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 推动评剧艺术发展与创新

2023-12-06姜艺艺

剧作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

姜艺艺

摘 要:新时代新环境下,芳华百年的评剧艺术在市场总体萎缩的困境下,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处理好评剧艺术传承与创新、演出与市场的关系,研究解决流派、唱腔、剧本等重点问题,是激发评剧艺术内在生命力、保持其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评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

作为传统戏曲重要分支之一的评剧艺术,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和推广中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尽管依然有大量戏迷拥趸,但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评剧艺术也依然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老化、人才断档、院团减少、创新乏力的问题挑战。在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大环境下,激发评剧艺术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独特魅力、焕发恒久活力,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

评剧艺术是在“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吸纳东北民间歌舞“蹦蹦”养分,汇入河北梆子、京剧、唐山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吸取文明戏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转化、创造而成的。从清末发轫于河北唐山,到现在的广为人知,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艺术史,折射出近现代中国文化内在秩序的深刻变化与转型。

传统戏曲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一脉传承,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喻有“评古论今”之意的评剧从诞生的时候起,就紧扣时代脉搏,善于表现现实生活,传达民众的理想和愿望,发挥着传承正义、歌颂美德、教化大众的作用。评剧奠基人成兆才根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其高台教化作用影响广泛。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经典剧目《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金沙江畔》,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山里人家》《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22年列入“文华大奖”戏曲榜首的《革命家庭》等优秀现代剧目莫不如此。

“现代性”或“当代性”的问题决定着中国戏曲的发展走向与未来。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评剧也在不断创新。一些评剧院团尝试新题材、新故事和新表演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一些评剧作品以电影、电视剧和网络视频的形式呈现,便捷地触达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海外演出,让评剧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其独特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内涵。

评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评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重在“继往”,其源头活水从历史传统的深处汩汩流来,通过改造使之转化为当代人习惯的文化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性发展”则重在“开来”,与多样文化艺术交流互鉴,在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转化”只是手段,而“发展”才是目的。评剧的“创造性转化”立足于地域,放眼于全国;而“创新性发展”则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

评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传统。必须遵循评剧艺术的特点与规律,唱腔特点、表演风格、剧目创作、理念表述,都不能以评剧艺术特色的消解为代价,来改变评剧艺术的本体。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审美主流进行创新,与现代审美深度契合,不断注入新的时代认知,以新的生活养料、新的美学观念及综合的艺术观念,突出时代特色,贴近现实生活,加强内容创新。要广纳博取,扬长避短,吸收民间文化元素,将各剧种的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再创造之中,赋予新的表达方式,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期待,拉近与大众的关系,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深度参与。

戏以曲兴,戏以曲传,唱腔是區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评剧以唱工见长,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都有成功的声腔艺术和经久流传的唱段。从月明珠创造女腔、倪俊生首创男腔伊始,白玉霜、筱白玉霜低腔婉转的“白派”,刘翠霞高亢脆亮的“刘派”,爱莲君疙瘩腔的“爱派”,喜彩莲华丽清新的“喜派”、新凤霞的“新派”,独具韵味,精彩纷呈,并以此为标志,形成了多个评剧艺术流派。这是20世纪评剧崛起和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

历史积淀性、文化融合性、民俗表现性和程式化的技艺性,让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传统评剧艺术,将外化之美和内在之美融为一体。评剧表演以形传神的艺术成就是靠技巧单独的审美作用来体现的,所谓戏无技不惊人。一个优秀的评剧演员,总是以个人的艺术魅力与角色的魅力相统一,打造出独具个性的剧目、腔调、韵味,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和追随者。

推动评剧艺术发展与创新,关键是人才。当前,评剧表演人才、创作人才、教育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了评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艺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但在表演艺术流派的创新上,像新凤霞那样真正有建树的评剧表演艺术大师却屈指可数。纵观众多的评剧流派艺术创始人脱颖而出,无不具有自身突破性的再创造。现在,剧目排演的导演中心制(和话剧导演的强势介入),让评剧演员成为了创作终端的体现者,而不是创作过程的参与者,很难练就“一招鲜”,形成自己特有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代表性人物。

评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体现在表演流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上。长期以来,评剧表演都是以口传心授为主,偏重实际演练,以模仿为归依,虽然巩固了技艺的质量,确立了流派体系的稳定,但却大多局限在本体系中传承,一旦流派传习后继无人,便有失传的可能。在评剧艺术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要维持师徒制的基本精神,认真总结和研究各流派艺术经验和艺术成就,挖掘、提炼前辈评剧艺术大家的表演精髓,进行系统论述和理论建构。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任何评剧流派艺术都不是前辈模式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结果。评剧表演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代表性人物的打造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更需要营造出立体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代表性人物越多影响就越大,就越有观众和市场,评剧艺术才能繁荣发展。

在评剧艺术中,虽然形式和技术是最主要的审美资源,但特别强调剧本和剧目创作的重要。可以说,没有当年成兆才众多原创剧本的上演,就不会有评剧艺术的今天。缺少自己原创的优秀剧目,是目前评剧艺术流派传人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些在艺术上已经有相当造诣的优秀传人,迟迟未能拿出自己的原创性剧目,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剧本和剧目创作,为优秀演员写戏,为优秀剧院写戏。同时,做好老戏新演、名剧改编,这是对传统的尊重、累进和延伸。

评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作品来说话。恩格斯曾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评析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标尺。习近平总书记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既体现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是评剧艺术的一个衡量标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剧目和优秀现实题材剧目。只有在评剧舞台上塑造出更多新的艺术形象,才能真正展示评剧艺术的本质和真髓。

评剧演出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要转变演出模式,拓宽传播渠道,赢得更大舞台。推广广场评剧、公园评剧、社区评剧,搭建平台培养评剧爱好者;让评剧走进中小学和高校、走进大学,以培养更多的年轻观众;要高度重视民营剧团,把评剧艺术舞台搭到民间,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加强创新性演出;要注重现代媒体和新媒体,利用好“互联网+评剧”,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同时,要把评剧与旅游、娱乐等行业无缝对接,实现产业的相互融会贯通,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优质产业品牌,发挥延伸连锁效应,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产生盈利点。比如今年4月,郭德纲与天津评剧院合作演出的评剧《打狗劝夫》,演出现场堪比演唱会,创出票价1580元的新纪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岳莹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