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整体进阶的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策略

2023-12-06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段革命课文

徐俊

“红色经典”怎么教?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一直是语文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存在两个不同阶段的“难处”:2022年之前的统编教材阶段、2022年版课标颁布后的阶段。现行教材中41篇革命文化主題课文,选文数量比2001年版课标以来的各版本教材大幅增加。年级分布横跨1~6年级的41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包括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的文本),因时代背景、文本语言、题材体裁及学段差异等基于文本本身的问题,成为语文教与学尤其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原本的“难处”再加上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新概念新要求,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增加。然而,作为课标明确了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三大主题内容之一的革命文化,其在体现国家意志及立德树人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

要化解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的难点,须对症下药。一是理顺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在教材中的编排特点,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二是厘清核心素养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中的进阶路径,跳出文本视角看课程内容,化解文本本身造成的困难;三是从任务群视域构建教学策略,化解课标新概念带来的困难,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整体推进,进阶式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一、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在教材中的编排特点

1.多维表达与立体呈现

以2022年版课标观照现行统编本教材,革命文化主题的教材内容呈现出精神内涵立体和表达载体多维的特点。

(1)精神内涵的立体。

革命文化的内涵包括什么?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包含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这是从精神信仰、家国情怀、个人修养、行为品格等维度立体呈现的。就统编本教材而言,每篇选文各有侧重,但又是多维一体的。如,《为人民服务》既承载理想信念,也表达无私奉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既表达爱国情怀,也体现理想信念;《朱德的扁担》《一个粗瓷大碗》不仅仅表现艰苦奋斗,更表现为伟人和先烈高尚的行为品格;《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重点表达英雄的无畏;《开国大典》《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着重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对革命的乐观,对革命圣地的眷恋。41篇革命文化主题的文本,便是立足于革命文化立体的精神内涵展现的典型可感的外延。

(2)表达载体的多维。

现行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文本载体,关于革命文化内涵的表述是立体丰满的,革命文化内涵在课程和教材中的表达维度则是多维的。教材中,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等作品”,有“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这是就文本载体的题材而言的。就其体裁而言,故事类的如《小英雄雨来(节选)》《金色的鱼钩》《不懂就要问》等,写实类的有《十六年前的回忆》《梅兰芳蓄须》《难忘的泼水节》等,抒情类的有《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怀思的有《圆明园的毁灭》,说理的有《为人民服务》。

2.单元主题与主题单元

相较前一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遵循学段特征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在课程目标和载体形式两个维度进行了分学段的表述,让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循序渐进的阶梯。这使一线教师能借此读懂统编本教材在不同学段和年级对相关课程内容编排的内在进阶性逻辑关系。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也是遵循学段特征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进行整体规划的,匹配不同学段的单元主题穿插编排或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集中编排。

(1)匹配式编排。

从选文和编排来看,第一、二两个学段的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基本采取与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匹配的方式编排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将选文分散到不同的单元。除了二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有两个主题单元外,其余选文基本分散编排在不同单元。这样的编排方式,主要是为了在不同语文要素的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伟大革命人物的美好品质”。(选文编排见表1)

主题课文

(2)集中式编排。

第三学段的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基本以整单元集中编排的方式出现。这不仅匹配学生语文素养整体的提升,也为学生大体勾勒出国家“屈辱—斗争—建设”的发展历程,构建起浸润式的理解、传承革命文化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选文编排见表2)

主题课文

不管是分散还是集中,不同学段选用的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体裁是有考量的,基本呈现出由浅到深、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设计层次。第一学段的选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如《朱德的扁担》,在简洁平实的语言中初步渗透了革命文化教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学习体悟。第二、三学段课文的体裁、风格更加丰富,如回忆录式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演讲稿式的《为人民服务》,格律诗式的《七律·长征》。从题材和体裁两个维度来看,第二、三学段的课文涉及的范围都有所扩大,难度明显提升。

3.助学系统与实践延伸

相较其他教学内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因与学生时空距离较远,教材在编排的时候设置了更多的助力系统——教材助学系统和延伸性实践任务,以更有效地“走近”革命文化,在全方位的语文活动浸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助学系统全方位匹配。

教材助学系统主要包含练习系统和相关信息系统。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尤其是以主题单元编排的部分,练习系统较其他单元更加周全、立体。除了单元导语、批注式“泡泡语”、课后题、略读提示等,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也都编排设计了革命文化主题的相关诗词、名言、警句,推荐了红色经典阅读书目。

教材中的信息系统,如插图、注释、阅读链接等,都较其他主题的单元有了更详尽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助力学生了解人物,认识形象,感受精神,获得更深刻的感染和熏陶,不仅提升了学习效果,更拓展了学习视野。(革命文化主题课文课后阅读链接见表3)

(2)语文实践开放性延伸。

除了教材内的助学系统,统编本教材还将革命文化主题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比如,制作英雄名册、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经典革命影视作品、采访英雄、寻访前辈等。这些都是开放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文化。

二、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

中核心素养进阶路径的内在逻辑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不能就文本教文本。从儿童文学欣赏(学习)的视角来看,学生学习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基本规律是“透过语言的品味而感知形象,经由形象的分析而体验思想情感,最后通过思想情感的领悟实现对社会生活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教材编写委员会《儿童文学》,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参阅2022年版课标不难发现,其正是循着“感知—体验(感悟)—领悟”心理逻辑,从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等几个方面,以系统的视角,明确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目标体系、学习情境,阐明了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和进阶路径。作为语文课程重要内容的革命文化主题内容及其教学,亦应围绕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目标体系、学习情境等,遵循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进阶路径如图1所示)

1.第一学段:“初步懂得”和“崇敬之情”

作为义务教育初始阶段的第一学段,在核心素养发展逻辑体系内是处在“初步”这一阶梯的。就革命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而言,课程标准“学段要求”部分指出,“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得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初步懂得”和“崇敬之情”,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实现的。作为民族、国家特色鲜明的文化,这种文化自信首先来自对“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这种文化自信的启蒙则基于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言运用)中体验到的喜欢、愿望、乐趣、美好。这是第一学段的“学段要求”“學习任务群”等部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如果说“喜闻乐见”的语言运用是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对文本语言和延伸资源的“感受了解”则是文化自信的思维支撑。学生学习革命文化主题课程内容“初步”阶段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课程标准和助学系统中的主要词汇则是感受、体会、了解、发现等低阶思维范畴的词汇。如第一学段的“学段要求”“学习任务群”部分,仅“感受”一词就先后出现了12次。

在语文课程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是表现性素养,其水平进阶表现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初步”阶段,学生学习革命文化主题课程中的审美创造,则是基于文本学习的体验迁移,关注生活资源,感受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

2.第二学段:“感悟情怀”和“朴素情感”

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在第二学段指出,“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较之第一学段的“感受”,“感悟”是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较之第一学段的“崇敬之情”,“朴素情感”是更深层次的情感状态;与文化体验和情感状态的进阶相匹配的,则是语文活动过程中培养的核心素养的进阶。

若说第一学段的“初步懂得”和“崇敬之情”是处在“感性直觉阶段”的文化体验,那么“感悟情怀”和“朴素情感”则进入了“统觉参与阶段”(教材编写委员会《儿童文学》,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的文化体验。对爱国主义情怀,对党和国家的情感,民族自豪感,是文化自信的自觉表达。这种文化自信,首先源自对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感悟”和结合“过去经验”对新内容的“认识”;其语文实践的基础则包含了复述、交流、诵读、分享等形式在内的富有趣味、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运用背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已经“晋级”到了中级水平的“应用”阶段;其审美创造则相应进入到了尝试运用各种信息、各种资源、多种媒介进行审美表达——讲故事,谈感受,“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索所得”。

3.第三学段:“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

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的第三学段指出,“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虽然从情感体验和认知层面并没有高于前两个学段,但其认知和体验的内容本身却更加深刻,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上得到了更综合的体现。文化自信通过“提升修养”更加主动发展了,语言运用通过“专题探究”提升到了“综合—评价”或“评价—创造”的认知层次(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对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发展则提出了更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策划实践”的要求。

三、指向核心素养整体进阶的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要求,决定了“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以上表述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不同学段的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应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学习任务的编排)和核心素养进阶路径,在情境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中整体地、螺旋上升地推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1.第一学段教学策略:多维度一体目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要求“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这部分学习任务的学段目标是为了“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要“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这也是一个围绕统一目标,从文本阅读到语言表达,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实践的多维学习过程。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应整体融合四大核心素养,紧扣三个着力点推进教学。

(1)人文共情:叩击人物与读者的共情点。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领袖的敬仰和崇敬,是读者、文本、人物三者间情感的共鸣。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充分感受?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叩击人物与读者的共情点。如二年级上册《八角楼上》一课,文中表现的“寒冬腊月”与“凝视”“沉思”,所表达的八角楼上的艰苦寒冷与毛主席的刻苦专注,便是矛盾中引发共鸣的共情点。

(2)文情相契:聚焦语言与情感的交互点。

人与文的共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读者语言思维和文本语言内容交互作用的结果。《八角楼上》中语言与情感的交互点就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連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聚焦这两处交互点,反复诵读、感受,再造想象,不仅有共情,更有涟漪,甚至有澎湃的体验。

(3)立体阅读:架构文本与资源的融通点。

敬仰之情在共情中点燃,在交互中涌动,自然触发“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基于不同学习资源,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就语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而言,文本激活的愿望更容易在阅读中得以实现和满足。这就需要紧扣课内课外阅读的融通点,为学生规划好立体的阅读任务。

支撑“多维一体目标”教学策略的三个着力点,在各学段是螺旋推进的,是从扶到放的过程,是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的表现。

2.第二学段教学策略:多场域立体教学

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语言文字运用的多种场域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因此,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也应该从平面的课本学习、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场域的立体教学。处在核心素养进阶路径第二级台阶的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晋级”到了中级水平的“应用”阶段,更应在不同场域中充分挖掘应用情境,驱动应用任务。

(1)指向学习的课堂教学场域。

语文课堂上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融合思维活动、审美活动,进行文化浸润与滋养的。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并应用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路标式教学”、“文学圈”学习、“读写教室”语言景观设计(王国均、方美青《语言景观学视角下的“读写教室”建设》,《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年第7期)等,将学生推向了核心素养应用的前线。

以主题单元编排的革命文化课文的教学,便可以“路标式教学”的模式(陈红梅《读写教室:培养独立而成熟的读写者》,《小学语文教师》2022年第2期),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见图2)

随单元主题编排的单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也可结合助学系统,以“文学圈”(陈红梅《读写教室:培养独立而成熟的读写者》,《小学语文教师》2022年第2期)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以“预测文学圈”的工具指导学习,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爱国情怀的感悟便能油然而生。(见图3)若以“主题文学圈”形式展开学习,则可以链接《王二小》《鸡毛信》等更多同题材文本,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的提升产生叠加、倍增效应,文化感悟和体会更加深切。

(2)指向生活的语文活动场域。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手术台就是阵地》,读过文本后,当学生走进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心,一边是卫生室的模拟手术台,一边是安全教育中心的模拟火灾,尽管没有炮火连天,但学生对“手术台就是我的阵地”的感受、理解一定有全新的表达。

(3)指向工作的语言任务场域。

景德镇的一位陶艺大师看到我教学《一个粗瓷大碗》的教学视频后,寄来了一个手工制作的仿真“粗瓷大碗”和一份《一个粗瓷大碗》首发的人民日报,给我启发颇深。如果在图书馆的数字平台模拟一个军事博物馆关于这个“粗瓷大碗”展区的AR场景,学生学完课文后来当一回讲解员,一定会潸然泪下。

3.第三学段教学策略:多媒介融合实践

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更多了综合、创造、评价的意味,除了阅读、欣赏、感受外,更增加了“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要求,提出了“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的建议。关于“表达”,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里提到“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是在第一、二学段核心素养发展阶梯之上更具任务性、综合性、情境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就语文任务目的的不同,不同媒介的表达可分为:平面媒介表达,如制作革命故事阅读思维导图、革命人物主题海报、革命经典推介卡、主题阅读读书心得简报等;文艺媒介表达,如长篇幅革命故事连环画创作、革命故事课本剧、课文诗创作、革命英雄先辈寻访和故事创作等;数字媒介表达,如革命故事电子画册和革命故事短视频的制作等;融媒传播实践,如在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上推送多媒介融合的革命主题作品等。

制作、展示、推送的过程是综合、创造的实践,留言、点赞、评论则是评价层面的更高阶思维活动。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学段革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粉红革命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