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小学劳动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2023-12-09邵献平徐婧怡

教育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法国劳动评价

邵献平 徐婧怡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德智体美劳”是一个有机体,五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息功能,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两份意见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明确要求,均强调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途径,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见,党和国家将加强劳动教育视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然而,按《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2022)》的说法,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课程之于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承载作用,对于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具体表现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学生更期待多样化和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2〕。

法国系统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历史悠久且成效明显,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八十年代,“在1880年至1900年,男子小学就开始引入劳动教育”〔3〕。当今法国小学劳动教育以发现世界为主题,调动儿童积极性、丰富儿童想象力,促进儿童运动、感官、情感、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劳动技术实践活动推进其发展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依据Insee发布的“法国经济仪表板”,2022年法国25至49岁就业率为82.5%〔4〕。法国较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法国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培育塑造和技术技能培育的实效性。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中法两国在北京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要重启人文交流,“中法两国重申重视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双方将尽快召开新一届中法教育混委会会议”〔5〕。探析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小学劳动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以便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同育人,由传统的“体验式”劳动实践走向“自主式”劳动实践,进而重塑劳动精神面貌、树牢劳动价值取向、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为培育时代新人谱写新篇章。

一、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沿革及核心理念

法国小学劳动教育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背景变化而不断完善。起初,小学劳动教育的引入是为了解决19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的“学徒危机”。法国1882年3月颁布的法令将劳动教育列为男子小学的义务教育,“体力劳动”和“主要职业工具的使用”是其主要内容。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1882年7月又颁布法令,制定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初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分为层层递进的三个板块:初级课程主要针对7-9岁学生,以课堂中的手工作业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尚未引入辅助工具;中级课程主要针对9-11岁学生,在课堂手工作业过程中逐步引入常见工具的概念;高等课程主要针对11-13岁学生,以渐进式实践练习为主,以各类工坊为教学主阵地,利用各类工具开展建模、木工、车削等工作。鉴于日益工业化的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课程兼容性不佳,法国深刻反思了纯体力劳动的教育形式,于1891年6月改革废除了以工坊工作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以“手工劳动簿”取而代之。相比以往纯体力的劳动,“手工劳动簿”更注重科学意识的培养,强调绘图设计、几何认知和计算能力的塑造,并与智力教育日益融合,劳动教育为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服务作用逐渐显现。

随着劳动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推进,法国于1938年做出规定,要求学校减少课程教学时间,增加三小时户外活动以及三小时定向活动,将定向活动作为该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日后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奠定技能基础。在定向活动中,学生制作的物品多为装饰品以及可以在家中或课堂上使用的小物件,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展现出趣味性和自主创新性的特点。随着对教育实践重视程度日益提升,1969年法国开始在小学实行“第三教学时间”,即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觉醒学科和体育。各类劳动活动作为觉醒活动被纳入至觉醒学科之中,劳动活动目标不再是制成实用品,而是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伴随着20世纪末的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浪潮带来的诸多变化,法国于1985年以科技活动取代了觉醒活动,通过科技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世界发展离不开劳动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这一阶段是法国劳动教育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为当今法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奠定了深厚基础。

进入21世纪,法国于2015年发布《知识、技能和文化的共同基础》(以下简称《共同基础》),针对青少年心理个性多元化的特点,重新定义法国义务教育阶段内理论学习、个人生活和公民身份所需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将其分为思考和交流的语言、学习的工具和方法、公民和个人形成发展、自然和技术系统、世界的象征和人类活动五个领域进行阐释〔6〕。《共同基础》虽然未将劳动教育专门设置为一个领域,但在自然和技术系统领域中包含的科学技术教育、公民和个人形成发展领域中包含的道德和公民教育、世界的象征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的艺术实践都是劳动教育的实现方式。

总之,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随时代发展而延伸拓展,从“培养具有各行业手工技能的学生,以此为进入手工学徒学校做准备”纯工业化的体力劳动,到“培养有智慧、有品位和有技能的学生”学科融合式的手工劳动,到“培养动手能力强、思维有创新的学生”趣味创新式的生活劳动,再到“培养掌握语言、计算、几何及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指导现实实践”〔7〕综合发展的劳动技术教育。如今,法国小学劳动教育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和非物质化的趋势,现实性的社会实践需求日益凸显,特别是《共同基础》中强调义务教育追求的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双重目标〔8〕,也明晰了当下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

二、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经验

当今法国小学并未专门设置单一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以小学课程中的“科学技术”“发现世界”为主要实践路径,并辅之以其他学科,以交叉渗透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劳动教育,以教学连贯性渐进、跨学科交叉渗透、家校社协同育人、系统化评价方法构建了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通过渐进性连贯教学,保障劳动教育的组织科学性

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之一在于将学生置于教育体系中心,坚持学生至上原则,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规律,在宏观育人目标上一以贯之,在微观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育人目标上的连贯性体现在《共同基础》作为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目标的一以贯之。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劳动奉献精神的社会公民,法国小学主要依托科学技术、艺术实践、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从提升手工技能和劳动实践意识,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涵盖基本劳动与技术基本知识、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导及社会参与的价值导向,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一方面了解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以此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习得劳动精神中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意识,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可见,在法国小学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始终遵循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核心理念。

为了凸显不同学段侧重点各有不同和内容上的循序渐进,法国将小学教育分为周期2和周期3两个大阶段和五个小阶段。每个阶段中的课程教学由不同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将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技能目标相融合,构建连贯性渐进的内容系列。法国小学劳动教育主要依靠“发现世界”和“科学技术”两门课程接续展开。依据法国小学课程和时间表、基础学习周期(周期2)和巩固周期(周期3)的教学计划,小学前三年的“发现世界”一方面使学生获得阐述和理解周围世界所需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为日后成为合格公民做准备。小学后两年的“科学技术”则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探析科学技术史,引入科学技术的概念;实践方法及其多样性(观察、操作、实验、模拟、记录……)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严谨性、批判性思维、手工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记忆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巧的同时增强其共同生活的协作能力;课程围绕“科技实践方法”“设计、创造、实现”“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语言实践”“使用移动化数字工具”“采取合乎道德和负责任的行为”“形塑时空观”共7个角度进行内容延伸。

由此可见,法国在小学的不同周期逐步引入劳动教育的概念,进而循序深化、由浅入深、重复接续,最终巩固劳动教育所形成的成果。在第2个周期中,学生探索、观察周围的世界并参与实践。在第3周期中,将重新审视所习得的概念,并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层层递进,相关学习重点适时重复推进前后学段的衔接。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逻辑顺序,法国小学劳动教育实现了目标上的一以贯之、内容上的纵向渐进延伸,将宏观概念与微观实践、一般理论与特殊运用有机统一起来,保障了课程组织的科学性。

(二)通过跨学科实践教学,实现劳动教育的内容多元性

跨学科实践教学(Les enseignements pratiques interdisciplinaires)是法国学科教学的显著优势。法国小学劳动教育遵循跨学科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创造性融合的方式将几个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使各学科交叉的技能、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从横向上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跨学科实践教学推进了劳动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依据法国基础教育计划,小学阶段周期2的课程由“法语”“现代语言”“艺术实践”“音乐教育”“体育和运动”“道德和公民教育”“发现世界”和“数学”八门课程组成,虽然劳动技术教育的启蒙阶段主要依靠“发现世界”这门课程,但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蕴含着劳动技术教育的资源。尤其是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内容涉及实验、生产、创造,实施艺术项目和表达自己,旨在利用绘画、拼贴、建模、雕塑、组合、摄影、剪辑、数字创作等实践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明潜力,促进其自主性、主动性和批判性。其他课程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综合素质能力的支撑,法语和语言学习为劳动技术操作的文本阅读理解提供支撑,数学学习为劳动技术提供测量和几何构图能力的支撑,体育学习强化其体能以提供实践能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发现世界”课程在围绕“发现生命、物质和物质世界”“探索世界各地的组织”和“培养时空观念”三大主题延伸的过程中,注重劳动技术知识传输时,也强调数字技术、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的学习。如让学生用木块和基本工具制作小车,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并将成品售卖,这要求其具备一定成本计算、宣传售卖的能力,融合了劳动技术、经济观念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可见,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劳动教育在不同学科背景中的新发展、新叙事、新提升,推进了内容多元化发展,以时空上的全时性、全在性保障了劳动教育可持续和高质量。立足教学内容维度,跨学科实践教学利用学科协作实现了纵向延伸性和横向覆盖性的同向发展。

第二,跨学科实践教学促进了劳动教育策略的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理解整合,并促进更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各学科教师也参与协作规划和反思总结,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重组、课堂内外资源的整合、学科融合间的整合,实现知识延伸与学生发展建立深度关联。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法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式组建,既有校内专业的劳动技术课程和历史、地理课程的专职老师,也有校外劳动模范、科学家和工坊主作为兼职教师,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体验活动方式,兼顾专业性、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要求。通常是组织不同主题活动,如参观工坊、科技馆,参加各类志愿活动等,使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劳动活动;采取集中讨论和合作方式,如课题辩论、问题分析等,以多学科交叉渗透激发学生综合思维;利用职业角色扮演的方式,如情景模拟、解决问题等,以此形塑小学生的劳动职业观。

(三)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完善劳动教育的实践多样性

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劳动精神风貌的塑造、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多方面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诸多教育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于整个小学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只有相互之间作用与影响一致,且产生良性互动机制,其价值观才有可能得以顺利形成、发展,并指导实践。特别是小学阶段学制较长,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自我意识和认知动态变化范围较广,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单向到多元、简单到复杂的心理机制变化,若仅依靠学校这一单一渠道,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家庭环境的启蒙教育和社会氛围的实践教育功能不容小觑。

实践活动作为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是理论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拓展,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受教育者形成理论认同的关键环节。为了达成校内校外劳动教育的一致性和持续性,法国颁布了“星期三计划”,规定学校每周三下午设置半天时间供小学生进行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在地方具体实施层面,由省级国家教育服务局和家庭津贴基金组成的部门支持小组全程负责“周三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具言之,在国家督导统筹的大背景下,地方分区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策划、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对于城市内的学校,主要依托周围的博物馆和公共机构展开活动;而对于乡村小学,主要以农场和工坊为主要实践载体。“星期三计划”为家庭、社区及社会机构合作创建了一个指导框架,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使其能够在周三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法国家庭还会定期举行家庭清扫日、家庭美食日、家庭露营日等劳动实践活动,社区也会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典型人物宣传、手工技能大赛和艺术作品展。此外,按照娱乐、发现和实践的逻辑设计,“星期三计划”联结了文化协会和机构(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学院等)、体育协会、大众教育联合会、自然景点(公园、花园、教育农场)等系列社会公共机构,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体育、文化、自然、劳动和技术活动。譬如,法国所有博物馆在每周三下午将免费对小学生开放,其中最为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还针对小学生的活动特点设计了十个“艺术车间”,车间是集参观、讲解及动手三者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平台,以动手体验增强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作为欧洲最大的科学城也对法国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诸多实践机会,针对5-12岁的学生设置了“儿童馆”,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体验方式进行劳动启蒙教育,通过科学实验和模具制造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培育小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法国小学劳动教育带来的现实启示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既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促进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的有机统一是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期。探析法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核心素养及优秀经验,对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

(一)优化课程目标,确立主题进度

劳动课程的目标设定、任务设定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效果,而课堂教学效果将直接作用于劳动实践活动,是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劳动知识积极性的现实依据。简言之,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效果的呈现是有机统一和相互联动的关系。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要教授基本劳动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精神追求,加强小学生对劳动价值意义的认识。

具体而言,首先,要优化课程目标,确保课程目标具有连续性。在明确课程总目标的同时,也需围绕主要教学板块制定不同阶段的技能目标,从而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目标集合。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课程标准已按照不同阶段的任务群制定了对应目标,但对于任务群内应掌握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环境等并未做出要求说明,对于各阶段目标连续性阐释不足。其次,要规划具有渐进性的主题进度,及时完善劳动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内在资源(如《道德与法治》及艺术课程)。从教材安排而言,要引入更多具有生活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内容;从主题设置而言,前后两个学习阶段的主题设置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渐进中适当重复,前一阶段主题是后一阶段主题的基础,后一阶段主题是前一阶段主题的延伸。最后,要营造符合地方特点的课程生态,形成五育融合、整体贯通的育人机制。在以国家顶层设计为指导时,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各地各学校要积极开发符合地方特点的校本课程,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充实教育资源,用足用好劳动教育课时,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与德、智、体、美一起发挥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

(二)加强学科联动,充实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独立课程,更应是一门体现教育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劳动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同时,各学科间的渗透融合也是推进劳动教育内容多维融入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充实劳动教育的资源。一方面,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体力劳动的传统思维中,且新时代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更是用来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既要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类常规劳动,也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人才培养、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等角度,关注面向未来的各种新形态劳动。另一方面,学校的劳动教育也不能仅依赖劳动与技术课程这门课,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因此,首先,要加强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紧扣劳动教育的教育科学和劳动学科交叉的学科属性,立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的基本特征,打造一批融合劳动与技术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一体化课程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围绕与劳动相关问题开展主题活动,以不同学科背景多方面诠释劳动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其次,要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既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科教师的作用,党团组织、各类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力量,又要挖掘校外各类资源,邀请行业杰出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企业家、家长志愿者等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最后,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教学策略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运用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情景教学等方式,如组织学生参与报纸编辑、植物种植、动物饲养等,使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实践课程,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收获劳动的乐趣,继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将理论的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进行融合,在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能将劳动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其参与劳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逐步由他人指导下的“体验式”劳动实践走向“自主式”劳动实践。劳动精神的培养能帮助学生们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武装头脑,对日后的社会参与和职业选择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三)强化协同共育,丰富实践渠道

劳动教育作为以实践性为鲜明特点的课程,无论是其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需要以学生的实践为载体,并以学习掌握相关劳动知识为实践的前提,劳动实践和劳动知识的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之美、劳动之乐,继而真正理解劳动活动的价值意蕴。因此,劳动教育在开展形式上既要体现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丰富的实践渠道作为支撑。而校社协同育人是组织系统性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拓宽实践渠道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家庭引导、社会支撑多方协同育人的作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作用,统筹规划区域劳动教育实施计划和实践方案,确定整体价值导向,制定总体目标任务,积极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及政策的保障。其次,学校要发挥教学课堂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其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举措的关键载体,在要全面领悟政策的同时,还要结合校本实际,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再次,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在生活劳动和日常劳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统筹社区、企业、社会公共机构和文化组织等多方资源,为学生实践实习、劳动锻炼提供丰富的实践渠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构建齐抓共管的学校劳动教育新格局,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

(四)构建评价体系,优化评价规程

劳动课程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因此要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兼顾,构建本课程教师为主,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首先,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独立的评价体系。一要明晰评价目标,让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立场目标是培养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担当者,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要实行评管分开,确保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实现各级监督齐抓共管,并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协同推进,打造覆盖所有学科专业的综合性监督队伍、听评队伍。其次,要健全评价指标。一要从课程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拟定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二要建立针对不同主体的具体评价标准和内容。如学生作为个体差异性较强的主体,将学习过程、期末成绩、实践能力等内容作为评价内容,利用劳动任务清单、劳动手册、劳动成长档案袋等形成生成性评价;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创新、学生满意度等列为评价内容;对学校的考核则主要包括课堂设备与环境、师资力量以及奖惩制度和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工作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再次,要改进评价方法。一要立足多主体协同的评价主体。既要有师生互评,也要有师生自评;既要有专家的评价,也要有同行互评。发挥专家、学生和教师的合力作用,提升评价主体全面性。二要采取“三结合”的评价模式,即在评价方法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程效果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最后,要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在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客观、全面、严密的评价之后,依据一定的奖惩制度对将所得的评价结论反馈至相关部门以及具体负责人,继而促使继续发扬优良做法,对薄弱环节和相关漏洞进行及时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反馈,使劳动教育的推进获得科学的反馈,劳动教育的实施方也能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

猜你喜欢

法国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法国(三)
法国(一)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