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伏笔艺术
2023-12-10胡立萍
胡立萍
摘 要 伏笔能够起到提示或暗示的作用,为后续情节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分析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伏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走进人物内心,把握小说中心思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伏笔,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让学生对林冲这一小说主人公有更精准的把握,深刻感受作者塑造出来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林教头 伏笔 人物 照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章节。在叙写过程中,作者设下众多伏笔。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诸多伏笔,引导学生展开系统剖析、鉴赏,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挖掘探索,从中感受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意蕴,定能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向崭新层级。
一、人物伏笔,展现脉络结构
一部小说中,为了更好地凸显主要人物,作者除了采用多重描写手法,往往还会在次要人物身上下功夫,埋下伏笔。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知的过程中,教师不妨从小说众多人物中寻找突破,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研究,找到小说中的伏笔,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深切的感知和体验。分析人物,可切入的视角多元,人物地位、处境、性格特点等,都可以作为引导感知点。学生能够有效抓住人物群体,将其归类、梳理,小说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人物本身就是小说的基本要素,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视。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从宏观视角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剖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中涉及众多人物,李小二这个人物,是作者设置的伏笔。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小二这个人的设置多余吗?把他换成一个与林冲毫无相关的人可以吗?”等问题。学生纷纷议论,各抒己见,投入到文本探析中。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明确,路遇李小二是情节发展的开端,由这一发端,自然联想到后面李小二偷听陆谦等人的谈话,引出他们的密谋,为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推进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对小说的认知自然得到强化。当然,李小二的出现绝不是偶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出现的时间、地点等层面出发,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在李小二这一人物的助推下,学生厘清了人物关系,对人物形象有了直观感知了解,逐渐找到阅读鉴赏的路线,学习思维清晰起来。
在呈现主要人物的过程中,次要人物的辅助、烘托作用不可或缺。次要人物的出场顺序、出场时间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展现小说脉络结构、凸显主角有重要作用。人物的出现一定不是单纯作为个体形象呈现的,从关联性视角出发,对人物体系展开构建才能真正进入小说的中心地带。
二、细节伏笔,助力情节发展
作为塑造人物的有效手段,细节描写给人带来深刻印象。在细节描写过程中,也可以穿插着埋下伏笔。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缺乏对细节的关注,自然难以觉察其中蕴含的伏笔。伏笔是一种暗示性铺垫,是为了确保后续情节结构的完整、和谐、统一。小说有伏笔,故事发展才更连贯,人物形象也才会更加丰满、立体。智慧型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细节,在品味、体会细节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小说中的细节伏笔有多重表现形式,动作细节、情节细节、语言细节等都能为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埋下伏笔。当学生能够从细节中寻找突破,进入深度思索状态,小说鉴赏的功用和价值便得到了显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诸多细节描写也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细致阅读,搜寻细节描写相关内容,对其展开鉴赏。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了基本感知,很快找到并展示。林冲在遇到旧识李小二时说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语言细节中提到了高太尉,正是这一细节,让李小二后來关注到东京来的人请管营、差拨鬼鬼祟祟吃酒、谈话的情形,进而从差拨口里听到“高太尉”三个字,引起了李小二的警觉。语言细节给学生带来的启示是多元的。小说离开了细节描写,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语言细节本身具有直观性和吸引力,教师让学生以语言分析为突破点,切准了人物鉴赏关键点。学生在探寻语言细节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明晰了小说情节的内在要素。
教师要求学生对小说细节展开剖析,切准了阅读鉴赏的中心点,学生从细节的呈现、作用等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交流,逐渐厘清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感知丰富。在探知细节的过程中,学生还掌握了写作技巧和方法,为知识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环境伏笔,寄寓人物情感
环境因素也是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是为了渲染、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环境设置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环境呈现中往往潜藏着作者情感,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如果单纯描摹环境,定然没有太大价值,一定与小说内容、主旨以及人物情感高度衔接。小说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景物进行研读,学生品味环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深度探研状态,形成独特感知体验,将人物、环境、情节进行充分融合。
环境描写能提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反映人物内心世界。阅读鉴赏小说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物、故事情节的呈现,更要从环境视角出发,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在情境中生成多重感悟、体验。可设计如下问题:“小说中以环境描写为伏笔,进行人物塑造,凸显小说主题,请你从中找出几处,进行分析。”学生踊跃参与讨论,阅读兴趣被激活,思维引擎逐渐启动。小说的题目即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仅点出了主人公,还将人物所处环境展现了出来。风雪就是朔风大雪。严冬之时,大雪漫天飞舞,为后续草棚的坍塌埋下了伏笔。如果不下雪,草棚不坍塌,林冲就不会借宿山神庙,偷听到陆虞侯等人的谈话,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才会有后续林冲手刃仇人这些故事情节。“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对山神庙的描写也属于环境伏笔。通过山神庙地理位置的概述以及内里凄清萧条环境的呈现,为后续林冲听到草料场被烧真相时的怒火中烧埋下伏笔。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教头,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作者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功用。高中阶段,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已经有了全面了解和把握。教师打破单纯理论阐述的方式,将环境鉴赏与小说内容剖析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维,拓展他们的多重视野。
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节曲折,人物塑造立体饱满。在助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方面,伏笔手法的运用必不可少。伏笔相对隐晦,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挖掘。针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伏笔艺术,教师给出方向指引,将具体学习任务投放给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多重互动交流。以伏笔为基点,学生拨开迷雾,对人物遭遇和性格品质有了全面了解,逐渐进入小说的核心,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作者通联: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