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参数在鉴别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价值

2023-12-06梁冰洁王平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血常规粒细胞淋巴细胞

梁冰洁 王平平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医学检验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研究血细胞参数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AS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2 年3 月在该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50 例(A 组),以及同时期被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的患者60 例(B 组)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platelet to lymphocyte,PLR)、淋巴细胞结构参数[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ymphocyte-X,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mphocyte-Y,L-Y)、淋巴细胞大小(Lymphocyte-Z,L-Z)],以及中性粒细胞结构参数[中性粒细胞复杂程度(Neutrophil-X,N-X)、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Neutrophil-Y,N-Y)、中性粒细胞大小(Neutrophil-Z,N-Z)]的差异,分析血常规参数指标在IM 与AST 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A 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患儿占比高于B 组(P<0.05),而两组的发热、咽痛、全身不适患儿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A 组患儿的NLR、PLR、MLR 均低于B 组(P>0.05);A 组的L-Y、L-Z 水平高于B 组,N-X、N-Y 水平低于B 组(P<0.05)。结论:血细胞参数NLR、MLR、PLR,淋巴细胞结构参数L-Y、L-Z以及中性粒细胞结构参数N-X、N-Y 有助于鉴别IM 与AST,值得临床推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主要由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IM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且临床症状复杂,不典型病例较多,尤其是患者发生扁桃体肿大并覆有脓苔时,容易被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2]。目前主要根据EB 病毒相关抗体阳性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大于10%来诊断[3]。但是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部分患儿免疫力差,抗体产生延迟,甚至不产生抗体[4],这可导致IM 患者EBV 相关抗体的筛查出现漏检。AST 是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的腭扁桃体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咽部炎症、高热、咽喉肿大疼痛,以及全身症状等。AST 的诊断主要根据咽痛和高热、扁桃体肿大伴有脓苔及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1等典型临床表现,与IM的临床症状相似,尤其在发病初期不易鉴别[5][6]。IM 与AST 均为儿童高发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已有较多报道IM 的误诊案例,其中被误诊为AST 者占多数[7]。IM 虽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但若是治疗不当,可能会造成免疫紊乱,出现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严重并发症[8]。因此,鉴别诊断对降低误诊率、改善预后起到关键作用。IM 起病早期症状极类似AST,且血象也较相似[9],故常规的指标在参考价值上受到限制。近年来多个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作为一种新型炎性指标,与流感、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10][11],其临床价值日益受到关注。性能较好的血细胞分析仪的血细胞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细胞内部变化情况,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诊断评估疾病[12]。本研究通过比较IM 与AST 患者的血常规炎性指标和结构参数指标,探究这些指标对IM与AST 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帮助快速诊断,对该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以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6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IM 患儿50 例(A 组)和AST 患儿60 例(B组)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 组男性21 人,女性29 人,年龄为0~12 岁,平均年龄0.74±3.36 岁,病程为5~14 d,平均病程6.94±0.08 d;B 组男性34人,女性26 人,年龄为0~15 岁,平均年龄1.02±3.27 岁,平均病程7.96±0.07 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IM 组患者均为确诊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童EB 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即满足临床表现任意3 项及任一项原发性EBV 感染的实验室证据;AST 组患者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的诊断标准;所有受试者均为0-15岁儿童,均在初诊时、用药前采用迈瑞6800Plus 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所有受试者的细胞参数结果。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伴有先天性免疫功能不足、肿瘤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同期患有IM 和AST,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1.2 观察指标

1.2.1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全身不适等。

1.2.2 炎性指标、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参数检测

所有患儿均于初诊时、用药前早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至EDTA-K2 真空抗凝管,使用迈瑞6800Plus 血液分析仪检测WBC、NLR、MLR、PLR、L-X、L-Y、L-Z、N-X、N-Y、NZ。确保在2 h 内检测完毕;同时检测质控品,确保未失控,保证实验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test,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M( 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test,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B 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患儿占比低于A组(P<0.05);两组患儿发热、咽痛、全身不适占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比较(n/%)

2.2 两组的血常规炎性指标水平

两组的WBC 无统计学差异,B 组患者的NLR、MLR、PLR 水平高于A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血常规炎性指标水平的比较[M( P25,P75) ]

2.3 两组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结构参数

B 组的L-Y、L-Z 水平低于A 组,B 组的N-X、N-Y 水平高于A 组(P<0.05);两组的L-X、N-Z 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结构参数水平的比较[M( P25,P75) ]

3 讨论

本研究对IM 组与AST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只有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两组有差异,其他临床症状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症状不能较好地区别这两种病。本研究分析两组患儿的血常规炎性指标,IM 组患儿的NLR、PLR、MLR比值均低于AST 组,表明该指标有助于鉴别IM与AST。MLR 的升高可能意味着机体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提高,而NLR 升高可能表示淋巴细胞相对不足,免疫反应下降[13],NLR 与MLR 可能反映出机体在促进炎症反应与抗病毒反应间的平衡[14]。NLR 和PLR 水平较高时,机体表现为全身或部分炎症反应[15]。有研究显示,IM 患儿的MLR 高于正常儿童,NLR 低于正常儿童[16],部分IM 患儿会出现免疫功能紊乱,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免疫功能状态,与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17],值得临床医师关注。NLR、PLR、MLR 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状态,但动态监测更能体现机体的免疫状态,且尚需进一步从疾病的不同分期、多中心、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以更精确的评估疾病。

本研究发现,IM 组的L-Y、L-Z 明显高于AST 组,IM 组的N-X、N-Y 明显低于AST 组,EBV 感染导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形态上表现为核酸含量增多、胞体增大等母细胞化,胞浆嗜碱性增强,可有空泡等,在散点图上可表现为L-Y、L-Z 增高,且有研究发现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的筛检提示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18]。AST 患者主要为细菌感染所致,可使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等反应性表现,出现细胞核酸含量增多、胞内复杂程度增加,其散点图出现N-X、N-Y 增高。因此,可通过该参数有效的鉴别两种疾病。当IM 症状不典型,以及相关抗体低于检测限而漏检时,这些指标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临床医师可结合炎性指标以及结构参数,综合分析,有助于快速诊断疾病。

综上所述,血常规炎性指标NLR、MLR、PLR 以及结构参数在IM 与AST 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可对病原学检测作有效的补充,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常规粒细胞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血常规解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