家国安宁、世界和平。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是伟大精神的胜利。精神的力量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今天,我们同样遇到挑战,贸易的、科技的、疫情的,各种卡脖子的,等等。我们能做的就是迎接挑战,那靠什么来迎接挑战?答案是靠中国精神!由此可见,作文的重心必须是讨论“挑战”与“精神”的关系。

材料核心(一级)关键词:奋起。

材料分三层:奋起的原因、奋起的过程与方式、奋起的结果。

奋起的原因:遇有挑战——国内的,国际的。

奋起的过程与方式:万众一心,浴血奋战。

奋起的结果:国家安宁,世界和平。

导致结果的原因(实质):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

考生如果能够对材料作出上述的逻辑性分析,对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这样的分析是写作需要的,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材料的表达逻辑,去确定作文的逻辑顺序、作文的结构和方向。材料的逻辑结构,明示或暗示了作文的逻辑结构。研究材料的表达逻辑,就要给材料分层,要弄清楚它们的内容、关系和联系。材料内容层次之间的关系一般包含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和对比关系等。一旦我们的作文内容违反了材料的逻辑结构,那么表达的内容就会出问题,就会犯审题不到位的错误。作文内容的信息,要到材料中去找,必须依托材料组织作文的内容,正所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同样的,作文逻辑的确定,是先在的,是材料的逻辑给出的,因而,阅读分析材料、搞清楚材料的内容与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作文逻辑结构的确定是必须要依托材料的逻辑结构的。考试中提供的材料是一些问题、原因以及对策,那么作文的逻辑结构就应该是“问题—原因—对策”。我们如果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这一主题审题不深刻,就会导致对主题和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对题意的理解不到位。所以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审读好材料的逻辑结构,这样才能写出顺理成章的佳作。

二、 比较任务材料,形成对照思维

当作文的写作任务需要对材料选择进行比较的时候,比较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选择任务上,还展现在选择任务之后的写作中,运用对照思维形成文章的写作逻辑和文章的脉络。近年来,很多高考作文题都是通过展示材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凸显人生价值,引导学生做好人生选择。这样的作文题思维含量较高,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发掘任务空间,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目的,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命题的教师在命制作文试题的时候往往借助比较,这就需要考生以比较来立意构思。例如“我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这个作文题目,其中,“倾听”是虚心、真诚等尊重说话者的态度,更是好奇、投入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倾听者认真的态度能够让倾诉者尽情表达,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自己有所发现,最终实现两者的互通有无。当倾诉者是长辈的时候,我们虚心的态度能够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教诲,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自己理清对方话语的基本逻辑;当倾诉者是崇拜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认真的态度能够使双方重视交流机会;当倾诉者是同辈的时候,我们理解的态度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良好的习惯能够使我们发现表达的新意;当倾诉者是幼小的儿童时,我们真诚的态度能够让对方表达得更加完整,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我们达成共鸣。这个考试题目中的“不仅仅”一词是在提示考生要把比较进行到底,在“态度”“习惯”和“桥梁”三者之间架构起比较的支架,根据不同的倾听对象去表述具体的表达内容。就像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倾诉对象,只有表现出良好的态度,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还有很多作文题目,命题的老师并没给出明确的比较任务,例如2021年四川作文试题:掌声是汗水的回响,智慧是思考的回响,文明是历史的回响……请以“回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有的考生简单地把材料中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主要结构,这是最直接的选择。考生这样去构思,是预设材料三句话中的“回响”的内涵是一样的,以此形成三个相互独立的表达段落。这三句话中的“回响”表面上意思一样,但如果用这个词语串联起整篇文章,就会发现各个段落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深入思考一下,三句话中的“回响”具有不同的意义。“掌声是汗水的回响”,在这里回响主要是“回馈”的意思,但是对汗水的最好回馈应该是劳动成果,而不是掌声。“智慧是思考的回响”,回响主要表达的是“奖赏”,是在獲得收获后的最高奖赏,同时智慧还能促使思考的再升级。“文明是历史的回响”,回响就具有“筛选记录”的意思,文明是历史精选记录的结果,而历史长河中那些糟粕则不在回响的序列中。这样“回馈”“奖赏”“筛选”就清楚地揭示了“汗水”“思考”“历史”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这也是通过比较关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而得出的,这就强化了语境的逻辑关系,在作文构思的时候就会实现比较思维的提升和立意的突破。

总之,梳理材料之间或者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其核心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思维以及为之服务的对比思维,归纳有助于提炼出多个角度,促使材料产生新意,对比能得出材料之间的差别,能发现新角度之间的逻辑顺序。于是,在梳理逻辑关系和顺序中,我们的思维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者通联:江苏新沂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