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探究
2023-12-10曾娜玲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与小学阶段的衔接教育得到了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幼儿阶段做好幼小衔接,不仅能够促进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同时还能够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小衔接不仅仅需要幼儿教师的努力,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应当积极配合,做到双向衔接。在数学领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借助游戏活动,吸引幼儿兴趣,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促使幼儿掌握更多知识,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在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的具体开展措施。
关键词:幼小双向衔接;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8-0087-04
一、 引言
我国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國家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已经从传统的只看成绩到现代的看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求。而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及时做出理念更新,形式创新,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领域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探索。当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受到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幼儿配合程度等的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相关教师应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解决。
二、 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的开展问题
(一)教师的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相关学者对幼小双向衔接阶段数学领域游戏教学活动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重视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学习到,因此幼儿阶段没有必要进行讲解,这样一来,教师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导致幼儿只能掌握一些数字认识和简单的计算,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必然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二)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
数学科目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幼儿掌握理论,认识数字,学会计算,同时也要锻炼幼儿数学思维,这是由于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其科目的发展。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为幼儿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在将来学习数学时会产生畏难心理,但一些幼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枯燥的讲解方法难以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转变
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幼儿带来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但一些幼儿教师仍旧采用落后的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仍居于主体地位,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没有为幼儿搭建更多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和交流空间,导致幼儿认为只听教师的话就行,没有必要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下去,很多幼儿都会形成思维惰性和对教师较强的依赖性,不懂得如何变通。
(四)数学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缺少趣味性
幼儿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受到兴趣的影响,为此,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具有趣味性,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关注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些教师在进行教研,交流等活动时,直接用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导致幼儿的个性化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还限制了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
(五)数学领域教学活动缺乏游戏性和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是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途径,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幼儿可以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对数学知识增强理解。但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选择的素材与幼儿的生活不贴近,只从成人的角度筛选素材,设置内容,这样一来,幼儿的理解能力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游戏性,没有实践性,无法让幼儿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 解决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问题的措施
(一)有效增强数学教师的责任意识
为了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家颁发各种先进的教育政策。作为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也应当认真解读这些政策,将其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确保新课改理念的顺利落实。教师也应当意识到数学领域游戏活动设置的重要性,以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培养幼儿数学学习习惯为主,从小让幼儿端正学习态度,这样教师教得才会更加有热情,幼儿学得才会有兴趣。
(二)重视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思维
处于幼儿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对周围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关注的幼儿这一思维特点,并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帮助幼儿全面感知数学知识,不断完善数学知识储备。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那么在面对复杂知识时,幼儿就能够快速找到解题方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长期下去,幼儿也会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
(三)教师要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幼儿学习以及成长的需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应当重视转变教学理念,通过组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幼儿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数学活动中,要让幼儿通过观察不断思考,进而合成新的知识,关注每个幼儿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学习诉求,从而保证数学学习的高效性。
(四)精心筛选数学教学内容
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为幼儿讲授教材知识,同时也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特征,创建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幼儿筛选各种教学素材,使幼儿能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进而增强对数学的了解。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同的花朵,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层次性,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提升。为此,教师筛选的教学内容就要体现出层次性,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五)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数学游戏活动
数学知识往往有抽象性和符号性的特点,幼儿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就应当保证幼儿放松心情,让幼儿置身于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也要让幼儿亲身参与,不断感受,只有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幼儿才能够对数学知识达到全面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 解决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的研究
(一)教师重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性
课程教学游戏化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教师在设计数学领域游戏活动时,应当重视这一趋势,将相关的趣味元素加入其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当然,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教师也应当善于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和干预,让幼儿达到快速高效学习的目标。幼儿阶段的数学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以理论为主,并且还会让幼儿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教师设置的游戏内容就应当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加大游戏的难度,进而拓展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带领幼儿认識十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就应当提前准备好含有数字的小卡片,然后为幼儿下达指令,要求幼儿快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在这个游戏中,主要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当教师说2的时候,幼儿要快速找到有2的卡片。当然,不同的幼儿反应能力和认知能力也不相同,如果出现错误,教师也要不断鼓励让幼儿改正错误,使幼儿找到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在班级内还可以组织击掌游戏,当教师说出5时,幼儿连续击掌5次。这样的游戏能够增强互动效果,避免游戏枯燥。
(二)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渗透教学目标
游戏化教学活动旨在降低幼儿学习难度,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既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应当将教学目标渗透其中,不能一味取悦幼儿,开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游戏。只有让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幼儿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为幼儿讲解“比较粗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时教学进度安排不同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为幼儿提前准备好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然后,拿着小木棒让幼儿去鉴别,接着,让每个幼儿手中拿有不同粗细的木棒开展丢手绢的游戏。幼儿边围绕圆圈行走,边唱《丢手绢》儿歌,当儿歌停止之后,幼儿需要和教师共同举起手中的木棒,如果幼儿举起的和教师手中的木棒粗细相同,那么幼儿可获得个性化奖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认识到粗细,同时还能够锻炼反应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为幼儿讲解数学知识之后,还可以发挥游戏的引导作用,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幼儿了解到数学知识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幼儿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种学习活动,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三)教师重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为幼儿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教学内容时,都应当明确游戏活动的形式和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将这些差异性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既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也能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当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例如,材料、环境等,这样才能够让游戏进行得更加顺利。对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也应当进行提前了解,并积极观察,必要的时候,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使幼儿更能培养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达到幼小衔接。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以及其他游戏活动,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只有让幼儿遇到问题,愿意和教师商量,教师才能够了解幼儿的具体学习状态,便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的兴趣喜好,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并不成熟,如果只告诉幼儿游戏规则,一些幼儿无法深度解读,难以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为幼儿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通过激发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逐渐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构建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场景
很多学者高度肯定游戏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学中没有游戏,学生的智力不可能达到完整发展。一些教育工作者把游戏比作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可以感知世界,感知社会发展。学生通过这一扇窗户,能点燃思想灵感,激发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游戏教学法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主要是由于游戏情境多种多样,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游戏情境既要符合整个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幼儿成长需求的游戏,引导幼儿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在教授幼儿“比多少”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对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解,立足幼小衔接角度,科学开展各种趣味丰富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在良好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到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并激发幼儿各种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可以构建游戏情境,“跟着动画学习多少”,教师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展示出《熊出没》动画人物,创造以下故事情节:熊二和熊大一起带着光头强指认砍伐的树木,图片上一共有四块地,每块地上都有不同数量的树桩,第一块有6个树桩,第二块有7个树桩,第三块有9个树桩,第四块有11个树桩。接着,熊大和熊二指责光头强:“你看,你砍伐的越来越多了!”但此时光头强却并不服气,说道:“你要是倒着数,不是越来越少吗?”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动画暂停,让幼儿说一说哪个多哪个少,教师可以让幼儿用手指头数一数哪个数字多,还可以让幼儿交流和讨论一下,例如,一些幼儿说7比6大,11比9大等。紧接着,教师继续过渡到别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开展“猜一猜手中的小棒根数”的游戏。教师随机挑选一名幼儿上台,拿到手中若干根木棒,然后由其他幼儿进行猜测,手拿小棒的幼儿需要给出提示,例如多了,少了,除此之外不告知任何信息,期间,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及时给予干预和指导,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带动合作交流,实现游戏构建
在数学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时,教师也应当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不断观察幼儿,不断鼓励幼儿,不断指导幼儿,让幼儿能够积极合作,共同交流,认真探讨。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并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数字游戏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类活动引进来。以数字游戏“分小鱼”为例,在和幼儿共同进行游戏时,教师也要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教师可扮演猫妈妈,让幼儿扮演小鱼,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相同的鱼缸,在每个鱼缸中画出不同数量的小鱼,让幼儿通过数数对小鱼数量进行初步感知。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现在在鱼缸里玩耍,请看这个鱼缸,从左边鱼缸中拿出多少条小鱼之后才能与右边鱼缸中小鱼的数量相等呢?”为了降低思考难度,教师可以让幼儿互相讨论,必要的时候自己进行扮演,找到答案。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等符号知识,这样一来,幼儿能够在游戏中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真正发挥数学领域的游戏活动效果。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小双向衔接阶段开展数学领域游戏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幼儿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为幼儿学习其他科目打下基础。针对当下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相关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科学看待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大对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的研发力度,真正保证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娜,郑梦阳.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教育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教师,2021(33):35-36.
[2]蒋明书.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2021(9):123-124.
[3]顾丽娜,石丽姣,陈慧杰.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与思考[J].互动软件,2021(7):5827.
[4]刘虹.快乐游戏,玩转数学—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索[J].求知导刊,2021(11):53-54.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幼小衔接视域下基于家校协同共育的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编号:QJYKT2022-81)。
作者简介:曾娜玲(1985~),女,汉族,福建晋江人,晋江市池店镇海丝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