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临床需求高水平推进我国血栓防治体系建设
2023-12-08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病率、病死率高。肺血栓栓子脱落后形成静脉血栓所导致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embolism,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有效预防VTE 有助降低致死性PTE 事件的发生。由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全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控工作组等联合主办的“2023 中国VTE 防治大会”,10 月13 日在北京举行,多位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运动抗栓-MOVE AGAINST THROMBOSIS”为主题,就VTE促、防、诊、控、治、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强调,我国近十年来VTE 疾病负担不断增加但预防却愈发凸显不足,面向临床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血栓防治体系势在必行。本次大会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进一步推动全国规范、同质化的VTE 项目开展,全面提升全国院内VTE 防治水平,构建完善的院内VTE 防治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马旭东处长说,提高医疗质量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VTE 规范预防率已由2020 年的27.12% 提升至2021 年的42.60%,增长了15.48%。区域联盟作为VTE 防治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区域VTE 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教授强调,目前院内VTE 防治已在各家医院有了普遍共识,但未来如何更好地形成规范化体系则需要不断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
翟振国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我国血栓防治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翟振国教授介绍了我国肺血栓栓塞症(简称“肺栓塞”)照护经历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早期阶段,基于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了适于国人的肺栓塞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二是发展阶段,构建了真实世界专病队列,探索了我国肺栓塞诊疗方案,使我国肺栓塞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三是深化阶段,通过开展精准医学研究,提升了肺栓塞精准防治能力,启动了VTE 防治体系建设。
翟振国教授分别介绍道:2000—2008 年是早期阶段主要是开展了肺栓塞的规范诊治方法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了适于国人的肺栓塞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多项研究提出“一半的剂量、同样的疗效、更少的出血”。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肺栓塞临床技术规范与标准,相继发布了《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等,初步形成了我国肺栓塞诊治与预防技术体系。
2009—2015 年是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构建肺栓塞真实世界专病队列探索了我国肺栓塞诊疗方案,肺栓塞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启动了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100 家医院参加的中国肺栓塞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China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REgisty Study,CURES),在发展阶段我国PTE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且各危险分层患者住院病死率均显著下降,总体病死率由3.1%下降至1.3%,高危患者病死率由16.6% 降至7.7%,中危患者病死率由4.1% 降至1.7%,低危患者病死率由0.4% 降至0.1%。优于欧美同期研究数据:美国1999—2015 年住院患者病死率为8.7%~4.0%,国际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Registro Informatizado de la Enfermedad Thromboembolica venosa,RIETE)2001—2013 年显示,住院患者7 d 病死率为2.9%~1.9%。我国中危PTE 患者溶栓比例显著下降,初始治疗使用溶栓患者显著下降,全部患者初始溶栓率从14.8%降至5.0%,中危患者初始溶栓率从14.3%降至4.6%,住院期间病死率下降与初始治疗方案的变化趋势一致,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对指导临床救治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期对PTE 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254 例(3.4%)在住院期间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血小板低、低氧血症、白细胞升高、低体重、年龄>80 岁,肾功能不全、贫血、脉搏频数、呼吸频数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恶性肿瘤、高龄、肾功能不全均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翟振国教授说,2016 年至今是深化研究阶段,通过开展精准防、诊、治研究进一步提升了肺栓塞精准防治能力,同时启动了VTE 防治体系建设。建立了肺栓塞患者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建立了VTE 患者临床信息EDC 网上录入系统,在“十二五”基础上修订CRF。EDC 于2017年2 月18 日正式上线,参与单位95 家,共入组7773 肺栓塞患者(截止2021 年12 月31 日),依托中日友好医院生物样本库收集肺栓塞患者血液样本1708 份,住院VTE 风险人群血液样本3000份。开展了中国人群VTE 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鉴于中国人VTE 易感基因与欧美人的易感基因不完全一致,欧美人群中经典的血栓风险点位(如FVL 等)在中国人群中没有突变,中国和欧美人群有共同的遗传缺陷,如FGG 和ABO 等基因突变,中国学者发现了一些特征性易感基因如FABP2 等。开展了基于国人VTE-GWAS 研究,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提示高LDL-C 和TC 水平与肺栓塞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前期基因组研究发现的FABP2 参与了脂代谢,这一发现为代谢途径在肺栓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更多的证据,降脂治疗可能会减少肺栓塞的发病风险。此外,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更新了有关肺栓塞和肺血管领域指南。
CURES 研究填补空白
翟振国教授介绍,由王辰院士和其团队领衔的CURES 研究数据2021 年10 月在欧洲呼吸病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ERJ)正式发表。“优化基于危险分层的急性肺栓塞管理策略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CURES 收集了肺栓塞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临床指标与生物样本等,根据观察时间和临床结局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住院期间的转归、短期预后、长期预后),该研究旨在明确我国肺栓塞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寻找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探索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与国际其他研究比较,探讨亚洲人群肺栓塞的疾病特点。CURES 研究首次系统、全面地分析了PTE 血流动力学状态、简化的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进行了危险分层,探讨了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变化趋势,填补了全球肺栓塞领域数据的空白。
ERJ 杂志邀请来自瑞士的Stefano Barco 和德国的Luca Valerio两位国际肺栓塞领域知名专家撰写了述评,针对CURES 研究以及前期我国在肺栓塞领域发表的系列研究,从全球范围肺栓塞管理的视角对中国肺栓塞防治的进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们对中国学者在肺栓塞领域开展的系列研究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述评认为:①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引入和优化基于危险分层的急性肺栓塞管理策略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近年来中国急性肺栓塞住院期间病死率的显著降低,可能与危险分层指导下的临床管理密切相关。②CURES 研究填补全球肺栓塞防治领域亚洲数据的空白,改变了过去十多年来一直由欧美国家数据来主导和评价肺栓塞治疗效果的现状,这一进步体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多中心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努力的成果。③CURES 研究提示高危肺栓塞的住院病死率仍很高,如何更好地管理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仍然是全球肺栓塞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为未来的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VTE 疾病负担不断增加
翟振国教授介绍说,2021 年我国VTE 患病率达127.8/10 万人,2022 年的VTE 质控数据显示我国肺栓塞病死率达到1.73 /10 万人,医院相关性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达28.45%,尽管较以往有所改善,但VTE 防治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在VTE 患者住院方面,美国心脏学会《2022 年心血管数据报告》显示,美国VTE 住院患者每年约为101.5 万例,欧洲六国(英、法、德、意、西班牙、瑞典)3.1 亿人口,欧洲VTE 患者每年住院约为76.2 万例,而我国2021 年VTE 住院患者则达到了180.2 万人。在VTE 发病率方面,通常认为VTE 的年发病率为115/10 万人~269/10 万人。不同国家年发病率不同,英国年约为75/10 万人,美国约为127/10万人,法国约为183/10 万人,新西兰约为81.6/10 万人,韩国约为53.7/10 万人。我国2021 年VTE人群患病率达到127.8/10 万人,PTE±DVT 达到21.1/10 万人,DVT为106.8/10 万人,与国际水平相当。最新数据表明我国VTE 患病率较以往有了显著升高,而且也颠覆了亚洲人群VTE 患病率较低的这一旧观念,表明我国VTE 治疗领域仍充满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
在肺栓塞病死率方面,国际肺血栓栓塞症最新病死率数据显示,美国1999—2019 年有209 642 例患者被列为高危肺栓塞潜在病死原因,年龄校准的病死率为3.01/10 万人,高危肺栓塞的年龄校准死亡率在1999—2007 年保持稳定,此后显著增加。2022 年我国VTE 质控数据显示我国肺栓塞人群病死率为1.73/10 万人,人口结构校正后仍低于欧美国家,男性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女性,说明患者病死情况有所改善。但医院相关性肺栓塞住院病死率形势严峻,我国医院相关性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达28.45%,VTE 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2.72%,PTE±DVT 为7.05%,DVT 为1.86%。此外,血栓栓塞在肺部会形成PTE,血栓不溶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并进展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病(chronic thromboem bolic pulmonary disease,CTEPD)/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 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有助延缓右心功能不全、CTEPD/CTEPH 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一项有关急性PTE 发生CTEPH 的RCT 研究共纳入30 项研究,102 49 例急性PTE,CTEPH的总合并发病率为2.50%,4 项研究报道了1820 例患者的发病,所有患者随访6 个月至4 年,加权合并发病率为1.50%;8 项研究报道了3162 例PTE 幸存者的CTEPH 发病率,加权合并发病率为2.70%;17 项研究对没有主要合并症的幸存者进行了CTEPH筛查,在5180 例患者中,随访6 个月至8.8 年的加权合并发病率为2.7%。
妇科术后需高度关注血栓防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朱兰教授介绍,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凝血块,使静脉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致使静脉回流障碍。肺栓塞为来自静脉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以肺循环障碍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肺栓塞90% 继发于DVT。2007—2016年,我国VTE 的住院率从3.2/10万人上升到17.5/10 万人,同时,DissoIVE 研究表明,我国外科住院患者中VTE 中风险、高风险比例分别为32.7%和53.4%,而采取了合理预防措施的比例仅为9.3%,这一结果远低于2008年ENDORSE 研究在全球多中心调研报道的39.5% ~58.5% 的VTE 预防率。
朱兰教授强调,我国妇科手术后DVT 的发病率为9.2%~15.5%,其中46%的DVT患者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是妇科手术后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2003 年12 月至2004 年5月,141 例患者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22 例血栓,DVT 的发生率高达15.6%。2008 年1 月至2009 年12月,620 例患者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57 例血栓,DVT 的发生率高达9.2%。安徽合肥2017—2019 年研究发现,233 例妇科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后VTE 发生率为11.16%。
在西方国家,在无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内、外科患者的DVT 发病率高达10% ~40%,妇科手术后40%的猝死归因于DVT 继发肺栓塞。加拿大研究人员在2013—2019 年关于631 98 例妇科肿瘤手术的研究中发现,术后VTE 与腹水、肿瘤播散、开腹手术、手术时间超过180 min以及手术的复杂性增加显著相关。开腹手术后VTE 的发生率高于微创手术,将开腹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分层时,与宫颈癌(1.1%)相比,卵巢和子宫恶性肿瘤患者(2.4%)的VTE 发生率较高。美国一项关于631 08 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研究中,133 例(0.21%)在术后30 d 内发生VTE 事件,60% 的VTE 事件发生在术后10 d 内。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高、手术时间较长、ASA 评分3/4 分、术前肾功能异常和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与VTE 发生显著相关,此外,同时行子宫切除术和需药物控制的高血压是发生VTE 的独立危险因素,开腹行盆腔脏器修补术后发生VTE 的风险最高,其次是腹腔镜修补术和阴道修补术。
朱兰教授介绍,妇科手术后DVT 形成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包括盆腔静脉密集、相互吻合成丛、血容量大。静脉管壁薄、无静脉瓣、无筋膜外鞘、缺乏有力的支持组织,血流缓慢。膀胱、生殖器官、直肠静脉丛彼此相同。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原暴露,术中及术后盆腔静脉回流障碍等。年龄与恶性肿瘤是DVT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75 岁以上者每年VTE 发生率至少为普通人群的10 倍,我国数据显示,年龄超过50 岁者术后发生DVT 风险增加了2 倍,年龄每增加10 岁,风险增加约1 倍。恶性肿瘤导致DVT 发生率为11.4%~30.8%,形成具有多方面因素。
朱兰教授介绍,化疗会带来血管内皮损伤,长期住院患者活动减少造成血液淤滞,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中心静脉置管等,放疗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氧化应激等都是VTE 相关危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静脉曲张所导致的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均有利于血栓形成,我国的研究也证实静脉曲张增加术后DVT 发生率。与无VTE 病史者比较,有VTE 病史者再次发生VTE 的风险增加约8 倍。妇科手术后DVT 形成的危险因素还有与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60 岁、高血压、静脉曲张、手术超过3 h,术后卧床时间超过48 h、住院时间超过5 d、开腹手术等都促进了术后DVT 的形成。
朱兰教授说,近2/3 的DVT患者并无典型临床表现,应注意术前的检查和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行下肢血管加压超声(compression ultrasound,CUS)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二聚体阴性预测值更具意义,可作为DVT 或肺栓塞的排除诊断。DVT 患者要做肺栓塞筛查,CTPA 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方法,其他还有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CUS 是围手术期检查DVT 的主要方法,97.1%的盆腔术后DVT 发生于术后1 周内,CUS 诊断近端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5%,CUS 诊断下远端以及肌间静脉血栓的失败率仅为1%,3 个月后血栓发生率仅为0.3%。因此,推荐于术后2 ~7 d 进行动态加压超声筛查,筛查人群为具有1 个及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对于围手术期的高危患者,推荐首选CUS 作为检查手段。围手术期要重视VTE 检查,特别是对高风险人群的手术前风险评估,给予高风险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治疗,包括间歇性气囊加压、梯度压力袜等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有助降低DVT 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但也要同时注意会增加出血风险。建议根据患者不同风险分级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所有盆腔手术后的患者,都建议尽早离床活动,基于风险分级选择预防措施,术后尽可能不用止血药,恶性肿瘤术后推荐药物预防4 周,不推荐将下腔静脉滤器作为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朱兰教授总结道,妇科手术后40%猝死于DVT 引起的肺栓塞,应重视妇科围手术期VTE 排查,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排查;围手术期VTE 患者诊治需要MDT合作,提高VTE 诊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手术患者应重视VTE 风险评估及预防,积极有效预防可以明显降低VTE 发生。
胡豫教授介绍VTE研究进展
面向临床开展血栓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教授说,静脉血栓起病隐匿,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遗传因素在静脉血栓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约占60%,可导致血栓反复发作,被称为遗传性易栓症,白种人静脉血栓发病的主要遗传因素是凝血因子基因变异(FV Leiden 和F ⅡG20210A),但我国罕见。2013 年其团队揭示了国人静脉血栓遗传规律,创建了静脉血栓样本库及数据库,首次报道了国人静脉血栓3 种常见基因变异,血栓风险增加2.5 ~6.6倍;发现了抗凝蛋白基因144 种罕见突变,其中81 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研究人员还发现,静脉血栓遗传规律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抗凝蛋白缺乏症占国人静脉血栓的26%,明显高于高加索人的6%。这一发现被纳入欧洲血液学联盟共识,获得国际公认,同时还被写入《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2021 年版)》指南和规划教材《血液系统与疾病(第2 版)》《内科学(八年制第3 版)》和《邓家栋临床血液学(第2 版)》。
胡豫教授介绍,既往对住院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超声影像等,而通过分子诊断可以发现血栓相关基因变异,明确病因,制订个性化抗凝策略和高危人群筛查策略,从而指导血栓精准防治。其团队面向临床诊断需求首创了静脉血栓分子诊断体系,自主研发的凝血基因液态芯片技术参数优于国际报道。建成了全国最大静脉血栓分子诊断中心,已为全国184 32 例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基因分析,为5160 例患者明确了分子诊断。团队通过静脉血栓分子诊断体系来指导个体化抗凝,如无基因突变者抗凝疗程3 个月,基因突变杂合子抗凝疗程6 个月,基因突变纯合子需要长期抗凝,实现了我国静脉血栓分子诊断从无到有的突破。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u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严重感染、肿瘤、创伤等病因下发生的临床危重症,针对既往国内DIC 诊断标准不能精确量化,现有国际标准忽视了临床表现及动态观察等问题,研究人员历时5 年开展了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首次建立了中国DIC 积分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CDSS 准确、快捷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诊断效能优于国际标准,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CDSS 已被写入我国各级医学规划教材和2 部国际指南。
胡豫教授介绍,近年来医院面向临床防治需求积极探索VTE 防治体系建设,建队伍、明职责、定标准、做流程、推转化、搭平台、促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VTE 防治体系落地。2007 年率先组建了华中地区首家“血栓与止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了基础与临床结合、多学科交叉协同的联合诊治模式,学科涵盖介入科、神经科、妇产科、心血管科、血液科、呼吸科、血管外科、骨科等。通过对住院患者分层预防、网络化监管、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预警、及时反馈数据,再结合手术、溶栓、介入等综合干预手段进一步降低了VTE 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数据显示,医院5 年住院患者VTE 发生率为0.8/1000,低于国内外调查数据1 ~1.5/1000,VTE 的5 年累计复发率由25.5%降至5.6%,5 年肺栓塞病死率为5.5%~2.7%,稳中有降。
VTE 防治能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as, ISTH)近日给我国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项目办公室发来贺信,并通过国际世界血栓日平台等发布了我国VTE 项目团队获得全球血栓领域年度优秀奖的消息,并对我国VTE 防治的整体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世界血栓日委员会主席Lana Castellucci 教授在本次大会上以视频方式向中国“中国血栓防治项目”表示祝贺。翟振国教授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VTE 防治项目团队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下,在多学科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系列推进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VTE 防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
在拓宽中心建设方面,全国1414 家医疗机构报名,覆盖全国31 省市自治区,412 家单位经过前期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和VTE 防治建设的推进,通过了VTE 项目专家组评审,被认证为静脉血栓防治中心。项目办公室携手多科学同道专家制定了肿瘤专科与妇产专科建设标准,助力专科VTE 防治体系建设。在推进区域联盟方面,在项目办公室推进下全国有28 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建立了VTE 区域联盟,另外三个区域联盟在筹建中;近1/3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布政策文件,加强VTE 防治能力体系建设,推动区域VTE 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区域联盟为抓手全方位带动VTE建设。区域联盟稳步推进,成为VTE 防治的中坚力量。在县域医院VTE 防治能力建设方面,全国300 余家医疗机构参与项目,县域覆盖全国26 个省市自治区,县域VTE 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有了良好的开端。
在强化质控管理方面,提高VTE 规范预防率连续三年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VTE 防治质控工作组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出台了VTE 防治质量控制指南并制定了质量控制指标,开展了我国VTE 防治领域医疗质量安全情况调查,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组织编写了《2022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报告—VTE 防治分册》。在启动信息化建设方面,搭建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体系架构的“国家VTE 防治质控网络信息平台”。协助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医管所、国家呼吸疾病医疗质控中心协同整合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中已有的VTE 相关质量指标和数据,编制并出版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标准化数据集》,通过明确VTE 防治核心质控指标的定义、数据采集等规范了VTE 质控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建设促进了VTE 的质量控制和临床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强化我国VTE 数据层面的规范管理。
同时,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发起了全国VTE 防治项目科研基金,支持临床、护理、管理等领域,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等方向,开展了VTE 预防领域临床研究,制定了科学的防治策略,开展了全国住院患者VTE风险人群队列研究。携手多学科同道专家助力肿瘤专科与妇产专科建设,制定了《肿瘤专科医院VTE 防治中心建设标准》《三级妇产专科医院中心建设标准(2021 版)》两项标准。在学术交流与推广方面,VTE 项目自2019年起每年在世界血栓日期间举办以血栓预防和管理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发布《VTE 年度质控报告》,为全国临床医生、护士和医院管理者共同探讨质控管理、VTE 防治管理与多学科协作等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血栓防治理念正在得到广泛传播,我国VTE 规范化诊治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发挥联盟作用,探索适合国人的VTE 防治策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孙德俊教授以内蒙古VTE 联盟建设为例,分享了其对区域VTE 防治联盟建设的思考。孙德俊教授介绍,医院内VTE 预防与管理涉及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等诸多方面,2021—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连续三年提出了“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足见国家对VTE 防治的重视。随着全国VTE 防治项目启动,国家VTE 项目办公室陆续出台了医院建设标准、工作手册、管理办法,各区域联盟以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为目标,充分发挥了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内医疗机构静脉血栓防治工作质量管理与控制,稳步、科学、有序推进VTE 质控工作。
孙德俊教授以内蒙古VTE联盟建设为例,分享了其对区域VTE 防治联盟建设的思考。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医院VTE 防治体系建设及能力提升工作,随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内蒙古VTE 防治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同时召开自治区项目启动会、成立自治区医疗机构VTE防治规范化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工作委员会及专家组。在专家组成立以后,相继开展了会诊、转诊:院际间互通联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参访交流、下沉指导帮扶院内VTE 防治项目,同时多平台、多维度开展VTE 防治宣讲。目前共58 家单位参与了内蒙古VTE 防治项目,其中三级医院34 家,二级医院24 家,通过各方努力VTE 的防治硕果累累,2022 年8 月至2023 年4 月数据统计显示全区VTE 风险评估率高达75.2%,VTE 预防措施实施率为44.8%,VTE 发生率低至0.11%。孙德俊教授同时指出,尽管内蒙古VTE 防治已取得不错成果,但仍旧存在基层医疗机构认识不足、医疗机构VTE 防治体系建设待完善、规范化培训不到位、规范预防率有待提高以及个别地区医保政策不匹配等问题,未来仍需进一步努力。
翟振国教授表示,二十年来我国肺栓塞照护经历了早期、发展和深化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在如今的深化发展阶段PTE 诊治与预防、VTE 防治管理、PH 诊断与治疗都要全方位进一步发展,但VTE 的危险因素及评估模型、抗凝策略与疗程评价以及肺栓塞后右心功能恢复情况和活动耐力的评价等仍是悬而未解的问题,未来如何能够探索出更适合中国患者的VTE 防治策略,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仍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
翟振国教授认为,在诊断方面需加强急性肺栓塞后恶性肿瘤与易栓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筛查,探索肺栓塞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风险评估模型;在治疗方面,需开展特殊合并症人群的初始抗凝治疗相关研究,遗传性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方案及相关家系研究;在随访管理方面,需建立肺栓塞后右心功能恢复情况和活动耐力的评价指标,从急性PTE—CTEPD 及CTEPH 涉及的遗传风险基于有效、规范、长期的随访开展相关研究。
翟振国教授强调,我国住院患者VTE 预防现状不容乐观,VTE 预防严重不足,远低于国际水平,总体人群中接受任何预防的比例仅为14.2%,外科住院患者预防率为19%,内科住院患者为9.3%。质控数据显示2018年1 月至2022 年9 月,全国150 家静脉血栓防治中心2400万住院患者,VTE 预防率有所改善,由21.39% 上升至37.93%。但我国VTE 的预防率仍低于欧美。VTE 防治任重道远,如何全面提升VTE 的预防率,如何降低高危肺栓塞的病死率,如何降低急性PTE 后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如何改善VTE 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都是值得关注和阐明的临床问题。中国VTE 预防策略研究协作组将与全国各学科同道继续共同努力持续开展VTE 的规范标准、质控、信息化、科学研究、区域联盟、县域联盟、专病联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全面提升我国院内VTE防治水平,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封面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朱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