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 取石术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复发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2023-12-06朱桦齐宁詹永乐
朱桦 齐宁 詹永乐
(婺源县中医院外科,江西 上饶 333200)
胆总管结石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结石病,结石部位一般处于胆总管下端,会造成胆道梗阻,是引发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1-2]。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式是临床手术,传统开腹取石术的治疗效果已被临床实践证实。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群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
老年患者多数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机体功能普遍下降、代偿能力较弱,术后恢复较慢。加上胆总管结石前期症状不明显,等病情出现明显症状反应时,往往伴随着急性胆管炎,发病迅速,疼痛感强烈。传统开腹取石术的损伤性较大,对于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较高,容易引起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3]。近年来,微创技术在临床手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内镜引导下的微创手术能够满足大部份疾病的治疗需求,内镜下胆总管结石微创手术已逐步取代传统开腹式取石术。内窥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作为一种治疗胆结石的微创介入手术,能够清晰地照见胰胆管区域的梗阻情况,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4]。
本研究将探究内窥镜下ERCP 取石术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复发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 年1 月~2023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年龄≥65 岁;②经超声检查,结合相关指南的诊断标准[5],确诊为胆总管结石;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在I~II 级[6];④结石直径≤15mm。排除标准:①近期有胆道手术史;②合并重度胆管炎和胰腺炎;③肝内胆管出现结石;④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⑤凝血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根据接受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ERCP 取石术的患者纳入ERCP 组(33 例),将接受常规腹腔镜下取石手术的患者纳入常规取石组(27 例)。ERCP 组有男性16 例,女性17 例;年龄在65~86 岁,平均(75.15±4.31)岁;胆总管直径在8~26 mm,平均(16.55±3.42)mm;结石直径在3~15 mm,平均(7.14±2.01)mm。常规取石组有男性14 例,女性13 例;年龄在66~88 岁,平均(75.07±4.27)岁;胆总管直径在7~26 mm,平均(16.35±3.51)mm;结石直径在3~14 mm,平均(7.88±2.45)mm。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治疗方法
常规取石组手术方案: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待全身麻醉后,行常规腹腔镜切口,照见肝脏及周围组织。胆囊三角处行常规解剖,暴露胆总管,结扎胆囊动脉血管,夹闭胆囊颈端的胆囊管,使用电凝钩沿胆囊管纵向切开,由胆囊管切口处置入胆道镜,使用取石网篮进行胆道取石。取石完成后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ERCP 组患者手术方案:患者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带麻醉满意后于患者口腔导入十二指肠镜,经喉部进入食道,穿过胃部到达十二指肠;使用内镜照见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位置;沿胆总管方向引导插管,注入造影剂,确定结石位置;切开十二指肠大乳头,在X 光线照射下由大乳头切口处取出结石;若结石无法取出,则采用机械碎石粉碎结石后在取出;结石取尽后置鼻胆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参数: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②肝胆生化指标: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第3 d 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的上肢静脉血5 mL,使用3500 rpm 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长春赛诺迈德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吉械注准20202220331)检测患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③术后采用超声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结石完全清除例数。④术后3 m 进行复查,记录结石复发情况。⑤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胆漏、腹腔感染、胰腺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相关参数与肝胆生化指标采用(X± SD)表示,采用t 检验,结石清除率、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对比
ERCP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常规取石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对比(±SD)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对比(±SD)
?
2.2 两组患者肝胆生化指标水平对比
术后第3 d,统计ERCP 组患者的AST、TBIL、ALP 指标水平,显示均低于常规取石组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胆生化指标水平对比(±SD)
表2 两组患者肝胆生化指标水平对比(±SD)
注:a 为与术前相比,P<0.05。
?
2.3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和结石复发率对比
ERCP 组患者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3.94%,术后3 m 结石复发率为3.03%;常规取石组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2.59%,复发率为11.11%,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和结石复发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对比胆漏、腹腔感染、胰腺炎等指标,ERCP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常规取石组的25.39%(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胆结石类型,受患者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7]。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部间歇性绞痛、持续性胀痛等,同时会引发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肝脓肿等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胆总管结石症状发作时疼痛感较为强烈,药物治疗方案难见成效。
临床手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有效方案,手术通常分为传统开腹式和微创式。开腹取石方案治疗效果确切,但对人体的伤害性较大,不利于术后恢复。腹腔镜下取石方案手术切口较小,但在取石过程中需要解剖胆囊三角,容易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老年患者普遍患有基础疾病,较大的手术创伤会增加老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所以,需要创伤性更小、安全性更高的手术方案,用于治疗老年患者的胆总管结石。ERCP 取石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损伤性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不破坏胆囊三角结构的优点[9]。
本研究结果显示:ERCP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常规取石组,两组患者的结石完全清除率均高于90%。说明ERCP 取石术的手术方式的疗效确切。ERCP 取石术是经由患者口腔置入内镜,再由十二指肠大乳头处取出结石,该方案的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轻,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更好,能够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身体负担。AST、TBIL、ALP 的表达水平可以反应患者肝、胆等脏器功能的受损程度,该数值水平越高,代表患者的肝、胆等脏器的受损程度就越高[10]。本研究中ERCP 组患者术后的AST、TBIL、ALP 水平均低于常规取石组,说明ERCP 组患者肝、胆等器官受到的损伤较小。常规腹腔镜下取石方案,需要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这会导致胆囊周围组织受损伤的风险增加。ERCP 取石术是由患者十二指肠大乳头处进行取石操作,不会破坏胆囊三角区域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1]。术后3 m 的复查结果显示,ERCP 组结石复发率为3.03%,常规取石组为11.11%。说明ERCP 取石术能够降低结石复发率,避免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结果表示,ERCP 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说明ERCP取石术的安全性高,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ERCP 取石术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较小,安全性高,且术后复发率低,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