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在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12-08陈伟虹贾璐笛张春花李美霞钟满娥
陈伟虹 贾璐笛 张春花 李美霞 钟满娥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科,广东广州 510440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指的是保持睡眠觉醒周期,但对于外界和自身认知程度较低或是完全无认知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通常将其分为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wakefulnesssyndrome,UWS)和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类型。慢性意识障碍通常是由脑损伤所导致,并会诱发患者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多采用气管切开辅助治疗,以纠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维持机体正常气体[1-2]。同时,针对患者长期卧床、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或神经损伤影响呼吸功能等,患者容易出现排痰困难、吞咽误吸、肺部感染等状况,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不良预后,并会诱发各类护理风险问题,分析原因在于意识障碍患者大部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丧失,所以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会有诸多的安全隐患。患者昏迷越长的时间,则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越高,同时会明显增高致残率、致死率[3]。相关研究表明,说话瓣膜佩戴可通过发声时带动气体流动,触发瓣膜开关,改善患者吞咽功能[4]。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本院)40 例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观察说话瓣膜佩戴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40 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干预),每组各20 例,两组性别、年龄、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 score,CRS-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评估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符合意识障碍诊断标准[5];②患者年龄≥18 岁;③因呼吸道不通畅行气管切开,气切套管且经染料测试存在误吸的患者;④生命体征平稳;⑤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肺功能差,肺弹性、顺应性降低;③气管水肿或狭窄;④气管离断术后;⑤全喉切除术后;⑥任何套管之上的呼吸道阻塞;⑦持续佩戴说话瓣膜后出现大量分泌物,且不易咳出者;⑧气管切口处伴有肉芽增生,套管周围没有足够的空间允许气体通过;⑨气囊放气后不能维持足够的充气量。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合适体位摆放、生命体征监测、基础吞咽训练、气管切口及周边皮肤的护理、妥善固定人工气道、进行气道湿化、高频胸壁震动排痰仪排痰及吸痰护理等。基础吞咽步骤:患者均在训练前,进行机械排痰。①冰刺激:取45°半卧位,冰块缓慢轻敲前门牙使患者张口,将冰棉签分别置于患者舌后部、软腭、腭舌弓、咽后壁,轻柔刮蹭,以引导患者做吞咽动作,每个部位刮蹭时间≤3 s,2 次/d。②舌运动:通过吸舌器刺激舌功能的恢复,用吸舌器吸住患者的舌尖部,轻轻牵拉,做往返和双向绕唇运动,重复约20 次,且护理期间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每30 min 进行一次生命体征测量和记录。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说话瓣膜佩戴(PassyMuir,型号Passy-Muir PMA2001)护理干预。①佩戴前:评估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床头摇高45°,采用吸痰装置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囊行放气处理。佩戴者手指堵管30 s,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无明显波动,即可进行佩戴。②佩戴时。取半坐卧位,护理人员需一手固定住气管套管,一手将说话瓣膜放于套管口处,顺时针旋转。过程中,须严密观察记录患者主观反应、呼吸、脉搏等,与佩戴前数值进行对比,若出现明显波动立即停止操作。首次佩戴时间不宜过长,应<30 min,后续佩戴可根据患者耐受度逐渐延长时间。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痰鸣声,佩戴护士按压环状软骨下缘,刺激咳嗽。③每次佩戴结束后:护理人员须一手固定气管套管,一手拧开瓣膜,消毒后妥善保存。持续佩戴1 个月或到气管套管拔管当天。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排痰能力:记录佩戴前、后每日吸痰次数。②比较两组干预后误吸情况:采用Rosenbek 渗漏-误吸分级量表(Rosenbek 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评估,PAS 评级依食团进入气道、喉的深度以及咳嗽的强度将误吸、渗漏情况分为以下8 级:无误吸或渗漏(1 级),渗漏(2 ~4 级),误吸(5 ~8 级)[6],统计各分级例数。于患者插入前、后或拔除气管套管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吞咽0 级染色食物和2 级染色食物时,染色食物是否进入气道。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7]:分6 个部分,包括体温、气道分泌物、气体交换指数、白细胞计数、气道吸出物细菌培养、X线胸片浸润程度,每项0 ~2 分,共12 分。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包括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排痰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每日吸痰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每日吸痰次数比较(次,±s)
表2 两组每日吸痰次数比较(次,±s)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观察组 20 12.12±1.254.79±0.7122.8030.000对照组 20 12.29±1.198.21±1.1111.2120.000 t 值0.44111.608 P 值0.662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PAS分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PAS 分级1 级占比20.00%,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PAS分级比较[n(%)]
2.3 两组干预前后CPI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CP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CPI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CPIS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CPIS评分比较(分,±s)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观察组205.72±1.151.59±0.4115.128<0.001对照组205.59±1.092.78±0.719.660<0.001 t 值0.3676.491 P 值0.716<0.001
2.4 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比较(±s)
表5 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比较(±s)
组别n 血氧饱和度(%)心率(次/min)呼吸(次/min)观察组干预前20 95.38±2.55 67.67±5.23 15.56±2.60干预后20 94.23±2.21 69.22±4.98 15.99±2.49 t 值1.5240.9600.534 P 值0.1360.3430.596对照组干预前20 94.75±2.65 70.12±5.41 16.15±2.17干预后20 93.89±2.19 68.39±5.07 16.23±2.02 t 值1.1191.0430.121 P 值0.2700.3030.905 t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4891.4560.779 P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6280.1540.441 t干预后组间比较值0.7660.5220.335 P干预后组间比较值0.4480.6040.740
3 讨论
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共同影响,颅脑损伤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皮质功能受损问题,进而影响其对于自我和周围环境的意识感觉功能,降低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定向能力,严重者意识模糊或意识丧失是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尤其是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其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结构都会受到直接损害,进而出现大部分的自主神经功能丧失问题。同时,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多采用气管切开维持呼吸道通畅。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气管切开后,可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吞咽功能,造成误吸、渗漏等不良事件,加重患者治疗负担[8-9]。因此,需在治疗过程中辅以有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呼吸、吞咽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呼吸道清理、吞咽功能训练等方式提升咽喉部肌群敏感度,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但单独应用效果较为局限[10]。近年来,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主要通过利用其独特的通气阀装置,促使呼吸道系统形成闭环,使得气体向声门下施加压力,进而对咽喉部产生一定刺激,改善患者吞咽障碍[11-12]。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只要执行严格的操作步骤和监管流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佩戴说话瓣膜也是安全的,观察组给予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后,其每日吸痰次数更少,误吸PAS 风险评级更低,肺部感染CPIS 评分更低,且生命体征稳定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排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分析原因在于,气管切开后,气体经切口流通,呼吸肌群因长期废用发生萎缩,影响患者正常咳嗽、咳痰、吞咽;说话瓣膜佩戴利用生物流体学对呼吸肌群、声门感受器产生一定刺激,提升咽腭部收缩力,恢复咽部对气流等的敏感度,进而重建咳嗽反射,重塑咽腭部腔内压,促进患者咳痰、吞咽能力改善;此外,说话瓣膜佩戴后,机体可恢复正常呼气末压,进而扩张肺泡表面张力,促进氧合、通气,达到呼吸功能改善等目的[13],该结果与王爱英等[14]研究结果相似。有学者指出[15],气管切开患者吞咽或呼吸循环链断裂,导致呼吸道阻力消失或明显改变,括约肌(食管处)气流压明显降低,极大提升了液体渗漏、误吸发生率;此外,说话瓣膜在患者呼气时关闭、吸气时打开,随气体流动实现呼吸道闭合功能重建,对气道产生一定保护机制[16]。该结果与邹文婷等[17]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干预可改善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排痰能力,降低误吸、渗漏概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所选样本数量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因而相关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