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天鼓的起源与发展传承

2023-12-08郭宸瑜常江涛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乐仪仗杨家

郭宸瑜 常江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今,国家、社会、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2006年, “威风锣鼓” 被列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种 “继承和保护” ,而 “继承和发展” 则是传承工作的先决条件[1]。 锣鼓是民族特色的一种,既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思维方式。 深入发掘锣鼓文化的文化意蕴,对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威风锣鼓文化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已渐渐淡忘了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对威风锣鼓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少,这使得威风锣鼓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举步维艰。 在 “文化强国” 和 “文化自信” 的战略背景下,对威风锣鼓进行深度发掘和保护,进行整体视阈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使人民树立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一、杨家天鼓历史源流

杨家天鼓是冀南鼓乐的一种,产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专用于一年一度祭祀天神,不参与一般的民俗活动。 关于 “杨家天鼓” 的属性,袁静芳先生将其定义为鼓钹系乐种,又细化为河北锣鼓乐中的讶鼓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乐种学》中提到: “讶鼓乐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磁县一带。 乐队组合可大可小,一般是8 ~18 人之间,所用乐器有讶鼓(8)、大钹(8)、小钹(2)、马锣(1)。 主要曲目传有14 套,如《大得胜》《小得胜》《张飞闯辕门》《捶布鼓》《免子撂蹶》《抽老婆上吊》《二龙戏珠》《乌鸦打老鸹》《八叉子》《行路鼓》等。”[2]在冀南地区一带,杨家天鼓也叫威风锣鼓。

历史上,鼓吹乐可分为鼓吹细乐和鼓吹大乐两种,杨家鼓乐属于鼓吹大乐类型,因侧重于仪仗用乐,本文称之为仪仗鼓吹大乐。 自秦汉开始,鼓吹大乐主要用于军乐和仪仗用乐场合,其功能是开路导迎和威仪警严。 南北朝时期以降,仪仗鼓吹大乐表演者都是在籍官署乐人,宫廷乃至各地方官府的乐人们雅俗兼顾,由此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庞大的乐人群体[3]。 清末封建制度解体后,原来的中央和各级地方(府州县、卫所)官署乐工群体下移至民间社会,由为官服务逐渐转化为为民服务,从此形成了 “官乐民存” 的现象。

二、仪仗鼓吹大乐的演变

关于仪仗鼓吹大乐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 “乐志” :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4]其中详细记录了仪仗鼓吹大乐用于皇帝与官僚出行的场合。 隋唐时期,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皇帝出行天地大礼等最重要场合所用的仪仗鼓吹用乐亦称 “卤簿” ,是规模最为宏大,乐器配置最为完备的形式。 南宋时期,鼓吹乐与大乐合流, “今大祀,车驾所在,则鼓吹与武严之乐陈于门而更奏之,以备警严。 大朝会则鼓吹列于宫架之外,其器既异先代之器,而施设概与正乐不同。”[5]原本为鼓吹乐之属的大乐向世俗化发生转变。 而后,元代的卤簿仪仗鼓吹大乐汲取了大量世俗元素,深受世俗音乐的影响。 “雅乐以礼神,鼓吹严警以戒众”[6],在明代,仪仗鼓吹大乐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礼制仪式之中都可用到,且分工明确,即雅乐承担礼制仪式部分,仪仗鼓吹大乐用于警示和开路,以彰显天子威仪。 清承明制,在乾隆年间,皇帝专门制定了燕飨、朝会、郊庙、祭祀等礼制仪式所用乐章,仪仗鼓吹大乐到达顶峰时期。

在仪仗鼓吹大乐的历史演变中,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使用乐器前部多为声响巨大之打击和吹奏乐器,如画角、铜角等,后部是典型的大乐乐器组合,其目的主要是警严和开路。 以明万历皇帝《出警入跸图》为例(如图1 所示)[7]166,可以得知明代中期皇帝在出行时仪仗鼓吹大乐的乐器组合形式。

图1 明万历年间《出警入跸图》中仪仗鼓吹组合

据顾炎武《日知录》载: “鼓吹,军中之乐也,非统军之官不用,今则文官用之,士底人用之,借道用之,金革之器,遍于国中。”[8]由此可知,仪仗鼓吹大乐在明早期仅作为军中用乐,非军礼仪式场合不能使用,直到明代后期,仪仗鼓吹大乐才应用于多种民间礼俗场合,遍及各地。 清雍正以降,全国上下的军事训练逐渐规范,驻守八旗和绿迎兵的军中信号乐器应用广泛,以吹打类乐器为主,其使用情况反映出清代绿营军中用乐实践的鼎盛时期(如表1)。

表1 清代绿营军中所用乐器分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仪仗鼓吹大乐以吹打乐为主要形式,使用的乐器有鼓、喇叭、锣钹等铜器。杨家天鼓也是多器合奏的形式,主要乐器由鼓、锣、铙、钹(镲)以及 “三眼枪” 等组成,以鼓为主, “三眼枪” 下达出发命令,锣、铙、钹(镲)配合奏乐,其中锣为 “小马锣” ,铙、钹、镲又有大、中、小之分。 杨家天鼓的乐器种类与明清时期的仪仗鼓吹大乐乐器组合有着高度相似,杨家天鼓的鼓谱,如《行路鼓》《得胜鼓》这样的章节也保留了军中用乐的特点。 由此可见,杨家天鼓是由军队流传到民间,为典型的 “官乐民存” 现象。

三、明清时期磁州的军事价值

磁州位居中原腹地,西行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接殷墟,为晋、冀、鲁、豫四省通衢。 近代县志云: “在铁路(指京汉铁路)未筑以前,所有官厅公文之传递、仕宦之往还,悉经此道。” 《磁州志》中绘有该官道的详图,而车骑关就位于贺兰山东端山冈上,扼南北要塞。 如此可见,明朝的磁州在交通及商业方面极为发达,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彰德府载: “公署彰德卫在府城内东南隅。 洪武七年建守御林县中千户所在县治东南。 洪武二十八年建隶彰德卫守御磁州千户所在州治东北。 洪武中建隶山西路州卫。” 卫所制度为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在洪武年间,磁州实行的卫所制度体现了当地重要的军事地位。 《明史》载: “军屯则领之卫所。 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9]明朝军队中守城与屯种的比例差别,反映出之后军屯的破坏使得军乐的受众群体转向民间,为军中鼓吹大乐的下移提供先决条件。 同时,明朝军中鼓吹大乐的下移与卫所制度的变迁互为印证,深刻体现出磁州地区的军事价值。

清廷将磁州划归于广平府,其重要原因是磁州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清代的军制与明代有所不同,其结构主要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在用乐部分, “清初的旗军军事实践用乐主要依据入关前的相关制度,绿营则主要沿袭明代的用乐制度。”[10]据《康熙磁州志》卷之十四《兵制》二、三记载: “康熙元年设中军守备官一员。 左哨千总官一员。 左哨头司把总官一员。 右哨头司把总官一员。 康熙四年十二月内设右哨千总官一员。 左哨二司把总官一员。 原设马步兵五百名,马三步七,战守各半。 康熙四年因河南督标奉裁拨发马兵六十名,步兵一百四十名,共经制兵七百名。 康熙七年裁马兵七十名,步战改为守兵。” 由此可见,清代广平地区所用军队多为绿营兵,沿袭明代军制,亦有驻军,使得军中鼓吹大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仍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四、官乐民存:军营、官府官属乐人转为民间服务

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 “礼乐” 与 “俗乐” 这两条脉络,在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下,于历史的长河里繁衍生息。 清雍正将 “乐籍制度” 废除之后,曾服务于官府的乐人群体相当于是失业了,没有了官府的俸禄,他们逐渐走向 “下坡路” ,促使官方用乐向民间的下移。 如此一来,即使没有了制度作为保障,民间礼俗的继衍使得礼乐文明依旧延续。

明代鼓吹乐专为军队所用时,还未出现下移现象。 当军队与地方官府均用鼓吹时,逐渐出现下移的迹象,作为军队专用的鼓吹乐开始在文官生活中应用。 “无论文官武臣、宗勋缙绅、士庶僧道,皆可使用鼓吹”[7]166,此时的鼓吹已由为军营及官府服务转向为民间服务。 鼓吹乐历经这三个阶段的变化,由明代军乐逐步下移至民间[11]。 据《康熙磁州志》卷十四载: “国朝顺治初革前代千百户世职,另部选千总管守御所、钱粮。 顺治十六年又裁千总以守御所屯田,归并磁州。 按军籍改实在人丁纳粮当差。磁州营明崇祯间设立。 劄磁州听调征剿。 国初因之以防守地方。” 明代的军乐下移现象,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并非单纯的音乐事象变化,其中军事体制的流变是一重要因素。 万历年间是鼓吹乐下移的重要时期, “男家以彩币聘财牲果鼓吹送女家,曰聘定,……逾日,女家具巾服脯果鼓吹往男家,曰回礼。” 广平府衙所在地永年县的鼓吹乐在万历年间已广泛使用于婚丧嫁娶等礼俗场合,至此广平府鼓吹乐完全下移至民间。 除此之外,在明中期,磁州的属地武安出现了傩文化,亦称 “军傩” ,是一种军中的祭祀仪式,以定期驱傩和为死去将士送葬为主要任务。 大型队戏《捉黄鬼》是武安当地的民俗活动,寓意人死后鬼魂归宿蒿里山,早日下到阴曹地府。 《捉黄鬼》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如此也证明了在明中期以降,磁州地区就已存在官乐民存的现象,这是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清代康熙年间, “以真定、神武二指挥归并州县,军籍改为民籍,卫粮归入民粮”[3]。 明代真定卫、神武右卫的卫所军屯全部划归属于县,军籍改为民籍,造成官属乐人下移至民间社会服务,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军中战鼓乐的传承。 战鼓在明清时期,主要用于军事活动及中央和地方官府的重大节日庆典,《唐六典·乐书》载: “凡战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镜鼓。” 战鼓以独特的外形材质及音声特点在中国源远流长,可发挥传递信号、展示威仪及请神驱鬼等作用,是典型的功能性为用鼓乐,在《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明、清两代军营中常用的得胜鼓(如图2 所示)。

图2 《皇朝礼器图式》所载得胜鼓与鼓

随着历史的流变,战鼓从作为仪仗所用到下移民间所用,其作用也从实用功能转向了审美娱乐功能,却仍保留着军中用乐的特点。 杨家天鼓于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之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天神仪式活动。 在该仪式流程中,杨家天鼓在队伍的最前边奏乐,也是起到了开路的信号作用,虽脱离了军队,然保留着军中用乐的实用功能。 从官养转向民养的过程之中,用乐的机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奏乐人的身份,礼与俗都是相辅相成,为人服务或实用性用乐亦是如此。

五、结语

威风锣鼓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雄壮的声势蕴含着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也折射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继承与保护这一古老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民的职责与使命,有着十分深刻而又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类似于威风锣鼓等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制约。 本文基于此,通过走访与调研当地传承人与当地政府人员,归纳出威风锣鼓在继承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威风锣鼓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乐仪仗杨家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7天6场会大肆圈粉!大乐在辽宁对虾养殖圈刮起“虾富肽”旋风
买苗就送“虾富肽”!大乐中联携手在博兴养虾界搅动风云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朝鲜时代卤簿制度与仪仗军服饰
我的过年大乐事
杨家有只羊
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
找个富婆过钱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