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 检测结果与暴力行为的关系分析
2023-12-06张永辉
张永辉
(贵溪安康精神病医院精神科,江西 鹰潭 335400)
精神分裂症是指个人意识、感知、情绪行为等出现明显异常,难以进行正常社交活动的一种精神障碍型的慢性疾病,由于患者对自身行为、思想失去控制,故常发生一系列的攻击暴力行为,有研究[1]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学历、治疗依从性、妄想、易激惹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常需对患者进行暴力风险评估,以确保护理及治疗的安全性[2]。临床对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预测依旧缺乏较为客观的指标,由于暴力行为的发生大多受患者精神及心理应激等心理活动因素支配,故检测脑电波相关电位反应或可成为反映患者心理活动的指标之一,事件相关电位P300 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检测手段,能通过观察脑电波波形图与特定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与情绪发生动机,在临床脑卒中注意障碍患者、抑郁患者的认知损害评定中得到广泛应用[3-4],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预测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收集不同暴力风险倾向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 检测结果,意在探究其与暴力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3 年1 月~2023 年6 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93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文版布罗塞特暴力风险评估量表(BVCC)[5]标准将其分为低暴力倾向组(BVC 评分0分)19 例、中暴力倾向组(BVC 评分1~2 分)33 例、高暴力倾向组(BVC 评分3~6 分)41 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标准[6],其中低暴力倾向组男性13 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29~45 岁,平均年龄(34.64±3.80)岁,病程2~11 y,平均病程(7.53±1.37) y,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8 人,高中以上11 人。中暴力倾向组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龄范围28~47 岁,平均年龄(35.18±4.17)岁,病程3~13 y,平均病程(7.41±1.66) y,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6 人,高中以上17 人。高暴力倾向组男性28 例,女性13 例,年龄范围30~47岁,平均年龄(35.59±3.97)岁,病程3~15 y,平均病程(7.89±1.28) y,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9 人,高中以上22 人。3 组以上基础信息比较一致性较好(P>0.05)。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号:2020506。
纳入标准:①年龄满18 岁,性别不限,符合诊断标准;②入组前一个月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或其他影响中枢神经性药物;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有酒精、精神性药物滥用史;②因其他器质性疾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分裂;③合并听力功能障碍。
1.2 检查方法
三组患者均于入院后进行P300 检测,具体检测方法为:①嘱咐患者需提前1 d 洗头,保持病室安静,患者处于清醒安静状态,取正坐位,连接相关仪器设备,设备为580-NAVPR2 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仪(内特斯医疗公司,国械注进20202071526);②根据国际脑电图协会规定的标准电极放置法[7],于脑部头皮中央中线部位放置记录电极,与双侧耳垂部位放置参考电极,额前正中放置接地线电极,设置所有电极电阻小于3 kΩ;③设置模式为听觉诱发模式,通过配套耳机对患者予以双重刺激信号(靶刺激+非靶刺激),信号频率:靶刺激2000 Hz、非靶刺激1000 Hz,设置两重刺激信号随机出现比例为2:8,重复100 次(可分为50 次·轮-1叠加),单次刺激信号出现持续时长为30 ms,信号转换间隔1 s;④收集P300 检测结果,包括P300 波幅(即受到靶刺激信号后电位仪上出现的最高正向波波峰至基线的高度)、P300 潜伏期(即受到刺激时起至电位仪上出现正向波峰的横向时间距离)。
1.3 观察指标
①3 组患者P300 检测指标对比:统计并比较3 组患者P300 波幅、P300 潜伏期结果;②3组患者1 w 内发生暴力行为情况对比:收集3 组患者1 w 之内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暴力行为即指患者具有明显攻击意图且不受自我主观控制,包括自残、攻击他人、毁坏物品;③暴力行为与P300 检测指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 logistics 线性回归,分析暴力行为与P300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24.0 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LSD-t 检验;回归性分析采用 logistics 回归模型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行非参数检验;均以P<0.05 作为判断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3 组患者P300 检测指标对比
3 组P300 检测指标中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波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低暴力倾向组明显高于中、高暴力倾向组(P<0.05),中暴力倾向组明显高于高暴力倾向组(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P300 检测指标对比
2.2 3 组患者一周内发生暴力行为情况对比
经统计,1 w 时间内,总共发生80 起暴力行为事件,其中自残55 人(68.75%)、攻击他人18 人(22.50%)、毁坏物品7 人(8.75%);低暴力倾向组发生率63.16%,中暴力倾向组发生率84.85%,高暴力倾向组发生率97.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一周内发生暴力行为情况对比 [例(%)]
2.3 暴力行为与P300 检测指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经回归分析,发生暴力行为患者P300 潜伏期明显长于未发生暴力行为患者(P<0.05),且P300 波幅明显小于未发生暴力行为患者(P<0.05),P300 潜伏期、波幅均为导致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暴力行为与P300 检测指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M(P25,P75)]
3 讨论
暴力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同时也是影响患者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无法对患者心理进行准确预测,且发病前无预兆,具有一定隐蔽性,发病时癫狂爆发性,非主观破坏性极强,对物品及周围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也为临床护理增加难度,因此采取一定措施对患者精神症状、心理进行识别、判断,进而对其暴力行为进行有效预测,不仅能较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还能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干预,避免不良事件发生[8],具有明显临床价值。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意在通过客观脑电生物学指标,检测潜伏期与波幅变化,从而预测患者暴力行为。本次研究结果中,随着患者暴力倾向风险增加,P300 波幅呈显著下降趋势,提示P300 波幅可能是反应患者暴力倾向的生理学指标,有研究[9]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300 波幅越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本研究中高暴力倾向组P300 波幅明显低于中、低组,分析可能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导致精神行为症状严重有关,因此P300 波幅可有效反应暴力倾向性。3组P300 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尚未对患者以往暴力行为发生史进行分层有关。本研究总结1 w 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情况,80 例暴力行为患者中,自残者占比最高,为68.75%,其次为攻击他人22.50%和毁坏物品8.75%,且高暴力倾向组发生率97.56%,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通过对所有患者有无暴力行为进行重新分组,并检测分组后发生暴力行为患者及未发生暴力行为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 指标,结果表明,发生暴力行为患者P300 潜伏期较未发生暴力行为患者更长,而P300 波幅较其更小,提示P300 潜伏期、波幅对患者暴力行为的分层与筛选具有一定可取度,通过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P300 潜伏期、波幅均为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0],进一步表明事件相关电位P300 可作为临床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可参考指标。
此次研究结果的指导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量表评估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潜在的暴力心理提供科学客观依据,避免临床判断失误,具备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的主要存在的弊端在于样本取材较少,且暴力行为观察时间仅为一周,只能作为短期预测结果,无法为远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后续拟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周期,进行进一步数据收集。
综上可知,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 潜伏期及波幅与暴力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短时期内暴力行为的预测指标。本方案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建议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