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评诗》后记
2023-12-06苗雨时
苗雨时
我的母校河北大学,特别是文学院,历来都涌动着一种浓厚的诗歌文脉。早期的顾随老先生,他讲古典诗词,自己也写古体诗歌,并带出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后又有詹瑛先生专攻《文心雕龙》的研究,在学术界自成一家学派,带出了学者、诗人詹福端。黄绮先生的学问,是古文字、书法、篆刻,也写诗。就连教授外国文学的雷石榆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出版过新诗诗集和发表过大量抗战诗歌。几十年的薪火相传,教泽绵延,河北大学出现了一系列的诗人:如尧山壁、浪波,聪聪、旭宇、韩文戈等。
我是1960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的。一步入校园,就被那诗的时代、诗的气息和氛围所包围,所浸染。在写诗的高年级学生影响下,我把专业方向确定为:哲学诗学和诗歌创作。从此,开启了我生命成长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我与诗人李瑛的缘结,正是在大学期间。那时候,学中文需要阅读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不知为什么,我对李瑛的新军旅诗,格外喜爱和情有独钟。它不是古代边塞诗的金戈铁马、狼烟烽火、关塞苦寒,而是在战争与和平年代,以历史进击的姿影,在一个新生的奋起的时代,打开战斗的理想风采。也许正是这种无形感召,把我青春的生命与李瑛的诗歌阅读交集在一起。李瑛每出一部诗集,我都要设法买到,几十年间,几乎累积了他所有的诗歌作品。大学毕业后我不写诗了,改从事诗歌评论写作。在我诸多的中国现代诗人研究中,李瑛也是我着力较多的一个。
我和李瑛第一次见面,是2002年。那年5月,在北京的首都师范大学举办“李瑛诗歌创作研究会”。那次会上,我提交了论文《赤诚情愫绽放的艺术枝条——李瑛论》。会后,我与张同吾、王燕山等人发表了《艺术的自觉与灵魂的自由——专家学者热评推荐著名诗人李瑛60年诗歌精品》。聚餐时,我与谢冕、杨匡汉、吴思敬、李瑛同坐一桌,李瑛坐正座。吴思敬给我和李瑛做了介绍。李瑛是河北丰润人,我也是河北丰润人。老乡相见,别有一番相逢恨晚的感动。他给我留下了洒脱、沉稳的深刻印象。自此以后,我们之间常有书信往来。2010年他的新时期诗集《河流穿过历史》出版后,寄赠我一册,并附短函。2014年《李瑛诗文总集》十四卷出版,他邮寄我一箱。我在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工作时也曾请他的女儿诗人李小雨来校给学生们开诗歌讲座,并让她代为向她父亲问好。
或许,由于对北方这块恒凝、温厚的热土的乡土情结,可以使生在同一土地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命脉容易勾连和融通起来,加深彼此生命的同情與理解。还乡河,从境内流过,不是向东,而是向西。原名浭水。传说,宋代,宋帝赵佶被金俘获。途经于此,仰天叹曰:“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从此,浭水改名为还乡河。还乡河啊,千百年来,掀动起多少历史的波浪。故国情怀、家国守卫,作为一个文化乡愁的原型母题,始终流淌在我们民族精神的血液中。那无数的爱国志士、风流人物、作家、诗人,像夜空漫天的星斗,颗颗都映现在还乡河水。李瑛的出现,是整个中华大地的骄傲,也是我们家乡风土难以掩抑的自豪。
因此,长期以来,我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意愿;一定要更深入地研究李瑛,打开他灵魂深处的生命密码,穿越时代风云,还原他的人生命运,开掘出他还乡河所养育的人格的高贵和人性的光芒。我决心,在我有生之年,实现这个愿望。为此,我重读李瑛所有的诗歌作品,多方寻找和搜集他的生平资料,并拟构和草起了《李瑛的诗和诗中的李瑛》编著大纲。同时,发表了《从大学生诗人到战士诗人——李瑛诗歌创作道路的转变》。但,离最终成果还很远。
一个偶然的机缘,却成全了此事。2021年冬的某一天,作家李婍来家里看望我。她是1986年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作家班”的毕业学员,我教过她,她是我的学生。毕业后,她调来廊坊工作,但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她一直致力于女性文学写作,以现代女性意识,观照从古至今的女性生存命运和对尊严、自由的吁求。十几年间,她出版了十几部女性传记性著作,特别有《萧红》《张爱玲》《丁玲》等传记作品。她不仅写女性,也写男性。这次,她来我家,给我带来的就是一部《纳兰容若传》的诗传。写传记,有其特定的文体规范和书写方式。这是传记作者一般都要遵循的。但李婍的传记写作,却突破了范式,拓展和创造了一种新的样态和新的话语修辞。从而,形成了另一种的艺术风范。这就是还原真切、生动的历史细节,重回人物的过往的在场,作家与传记对象,在人生命运的演变波折中,共进退,相互打量,然后抽身返照,以现代文明意识,对其进行同情与对话的评说渗透。这就使她的传记写作既有生气贯注的历史的真实性,又葆有作家自我的生命高致。交谈中,谈起《李瑛评传》的构想,我向她叙说了李瑛人生历程、创作的道路和重要的经典作品,并告诉她我和李瑛是同乡。她听得很认真,颇为感动地说:“老师,我可以帮助您做些什么?”我沉思了一会,询问说:“咱们师生可否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她当即回答:“好,我愿意为此竭尽全力!”于是,我们商定了《李瑛评传》的基本内容和章节设计。
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李婍看作品,查资料,上网页,读书籍。俯首案头,仰望星空,感悟人生之浩渺,游弋生命之诗意。紧张书写,敲击键盘,生命进入自由创造的昂奋状态。她的手很快,写一章发我一章,发我一章我改定一章。章章节节,篇篇页页,不到半年,就完成了《李瑛评诗》的初稿。
这是一次极为愉快的合作,是师生两个生命、两个灵魂的交响和弦,从而为诗人李瑛共同演奏了一部诗史乐章。
在此,我们首先要感谢廊坊师范学院许振东教授,他主动负责向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更应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郝建国先生的审批与成全。特别要感谢北京大学谢冕老先生,他尚在医院中疗养,不顾九十岁的高龄,为该书写下了完全认可和评价极高的序言。
李瑛,永远属于祖国,属于战士,属于艺术。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诗歌!
岁月更选,逝水流波。李瑛诗歌的丰碑必将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标示出中国现代精神所能企及的高度。
(作者系著名诗歌评论家,廊坊师范学院教授,河北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