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笔下的诗意栖居

2023-12-06陈幸婷

博览群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英子兴旺荸荠

陈幸婷

在汪曾祺的笔下,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影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观。《受戒》描绘了一幅自然和美的生态画卷,自然环境在生机与诗意中缓缓铺展,荸荠庵和尚自由洒脱的世俗生活、庵赵庄邻里的和谐往来述说社会生活的和谐之美,其自然环境之优美与人性之和谐完美相融,令人艳羡。

荸荠庵“门前是一条河”并且“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而小英子的家则是像一个小岛一般“三面都是河”,并且还有着夏天能够结大桑椹的“六棵大桑树”;善因寺虽然是全县第一大庙,但更多的仍是与自然相连,它的寺庙处于树林中,“面临一条水很深的护城河,三面都是大树”,充满浓厚的生态气息。河流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源源不断的水源滋养了无数民众,河内的鱼虾等生物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是居民的食物来源之一,生态环境的价值在此显现。而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的树,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之余还赋予了人们诗意的生命力。特别是被树木包围的荸荠庵和善因寺,人们在这两个寺庙的众多地方都可以眺望郁郁苍苍之景,人虽身处世俗但宛如身在自然,更有“天人合一”之感,心灵也能在自然生命力的洗涤中获得释放和升华。大隐隐于市,自然的超脱之气与佛门之地相符,这也是寺庙的共通之处。汪曾祺笔下的河、树沟通了人与自然,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精神和心灵也在诗意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思想颇有共通之处。

荸荠庵过穿堂后可以看到“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大殿东侧进门后可以看到“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而善因寺的天井更加大,占地两亩,“铺着青石,种着苍松翠柏”。天井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民居中,被称为是房屋的“天窗”,它主要有通风散热和采光的作用,把外界的自然光和气流引入室内,连接室内与外界。“天井”建构的空间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理念,它在不破坏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沟通了人与自然,循环气流,室内的浑浊之气与外界经过树林洗涤的清新之气进行对换,因此室内也融入了外界自然的生机。天井还有容纳植物的妙用,荸荠庵的白果树和花、善因寺的苍松翠柏为室内增添了更多的生态之美。白果树又称银杏树,其叶子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颜色,春季的浅绿色、夏季的深绿色、秋季的浅黄或金黄色展现了自然的千变万化之美。除了具有美观效果外,其叶还能作药用和肥料以及制作杀虫剂,对人类生活有一定益处。而苍松翠柏主要是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把自然的苍翠融入屋内,松柏的高尚品质与善因寺的气象庄严相得益彰,使人心灵越发平静。假山石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生态构建的体现,虽然荸荠庵只有几块假山石,但作家将假山石放置在文本中,体现了对自然生态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喜爱,别有一番风味。

《受戒》中的生态美是赏心悦目的,荸荠庵、善因寺、小英子家的内外环境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人秉持善意对待自然,把自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自然也把自己的资源和生态美向人类开放,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沉浸在《受戒》和谐自然氛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汪曾祺在其小说《故里杂记·鱼》中曾塑造了一个遭到破坏的自然世界。

汪曾祺在《故里杂记·鱼》中重点描写了庞家的环境。庞家与《受戒》中的荸荠庵一样,地势都很高。荸荠庵在“一片高地上”,可以纵览荸荠庵门前的河流和三面的树林,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更多的与生态相连。而庞家“从街面到屋基,要上七八层台阶”,地势虽高且房屋气派,但更多的是世俗的繁华而不是自然的清新。庞家对岸也有河流,门口正对越塘眼界开阔,可同时他们也能看到那条淤塞的臭水河,破坏了原有的美感。臭水河原本与越塘相连,可以为居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流,但后来螺蛳坝的淤塞把臭水河和越塘隔斷,自此臭水河也失去了与更广阔自然的联系。本来这条小河仍能自由运转,但是“风和人一年一年把干土烂草往河槽里填”致使河槽变得越来越浅,这条河现今变成了“一条没有水的干河”。河槽里的干土烂草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们为了贪图便利把干土烂草放置到河边或者直接把臭水河变成垃圾填埋场,致使其能容纳的水越来越少,最终变成了无水之河。臭水河的两旁也有着柳树,它们“还能标出原来河的宽度”,控诉的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柳树常栽种于河边,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但自然系统循环的速度还是比不过人破坏自然的速度,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美。

庞家是臭水河南岸几户人家之一,南岸的邻里关系远不如《受戒》中的庵赵庄和谐,汪曾祺在《故里杂记·鱼》中刻画的是人性的自私。粥厂放粥主要是为了给贫困者生存的机会,而家庭富足的庞家三妯娌却“头上戴着金簪子,手上戴着麻花银镯”去打粥,而且打来的粥还是用于喂猪,人性的自私丑陋可见一斑。越塘、螺蛳坝一带构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空间,人性的不和谐破坏了生态空间的和谐美,由此也为“从未见过的奇事”的发生埋下伏笔。

这件奇事发生的前提是雨水过大淹没了河槽过浅的臭水河,水漫到了后街街面上来。河流本身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但这条受到人类破坏的干河自然无法做到。因此居民铺户决定在淤塞的旧河槽挖沟,把臭河水过溢的水引入越塘河,这是人类试图重新让臭河水融入生态系统的行动,而奇事也因此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鲤鱼从河里蹦到岸上,各家各户都跑来捉鱼,他们不需要亲手去抓,而是等着鱼自己跳进家门口的盆。庞家甚至搬了四个大杀猪盆去装鱼,满载而归。鲤鱼在民间有吉祥的象征寓意,鲤鱼往盆里跳可以说是把吉祥带到各家,但人们的第一想法就是吃鱼,把全部鱼都吃光,两天后的场景是“沟里没有水了,也没有鱼了,岸上到处是鱼鳞。”臭水河再次变成了一条干河,富有生机的鱼也成为人们的盆中餐,只留下岸上遍布的鱼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又一打击。雨水降鲤鱼这一怪事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类的一大馈赠,但人类选择了继续吞噬自然,漠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汪曾祺在小说中描绘的这一奇事透露出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但他也明确知道在臭水河一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不可能发生的,人性的冷漠和自私堵塞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生态美的流动。汪曾祺一方面试图挽留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另一方面也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脆弱,暗含对生态文明受到破坏的深沉隐忧。

《故里杂记·鱼》中的庞家精于算计,汲汲于金钱,经济兴旺但家附近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受戒》中的小英子一家也兴旺,他们兴旺的原因是“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灾”,更多的是生态上的兴旺。这两种不同的兴旺正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庞家虽兴旺但不在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是短暂的兴旺;小英子一家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和谐则人兴旺,这是可持续的兴旺。《受戒》中荸荠庵、善因寺和小英子的家体现的和谐生态之境与社会的和谐人性相融,《故里杂记·鱼》中臭水河的生态隐忧与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相呼应,汪曾祺有意通过对比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英子兴旺荸荠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推动产业兴旺 撬动乡村振兴
清脆甜美的荸荠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翠翠与小英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
永远的“小英子”
李兴旺画作欣赏
蒲公英妈妈和她的孩子
Influence of shear sensitivities of steel projectiles on their ballistic perform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