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孝义皮影戏的 新媒体空间参与与文化认同感研究

2023-12-06王柯陈俊

剧作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乡村振兴新媒体

王柯 陈俊

摘 要:孝义皮影戏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瑰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信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挖掘皮影戏文化价值和传承振兴模式,研究增强新媒体空间参与和文化认同感策略,有助于皮影戏的传播和发展,助力乡村民俗文化产业振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孝义皮影;新媒体;文化认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我国城乡关系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民俗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对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焕发传统文化生命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孝义皮影戏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它源于群众生活,反映群众情感,凝结群众智慧,以精雕细琢的色彩造型和贴近生活的剧情曲目在民间广为流传。随着新媒体空间的出现和繁荣,给传统民俗戏曲的传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蕴藏前所未有的机遇。挖掘孝义皮影戏的深层文化价值和美学符号,有助在区域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更广范围的他者认同,从而对民俗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保护,实现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广大艺术从业者的使命和担当。

一、孝义皮影戏美学艺术特征

孝义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在于原始、朴素的美学共鸣,总结为提炼特点、夸张处理、色彩华丽、镂刻精美等特色。观众在闲暇之余,共聚一堂,忘记烦恼纷争、放松愉悦心情,共赏一段或传奇或诙谐的皮影演出,大大地加强了审美的愉悦性,产生精神共鸣。

1.音乐艺术特征

孝义皮影戏根据投影材质不同,纸窗和纱窗分别对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唱腔,两种唱腔都属于板腔体徵调式,唱词都采用上下句结构。皮腔音乐艺术特点是唱腔、曲调、伴奏欢快活泼,地方特点浓郁,多为一人领唱说戏、一人贴戏帮腔的表演形式,搭配当地方言,朗朗上口。伴奏乐器主要以小唢呐为主,演唱时伴有吹奏和打击乐器。音乐风格兼有宗教和民俗戏曲特点,曲律节奏铿锵、古风古韵。皮腔影戏因老一辈艺人文化水平限制,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大多只流传下曲调,曲牌逐渐失传,但“三吹三打”和“三嗨嗨”的固定开场模式是孝义皮腔影戏的独有特色,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皮腔音乐通过表演者唱法技巧展现人物关系,采用平板、流水基本板式,辅以念段和“三嗨嗨”等板式和腔调。平板,属于混合节拍,具有活泼开朗、节奏稳定的特点,适合抒情场景;流水节奏有快有慢,或高亢、剧烈,或紧凑、低落,适合表现人物激动、愤怒或紧张不安的情绪。念段分为紧念段和慢念段,似念又唱,常用于剧情中表达紧张气氛或忧思情节。“三嗨嗨”是主角单独唱词、众人帮腔的表演形式,用于表现欢快、幽默的场面,如《封神榜》大套戏中姜子牙的唱词就有效烘托了现场气氛。皮腔音乐的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伴奏乐器上,常用的吹奏乐器有大小唢呐、笙、呼胡和管子等,打击乐器有亮锣、狗娃子、二捂眼、鼓板等,伴奏乐器具有浓厚的民族乡土特质。受黄土高坡的文化滋养,皮腔音乐时至今日依然深受孝义人民的喜爱,是民间吹奏艺人的必备曲目。

碗碗腔影戏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具有显著的小剧种原始风貌,各地域之间音乐风格差别不大。在60年代以后,开始由真人登台演出,借鉴了其他地方戏曲和剧种的音乐形式、板式结构,对剧目和音乐做了一些改善。改善后的孝义碗碗腔影戏的主板形式包括平板、二八板、流水板等,散板包括介板、滚白、叫板与哭白等。平板的特点是平稳庄重,伸缩性较大,多用于生角、旦角叙事抒情。二八板属于慢板,特点是没有过门,每句最后一个字都落在板上,经常与其他板式相互转换使用,多用于表达愤怒和争吵的场景。流水板式分大、小流水,对应不同的大、小家什乐器,分别用于表达高亢激昂或幽默活泼的场景。介板节奏自由,可快慢转换,多表现慌乱情绪;滚白更加自由,接近说白,多表达悲怆的情绪。叫板和哭白是短板形式,多用于强调某种情感。如《玉风配》中凤英唱段便是平板与流水板的典型,同时运用了短板来强调情感。碗碗腔影戏以说唱为主,突破性地加入假声演唱,具有明显的音乐特色。领奏乐器以月琴为主,也包括呼胡和二股弦等,击节乐器包括碗碗和节子等,吹奏乐器还有唢呐等。一百多年碗碗腔影戏来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山西人民喜爱,有“过节不听碗碗腔,好酒好肉也不香”的美名。

2.美术艺术特征

皮影艺术的第一个美术特征是以形传神。通过色彩和线条的完美组合,突出图形的意象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类似于国画艺术,创作者对人物性格情感进行提炼总结,通过写意的创作手法进行夸张和渲染,达到描述人物特性的效果。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就对脸部线形和色彩进行了夸张处理,凸显主人公的叛逆性格,造型绝妙,形象鲜明。

皮影艺术的第二个美术特征是虚实相生。通过艺术表演和具象与抽象的融合,营造出意境优美的想象空间。与古诗“说雪不见雪”的意境表达相似,一花悟世界,表演者对表演氛围进行深入的刻画,以景传神,得意忘象,用不同的构图和场景氛围渲染不同的人物特点、特定的情绪气氛,调动观众情绪。如《火烧西祁》中,运用忽明忽暗、颤动变形等方式渲染紧张气氛,配合喷烟或喷香特效,在影幕前创造烈火景象,如真如幻。

皮影艺术的第三个美术特征是朴素灵动。为了突破平面屏幕限制,皮影造型更注重侧视形象的特点展示,探索出“五分脸,七分身段”的艺术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立体空间感。针对影人的不同部位特点,将平视、仰视、侧视等透视角度同时用于刻画头部、身段、景物等,既自然朴素又浑然一体。如传统剧目《收五毒》中五种托塔天王李靖的外形特征,头部占四分之一,多用正侧面视角,头饰用斜侧视角,腿脚使用前后正侧视角。这样的组合更利于表现人物线条纹饰,利于凸显个性特点、表演各种动作。

皮影艺术的第四个美术特征是纹饰精美。创作艺人将各式图案纹样与自然特征完美结合,形成特殊的艺术语言,应用于皮影雕刻中。由于牛皮自身的限制,孝义皮影多采用阴雕,很少使用圆点镂空或锯齿纹。常用纹样有短线、月牙线、云纹、漩涡纹等,常用图案有各种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山石奇树、飞禽走兽等,如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并蒂莲花、恋花蝴蝶等。如《纣王寵妲己》中宫殿雕刻中就既有龙凤呈祥又有富贵牡丹的图案。这些雕刻图案既增加了装饰美感,又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二、孝义皮影戏的发展困境

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起源于宋金时代,在清代有短暂的繁荣,20世纪以后逐渐凋零。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留下了重要历史记忆。传统的皮影艺术也逐渐显现出传播局限性,皮影制作的繁杂工序、成品的苛刻保存条件、从业人员的传承断档等因素都使其难以得到迭代发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也使孝义皮影戏缺少足够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削弱了皮影戏的发展原动力。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孝义皮影戏呈现出部分复苏迹象,但因乡村民俗文化产业生态不健全、优秀传承人才后继无人等因素,使其逐渐降低了文化感染力,阻碍了生存发展。

1.发展原动力不足

孝义皮影戏与其他地方戏曲艺术具有同样的发展困境,就是地区产业生态不健全,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影响了皮影戏文化的输出成效。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政府给予了多项政策扶持,也尝试过以点带面地培育演艺发展体系,但都收效甚微,难以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太多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原动力不足,过多注重商业化的运作而忽视了文化思想的挖掘和文化符号的保护,忽视了多维度产业生态的建设,忽视了社会文化需求导向。

2.文化感染力缺失

任何戏曲形式的繁荣都需要契合社会的发展旋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艺术创新,得到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以孝义皮影戏为例,大部分表演形式和剧目都沿用旧有的设计和腔调,虽然在语言艺术表达上有所修饰,但发展策略偏于保守,艺术结构固守陈规,逐渐失去了文化感染力,被社会文化环境边缘化。从受众的文化喜好来看,运用幽默且批判的艺术方式、通俗的语言表达、贴近生活的剧情结构,使孝义皮影戏更具有文化感染力。

3.艺术元素内容单一

因为皮影戏的表演需要贴近荧幕显示影像,加之传统审美习惯决定了皮影造型最主要特征是二维化平面,这在艺术元素表达上丧失了更多维的表现形式。影人的头饰脸谱根据人物具象特性设计,没有明确的生旦净丑之分。身段服饰多用线条勾画图案和特征,虽然严谨但偏重程式化,与现有流行的新媒体多维表达形式有差距。孝义皮影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能包容地吸纳多曲种的优秀艺术元素,因而缺乏有力的传播生存空间。

4.缺少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指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之间的同化过程,从内容上包括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认同。皮影戏作为孝义地区民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与宗教活动、人文风貌有密切关系,离不开对本区域自我文化的认可。随着皮影戏表演空间被挤压、表演形式单一、产业发展受限、传承人才流失等现实困境接踵出现,剧目更新创作也跟不上市场需求,逐渐与主流文化脱节,文化认同感岌岌可危。

5.新媒体参与度低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电视、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能够快速扩大传播范围造成影响。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个性鲜明的青年一代更热衷于追逐潮流,进一步压缩了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孝义皮影戏因为产业体系和年轻从业者匮乏,缺乏宣传创新和信息化发展输出路径,使得新媒体空间参与度低,丢失了一部分受众群体,传播范围也大打折扣。

三、乡村振兴对孝义皮影戏的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生活水平为目的,形成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繁荣景象的国家战略。过去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是提升产值、开发旅游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从经济建设、文化保护、生态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产业整合、挖掘传统文化,让乡村生活更美好。所以说,乡村振兴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整合产业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1.提升文化传播

孝义皮影戏作为具有独特区域色彩的民间艺术,在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能够逐步实现对外艺术输出,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突出皮影戏的地方特色,与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共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业的繁荣,会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随着商业化氛围不断带动,针对孝义皮影戏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展演也将稳步推进,多元化的地区文化艺术形式可能会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形成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的良好局面。

2.加速资源整合

当前,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呈现“星光点点”的特点,关联性较低,碎片化发展,难成规模。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传统农业发展转为多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体系,实现多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带动农村经济文化进步,解决人口和产业资源流失问题。政府从产业协调和资源要素配置的角度宏观管理,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将各个产业之间的壁垒打破,形成内在联系,提高发展竞争力。

3.提振乡村经济

皮影戏丰富了孝义地区民众的精神生活,营造了和睦、欢快的生活氛围,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劑。2006年,孝义皮影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助推下,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搭建了对外交流平台,支持和发展民办团体,孝义地区皮影艺术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产业收入来源。当地政府打造皮影文化品牌,合资建设全国首座皮影影视基地,开设技能培训班,培养致富能手,开发艺术工艺品,带动了全产业多链条发展,繁荣了以皮影戏文化产业为特色的乡村经济。

四、新媒体空间的参与策略

进入新时代,新媒体空间对地方戏曲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文化保护措施,但地方戏曲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媒体空间的参与策略,使之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1.面临挑战

传播内容同质化,缺乏持续创新。经过多年的传承,孝义皮影戏积累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和表演艺人。不同地区的皮影戏和其他地方戏曲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经典剧目大多基于历史或神话故事改编,大同小异,没有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缺乏形式创新和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传播方式程式化,形式因循守旧。孝义皮影戏的两种主要演出腔调为皮腔和碗碗腔,大多是传统舞台或剧院表演,在影视基地的带动下也向大荧幕有所突破,但传播方式仍然没有跟上时代潮流。自媒体、互联网、云主播等的宣传形式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和传播力,能够直接、高效地直达用户,达到传播发酵的目的。孝义皮影戏在这些新兴传播形式的利用上,还需进一步突破。

传播效果低质化,难以形成影响。由于线下演出的局限性,观看群体大多为外地游客,且缺少年轻观众,对区域文化没有历史共鸣,受众群体没有黏滞性。节目形式对初次观看的观众来说有新鲜感,但趣味性和娱乐性不足,核心文化价值的挖掘不深,难以保持较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另外,当前的传播平台众多,孝义皮影戏也尝试在一些热门媒体平台宣传自己,但平台分散,内容也不完整,收效甚微。

2.传播策略

深挖文化符号,建设共同话语体系。戏曲类剧目要坚持内容至上的原则,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和历史典故能够增强价值引领,使受眾在文化共情中提升民族认同感,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话语体系。新媒体时代更注重内容,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剧目能传播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符号。同时要分析受众的爱好和兴趣,对剧目内容和形式进行艺术加工,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更有助于艺术传播。

畅通媒体渠道,创新传播形式。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整个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转到了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受众的习惯和特点,畅通媒体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使效果最大化。还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动画片,视频直播,制作漫画、短视频、益智游戏等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强对皮影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传播渠道上,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配合,既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斗鱼映客等新媒体平台,又结合传统媒体建立传播联动,为艺术传播提供多元选择。同时,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探索沉浸式体验的实践,增强艺术呈现效果。

统筹媒体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弘扬传统文化,要统筹国内国外多种媒体资源,形成传播合力。在品牌建设上,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品牌形象,满足观众对优秀戏曲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追求。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地方戏曲发展,在资金配套、人才培养、产业优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传播形式上,统筹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多种媒体资源,构建多元交互传播媒体平台,探索名人代言、舆论引导、交流互动等形式,吸引观众在新媒体空间对皮影文化达到意识集结。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开发皮影文化商业价值,对优质剧目进行IP改编和运营,除了依托传统的演出和影视节目创收之外,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发展旅游衍生产业,将文化与市场结合,实现商业与社会效益双赢。

五、文化认同塑造

孝义皮影戏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文化认同是其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加强文化教育,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豪感

自2017年国家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来,传统文化已然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学习传统文化内容,领会文化思想,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试点,有计划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其次要契合内容与形式,适应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创新教育形式,将情感与知识相结合,达到共识、共情。最后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聘用特殊专业教师或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落到实处。学校教师主要从事专业教育,本身欠缺传统文化知识,不可能完全胜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将教育理念、知识体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另外,开展试点,聘请非遗传承人或者民间表演艺术家兼职授课,将课堂教育拓展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教育中。

2.配套保护机制,形成文化认同外在动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需要配套相应的保护机制才能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对皮影戏文化产业来说,一是要明确生产经营主体的保护义务与责任,以制度明确保护主体、保护对象及违法责任。传统文化保护机制不在于直接对社会产生多少财富,而是促进以孝义皮影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二是要加强对孝义皮影生产性保护的监管。通过生产文创产品,宣传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属于基于文化内核的商业行为,应该接受商业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双重监管。三是要建立演艺生产标准,明确基本流程和艺术特征,保护核心文化符号,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特定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地方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通过一定形式固定文化符号,有助于形成文化认同外在动力,保持稳定的传承力。

孝义皮影戏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对拉动地区旅游经济、传播区域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由于存在发展原动力不足、文化感染力缺失、艺术元素内容单一、缺少文化认同感、新媒体参与度低等不利因素,孝义皮影长期处于发展低迷状态。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认同危机,多元文化冲击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泛滥,降低了大众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挖掘孝义皮影戏的文化符号和艺术特征,优化新媒体空间的参与策略,唤醒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本文为2022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皮影文化改革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W066。作者单位:王柯,山西工学院;陈俊,山西大学)

责任编辑 岳莹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乡村振兴新媒体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