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借鉴
——以“经济学两分法”为线索

2023-12-10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10期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学货币

蔡 超

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界兴起了一波“回到凯恩斯”的思潮,以重新阐释凯恩斯经济思想为标志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正在兴起,这样的理论动向应当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笔者尝试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学两分法”作为核心线索,对这一经济思潮兴起的理论逻辑进行批判性考察。

本文试图指出,西方经济学建立起一种实物经济分析范式,形成了将生产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的“经济学两分法”分析传统。“凯恩斯革命”的真正意义在于,用统一的货币经济分析范式,超越了传统的“两分法”思维。然而,在凯恩斯经济学被吸纳整合进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其原本具有革命性的理论思想被新古典主义的主流诠释范式所遮蔽。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是要在继承“凯恩斯革命”理论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凯恩斯所开创的宏观货币经济分析框架。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思维传统

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导致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主要支付货币的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过程中,欧洲各国的经济策士形成了一种金属货币财富观,而扩大工业品出口则是积累更多金银货币的主要方式。因此,欧洲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富国强军目的,纷纷实施了严控进口鼓励出口的“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然而,这种“重商主义”政策打击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反思经济政策合理性的过程中,从“自然理性”角度来集中探讨国家财富创造和积累问题的重农学派得以诞生。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反对传统的金属货币财富观,提出了物质商品财富观,即认为“货币并不是国民的真正的财富,即不是可以消费和不断再生产的财富。因为货币是不会生出财富的”①。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整体的物资产出与循环状况。基于此,理论研究逐渐由贸易流通领域转向社会生产领域,政治经济学或者说“现代经济科学”诞生了。②

英国的亚当·斯密(以下简称斯密)第一次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基本赞同重农学派的实物财富观,他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货币只是为满足劳动分工与物资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流通媒介,流通中的货币价值由其所能购买到的物资量来体现。但斯密不赞同重农学派提出的只有农业部门才创造“纯产品”的观点,认为大量的工业部门同样也在创造“纯产品”,并详细论述了通过劳动分工来不断创造更多国家财富的原理。可以说,斯密的经济理论进一步传达出“生产中心论”的意味,但因为过分强调了实际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能力,将货币职能简单归结为流通职能,使得其没能揭示出商品货币的本质。或者说,斯密并不理解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故将货币看作是与商品相独立的经济范畴来进行考察。

萨伊是斯密经济学说在欧洲大陆的传播者,也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庸俗化阐释的肇始者。萨伊在其阐释性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中,抽离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片面强调了一种抽象的“生产主义”逻辑。书中写道,“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格与他相等的其他产品创造了销路”③。萨伊事实上构建起“用产品购买产品”的“产品经济体系”。既然人们进行生产只是为了交换到满足需要的其他产品,那就可以把“产品经济体系”理解为“效用满足体系”,容易推论出效用价值论的观点。

依照萨伊的理论,既然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物质产品,货币只是帮助不同产品进行交换的流通工具,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短暂地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不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因此,人们在通过交易获得货币之后,会迅速将其花出去,兑换为别的产品,即商品市场交易的中介是货币,但最终逻辑还是以物易物。那也就意味着,一种产品的生产本身会带来对其他产品的需要,不同的产品总是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快速出清,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情况,这便是后人总结的“萨伊定律”。萨伊在其著作中主要关注的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始终强调实物产出的逻辑,似乎是想说明实物生产才是最真实的,而将货币因素作为一种起到遮蔽作用的“符号”来进行简单处理,持有一种非常绝对的“货币中性论”观点。在萨伊这里,明确形成了将实物生产因素和货币流通因素截然分开的“两分法”思维。同时,由于其著作曾被西方国家广泛用作古典经济学教科书④,从而对后世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萨伊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边际革命”以后,产生了将生产(价值)理论和效用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继承了古典“两分法”思维,确立了将经济领域划分为“实在领域”和“货币领域”的二元架构。“实在领域”或抽象的生产过程才具有真实价值,货币的引入并不会对实物产出产生影响。同时,还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进行了严格区分。这意味着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由不同商品之间的效用比值决定的,货币量值只是提供了一个绝对的价格水平,应该区分形成实际商品交换比率的相对价格与经济体系中的平均货币价格。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马歇尔所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明确将经济理论划分为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两部分。在新古典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中,自由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能够保证包括土地、资本与劳动在内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人们生产商品能够获得相应的收入,这些收入又总能购买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从而使得所有人的效用得到满足。仔细考察这种经济分析框架可以发现,首先是以纯粹外生的货币供给作为隐含假设,将货币理解为完全外在的金银货币等。其次,坚持一种“货币中性”的观点,即认为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产量与就业水平等实际变量,只不过是导致以货币表示的价格、工资等名义值的同比例变动。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在微观领域进行了新的拓展性分析,但在宏观层面依然继承了将实物和货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思维,信奉“市场自动出清,货币绝对中性”的观点。

二、凯恩斯对“经济学两分法”的批判

凯恩斯最早是在关注和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问题时,对传统的外生性货币理论进行了反思。凯恩斯在考察了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后,写出了《货币改革论》,认为欧洲的黄金储备今非昔比,恢复金本位制等于向美国出让货币主权,主张放弃完全排斥人为管理的货币金本位制,确立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和以商品购买力为内容的货币价值论。由中央银行主动调节金价,进而对货币总需求进行管理,最终达到稳定汇率和物价的目标。在后来出版的《货币论》中,凯恩斯更是考察了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为核心构成的货币金融体系,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准备金基金的总量,商业银行在资产抵押和信贷关系基础上则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货币创造”⑥。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明确反对了“货币中性论”观点,指出货币因素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在产品经济体系中,人们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自身的消费。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人们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取货币利润。在货币化的交易网络中,供给只能创造对上游商品的需要和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不能创造“有效需求”。对上游需求来说,供给就需要生产者生产,生产就需要购买原材料、设备等,但是如果生产者没有储备资金,这个需要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对下游消费需求来说,生产者是力求达到消费目的才生产,只能说供给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而要最终转化为有效需求,要求某种商品的供给比其他商品的供给性价比高,并要求消费者具有支付能力,否则就无法形成真正的需求。

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的“经济学两分法”,认为“把经济学内容区分为作为价值论、分配论的一个部分和作为其价格论的另一个部分是错误的方法”,应该建立起统一的“货币经济分析”框架。如果“把研究的范围限制于单个的行业或厂商,可以不去顾及货币的具有重大作用的特点。但一旦我们进入什么决定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有关货币经济制度的完整的理论”⑦。正确的“两分法”应该是,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扣酬理论,另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业和就业理论。⑧

凯恩斯强调了货币供给机制以及货币循环管理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在以货币为中介的经济循环网络中,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递减倾向,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然而,存在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倾向,同样还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同时,由于人们在市场中往往普遍具有流动性偏好,会导致人们倾向于贮藏更多的货币。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必然会导致保证经济顺畅循环所需的流通中货币量不足。以货币量为支撑的购买力不足,会导致商品滞销,产能相对过剩,进而引起生产规模压缩,推高失业率。可以看到,凯恩斯经济学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那种过于关注实际生产行为,以及盲信相信市场自动均衡的被动适应倾向。

凯恩斯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出以货币供需管理为基础的主动调控理论,其主要政策思路是:国家政府应当改变对市场体系自由放任的态度,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此外,应当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这里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到,政府通过财政赤字的方式来扩大投资,释放出潜在的产能,实现更高的就业率。这些干预措施的作用在于,为暂时被破坏的内在性货币循环过程提供外生的货币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完全内生的货币金融体系。由于政府的负债行为,是以国家信用背书的信贷扩张,那就相当于实现了外生的货币供给渠道。⑨当然,这种外生性货币供给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存在的,依然要以内生性货币体系为基础,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内生性货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凯恩斯主义相比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在于其凸显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现实机制。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似乎只存在局部的生产相对过剩,产品生产过剩被认为是由不同部门产品的生产比例失衡导致的。然而,1929 年发生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商品生产出现了全面过剩,广泛的失业和工人工资的下降使得人们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产品销售额进一步下降。企业界对此做出的反应则是削减产能和裁员,导致失业率提高,劳动者没有收入,继而加剧了消费不足的问题,陷入恶性循环的经济危机。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从长期来看,似乎等待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慢慢发挥作用,依然能够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来实现经济体系的均衡。凯恩斯针对这种“从长期来看”的论调,不无讽刺地指出,“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诠释

凯恩斯经济学革命对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造成了重大的理论挑战。一批原本尊奉新古典主义理论范式的经济学者为了回应挑战,试着对凯恩斯的著作和理论进行阐释,努力调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其基本立场来说,可以称之为“调和论”,就是在坚持新古典主义的基础分析框架的同时,努力吸收和兼容凯恩斯的一些经济理论主张。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具有明显的调和性质,容易被各方所接受,逐渐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体系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微观价值论、均衡论、分配论基础上,加入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宏观供需理论,将“有效需求原理”进一步拓展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整体来说,新古典综合派经济体系将全部经济系统分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大部分,而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联系的关键纽带则是利率。在产品市场中,总产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而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当利率变动的时候,投资显然也会相应变动,从而对有效需求造成直接影响。如果有效需求发生变动,毫无疑问会影响均衡状况下的总产量,即实际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则又会影响交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造成新的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新古典综合派构建起了统筹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IS-LM 模型,并将其视为核心阐释框架。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还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张进一步解释为货币市场干预理论。凯恩斯《通论》的着眼点在于应对危机,把货币需求作为分析的重点,把刺激需求当作要解决的问题,论证了通过外部的政府干预手段来影响货币供给的经济逻辑。这样一种面对问题的实际政策主张,却给很多新古典主义学者造成了一种认知偏见。此外,甚至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应当扩大政府开支以带动内需。将货币供给看作是可以由国家政府直接影响的外生变量,强调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甚至主张,政府对内负债不是真正的债务,政府支付公债利息,归根到底只是造成了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再分配。

在新古典综合派的解释体系中,凯恩斯经济学只是“萧条经济学”,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在面对巨大需求冲击情况下的特殊应用。依据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科技进步是推动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只要及时调整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投资资本的比例,便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存在工资与价格刚性,市场价格调整具有相对滞后性,在面对外部需求冲击下,很难通过价格机制迅速传导、与反馈经济信息,进而迅速达到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但从长期来看,总体经济进入复苏周期,接近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不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这也就意味着,此时新古典主义理论依然是正确的,在其指导下能够实现整体经济的均衡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纵观新古典综合派的整体理论,形成了考察总量层面货币关系的宏观经济学,以及考察局部层面生产函数的微观经济学,并且试图将总量货币供需分析嵌入到实物生产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结果再次制造出来了相互分离的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就这样,通过两种相分离的理论来解释货币价格问题和商品交换的相对价格问题,再次陷入庸俗的“经济学两分法”理解图式。到20 世纪70 年代,面对诸如“经济滞胀”等重大经济现实问题,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越来越缺少融贯的解释力,不得不吸收借鉴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的理论,努力实现“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四、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经济论”分析范式

在新古典综合经济学逐步确立起主流经济学地位的过程中,部分学者则表达了对这种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强烈不满。⑩他们反对按照新古典主义范式来诠释凯恩斯经济学,不接受基于微观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分析,也不接受将凯恩斯主义嫁接到新古典一般均衡体系中,彻底否定以IS-LM 模型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这些学者,致力于澄清凯恩斯经济学的本来面目,并在凯恩斯经济学基础上进行总量经济的拓展性分析,形成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学者指出,凯恩斯经济学的革命性体现在摆脱了“两分法”分析框架,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最具体的货币经济关系中来。主流经济学更多地偏向于实物生产的逻辑,而缺少对货币经济的关注,这直接导致其存在的一个致命尴尬,即缺少面对真实世界的金融理论。⑪建立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的经济分析是一种无货币的经济体系,但现代经济体系却是建立在比谁挣钱多的“货币游戏”基础上。货币就像是经济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血液”,正如不可能抛开“血液循环”来谈论整体身体状况的均衡一样,不能抛开货币循环过程来谈论生产体系的一般均衡。

在后凯恩斯主义学者看来,凯恩斯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彻底否定了萨伊定律以及市场自动调节的旧说,从货币循环的角度把握到了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考察和分析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转时,重新提出了内生性货币理论,以资产抵押为基础的信贷资金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货币总量与社会生产以及资产增值过程是保持互动相生关系的。把这种基于资产抵押的信贷体系和基于成本收益结算的账户体系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这才是市场经济最为现实的特征。正是从这个角度,可以将微观的企业经营行为和宏观的国民经济运行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谓“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的问题,建立起富有现实感的经济学体系。特别关注到宏观的金融不稳定性问题。⑫

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原则上的重大差异。例如,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但新古典综合派却致力于论证,政府干预的作用在于使得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相等;凯恩斯更多强调的是时间因素、未来预期以及经济的动态性、非均衡性,而新古典综合派则抽离了具体的历史因素,以一种事后管理的超时间的资源配置逻辑,回溯性地论证市场经济体系具有超时间的均衡性⑬;凯恩斯提出“分配有欠公平合理”,预言食利者阶级最终会消失,而新古典综合却认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凯恩斯强调通货膨胀来自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升,其根源是长期的高就业率和高额利润,而新古典综合虽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却没有将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总体物价上涨置于一个框架中考察。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建构起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统一起来的“货币经济论”分析框架。首先,提出了加成定价理论。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由商品生产函数中的价格决定机制确立的,而是在货币成本核算基础上加成确立的,甚至是由寡头企业在成本—收益分析之上确立的。寡头企业为了满足自己的投资与利润要求,往往会限定高于成本的价格区间。价格并不能反映真实需求,只是反映满足企业未来投资支出需要的资金。然后,是总量收入理论。由此形成了由家庭、企业、政府以及银行等四部门组成的经济图式,并按照两部门模式,将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宏观变量,细分为企业(资本家)和家庭(无产阶级)的总量。最后是“存量—流量”一致模型。持续的资本投资行为驱动着经济运行,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是非常关键的总量经济指标。在货币经济体系下,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进一步可以看作是货币存在的两种主要形态,连接两者的纽带是货币利息率。此外,可以通过区分存量货币(资本)和流量货币(收入),建立起基于“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的动态的货币均衡分析框架。在这种货币经济分析基础之上,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国家应当实行收入调控政策,并积极发挥功能财政的作用⑭,减小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

五、构建以综合平衡为目标的经济政策体系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事实上构建了一种“生产的货币理论”,将对复杂经济系统的理解集中在货币金融层面。理想的状态下,实物生产与货币具有互动相生的关系,实物生产运动和货币运动共同构成了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经济系统。作为整体的经济系统虽然有丰富的内容,但具体的商品生产过程很难被完全把握到,侧面反映着商品生产和资源流动过程的货币运动情况则相对容易把握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把总体经济资源的配置情况化分为货币存在形式和货币关系形式。把握到货币流回规律以及货币运动状况,就能基本把握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⑮进一步来说,由于银行信贷和国家财政是影响到货币供给与货币循环的重要方式,那就应当努力实现信贷、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或者称之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⑯。在此基础上,持续构建和完善以综合平衡为目标的经济政策体系。

首先,健全自主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机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信用货币制度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货币供给的自主性。⑰在未来,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以要素资源和实际物资为基础,完善信用货币供给机制,以实现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的自主可控。

其次,加强对存量货币占有状况的统计分析。在实际的货币创造和流通过程中,货币经常会流向不同的渠道,被不同的经济主体积累起来,造成一种比较难预测的存量货币分布格局。以货币为核心的资本积累机制,会导致社会的总量财富逐步集中在少数主体那里,不断加剧的货币分布失衡状况最终会使得货币循环过程被中断。因此,应加强国民经济统计工作,更全面地掌握存量货币在企业以及公众那里的实际分布情况。

再次,抑制金融资本推动的非理性投机行为。从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金融资本是纯粹经营货币的资本,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因此,需强化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限制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范围,加强对各种金融模式创新的审慎管制,限制各种衍生性金融产品的发展。

最后,利用财政手段推动经济时空的均衡发展。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到总量货币的流通甚至供给情况。合理利用财政政策,有利于支持重点地区、行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调整经济地理布局,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流动。

猜你喜欢

凯恩斯经济学货币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简明经济学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