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联合“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3-12-06张倩倩路以宁
张倩倩 路以宁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八科 252000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因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限性坏死、软化的疾病,继发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1〕。现阶段,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且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疾病易对其心理、生理及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2〕。国内外学者均认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坐-立-行”是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康复考核指标的基本三要素,需加以针对性干预〔3-4〕。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规范化护理以其全面性、针对性、标准性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5〕。但目前,关于规范化护理与“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联合应用并无相关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脑梗死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联合“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版《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6〕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者且均为首次发病;③年龄<80岁,且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类疾病或恶性肿瘤;②病情危重无法配合治疗者;③临床资料缺失者。对照组男52例,女23例;年龄55~76岁,平均(62.26±5.20)岁;基础合并疾病:高血压34例,糖尿病31例,其他10例;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及高中45例,大专及以上14例。实验组男50例,女25例;年龄56~73岁,平均(61.98±4.86)岁;基础合并疾病:高血压37例,糖尿病30例,其他8例;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及高中44例,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基础合并疾病,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实施以下干预措施:①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干净整洁,为患者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的良好护理环境。②健康宣教,为患者发放脑梗死疾病及护理知识手册,并通过讲解帮助患者了解脑梗死发病原因、危险因素、自我护理对策等内容,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提高其配合度。③心理干预,鼓励患者多通过音乐、下棋等简单的娱乐活动放松身心,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其康复进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护理联合 “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组建由科室长担任组长的干预团队,组内成员均为神经科护理经验超过10年的护士,具体措施如下。
1.2.1规范化护理 ①饮食规范化干预:根据患者合并疾病调节饮食方案,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叮嘱其于下午5∶00~5∶30进食晚餐,避免晚餐食用过晚增加胃肠耗氧量、心脏负担等。叮嘱患者每日入睡前、晨起后饮用适量白开水,缓解其血液黏稠情况。②作息规范化干预:叮嘱患者早睡早起,夜间按时入睡,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以保障其睡眠质量。叮嘱患者夜间起夜、早晨起床时需在床边静坐5 min左右后方可起身下床,不可立即起身下床。③康复护理规范化干预:明确告知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的重要性、目的及预期效果,协助患者屈曲、伸展关节,依照患者康复情况调整干预方案。
1.2.2“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 参考《康复治疗处方手册》〔7〕及国内外相关功能锻炼文献,结合脑梗死患者康复需求、疾病特点等,通过专家咨询、文献回顾等方法制定“坐-立-行”目标性功能训练操。由护士长向护理人员示范并讲解,一名护士通过视频录制成视频课,发送给患者便于其定期训练。“坐-立-行”训练体操分3环节、每个环节4节,主要步骤如下,(1)坐位:①床边坐位,患者屈腿坐在床边,双足置于地面,踝背做足踝背伸练习,若患者完成费力时由家属协助,练习8次。②椅坐位A,患者屈腿坐在有把手的椅子上,在脚下放置一根圆木棍,两足掌踏棍上前后滚动以刺激足掌肌肉,练习10次。③椅坐位B,患者屈腿坐在有把手的椅子上,双膝关节轮流伸展,若患者完成费力时由家属协助,练习10次。④椅坐位C,患者屈腿坐在墙上扶手旁,双手抓住扶手后利用上肢力量立起稳定后再坐下,重复练习3次。(2)立位:①扶持立位A,在患者前方放置一个支撑物,患者一手或双手扶住支撑物后两腿缓慢分开,身体左右反复摆动使重心轮流落在两腿上,重复练习5次。②扶持立位B,患者单手或双手扶住支撑物后双脚一前一后站立,身体前后反复摆动使重心轮流落在前后两腿上,重复练习5次。③扶持立位C,患者单手或双手扶住支撑物后原地踏步,腿抬起幅度缓慢增大,练习15步。④扶持立位D,患者单手或双手扶支撑物,一腿向前伸膝另一腿屈膝,双腿轮流练习6次。(3)扶持步行:①患者由家属扶持或扶平行杆缓慢步行,根据耐受程度练习5~10 min。②患者扶手杖、三足或四足拐杖缓慢步行,根据耐受程度练习5~10 min。③自行平底步行,根据耐受程度练习5~10 min。④患者把持扶手上下阶梯练习,根据耐受程度不断增加阶数,不超过20节。两组干预周期均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2个月后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该量表包括6个维度,总分4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 α=0.873,具备较好信效度。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9〕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2个月后评估两组下肢关节活动度,该量表共17条目,均采用0~2分评分法,总分0~34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越好,该量表Cronbach α=0.905,具备较好信效度。③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10〕评估两组认知功能,该量表包括30条目,总分3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该量表Cronbach α=0.895,具备较好信效度。④以NIHSS量表评分判定两组干预效果,分为痊愈(NIHSS评分降低91%~100%)、显效(NIHSS 评分降低46%~90%)、有效(NIHSS 评分降低18%~45%)、无效(NIHHS评分降低不足18%或评分升高)4个等级,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时实验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时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2.3 两组MMSE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时实验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MMSE评分比较
2.4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继而出现神经功能受损体征及症状。Yu等〔11〕研究指出,约有60%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后期伴随不同程度肢体功能损伤,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受年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剧的同时,我国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也随之呈不断升高态势。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因日常生活能力退化、肢体功能受损等原因,部分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和负性情绪,阻碍其康复进程〔12〕。因此,给予脑梗死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及切实可行的肢体功能训练是临床护理的工作重点。
规范化护理不仅能提高临床医疗、护理行为的规范性,还能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认可及满意度〔13〕。国内外诸多研究均证实,对心脑血管疾病、癌性疼痛疾病等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效果显著,且预后较为理想〔14-15〕。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联合“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有效率高达96%,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干预后实验组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规范化护理联合“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分析原因:①规范化护理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饮食干预、作息规范干预,基于患者合并基础病症和病情进行规范化护理,全面提升治疗效果,进而改善神经功能〔17〕。②“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及治疗效果的提高。
运动康复护理是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的康复干预手段,临床可见多种形式。在脑梗死患者的功能训练中,重点应集中于如何在最佳康复时间内主动、经济、安全地完成促进其下肢康复。“坐-立-行”是下肢功能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基础动作,多种康复训练也是对这3个基本点展开进行。因此,本研究坚持循序渐进,严格按照目标完成功能训练〔16〕。本研究评估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沈佐廷和杨晓玲〔18〕研究结果类似。出现该结果的原因主要归功于“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该功能锻炼方式弥补了以往学习中信息量大、难以掌握的不足,减轻患者认知负荷。患者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抓住肢体功能锻炼的关键点,明确康复动机后依从性更高,在最佳康复期内达到康复的目的。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干预后MME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规范化护理联合“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在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也具备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规范化护理联合“坐-立-行”目标性功能锻炼可显著提升脑梗死患者干预效果,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其认知功能的康复。但本研究未对该方法的远期干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待未来长时间试验加以探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