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23-12-06程晨柯霓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初产妇盆底肌力

程晨 柯霓

1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435000;2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4350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阴道松弛、尿频等,严重者会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2〕。妊娠期在子宫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受重力作用,盆底软组织受到慢性牵拉,导致盆底软组织损伤〔3〕;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盆底拉伸延长,肌肉高度扩张,导致结缔组织间发生分离等变化,可引起盆底损伤〔4〕。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盆底功能性障碍的发生,恢复盆底功能,但多数产妇缺乏对盆底康复训练的重视,尤其是初产妇受角色转变的影响,注意力多集中于新生儿,缺乏对自身功能康复的关注,阻碍了盆底康复的进程〔5〕。认知评价理论也称内在激励理论,是指人的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等会受客观事物的影响,社会外部环境可能激励或阻碍个人行为的进行,临床上有将该理论运用于卒中青少年出院后随访管理中的例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但在初产妇产后康复训练中少见此类研究。本研究探讨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10例,采用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7.69±5.63)岁;孕周37~41周,平均(38.76±1.35)周;分娩方式:自然阴道分娩27例,剖腹分娩20例,人工辅助阴道分娩8例;文化程度:初中11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31例。观察组年龄20~37岁,平均(27.52±5.4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65±1.27)周;分娩方式:自然阴道分娩26例,剖腹分娩18例,人工辅助阴道分娩11例;文化程度:初中10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30例。对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20岁;②孕周37~42周;③均为单胎初产妇;④产妇身体健康,意识清楚;⑤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排除标准:①经产妇;②有精神、认知、交流、听力等障碍;③严重盆底功能障碍者;④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⑤产后阴道出血;⑥拒绝过2次以上护理行为,不配合康复训练的产妇。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产后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外阴清洁;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排除情况;产后24 h可适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如卧床时可做仰卧屈腿、抬腿、肛门及会阴、臀部等肌肉收缩动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运动的时间、次数,注意不可过度疲劳。出院时向产妇进行出院健康宣教,包括产后饮食指导,注意休息并进行适量运动,保持会阴部清洁,做好乳房护理,新生儿喂养以及产后42 d需查体复诊;其次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训练前需排空膀胱,保持身体放松,收缩及夹紧肛门口与尿道口,收缩与放松肌肉各持续5~10 s,每日至少训练5次,每次重复5~10次。初期练习每日5次,逐渐增加至每日10次,持续训练3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具体方法:(1)成立干预小组:由本科室内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以及医师、康复师组成干预小组,包括护士长1名,担任组长,5名主管护师负责干预计划的具体实施,1名主治医生及1名康复治疗师负责对小组成员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2)出院前干预措施:①收集观察组产妇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并向其发放盆底康复训练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评价产妇一般认知水平。②整理产妇基本信息,建立产妇个人档案,分析产妇问卷所反映的问题,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会商议并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手册。③由主管护师一对一向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包括讲解盆底肌的正常生理作用、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造成的影响以及盆底功能出现障碍的严重后果等,并讲解盆底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④产妇初次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时,由主管护师在旁指导,因盆底肌肉运动并非腹部的收缩运动,所以主管护师可用手掌触摸产妇腹部,感受其腹部是否有明显的起伏、震动,将手指放入产妇肛门口或阴道口感受收缩的情况,帮助产妇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⑤根据产妇自身健康状况以及恢复情况,由主管护师协助产妇制定院后康复训练计划表,并根据每天实际完成情况填写表单。(3)出院后干预措施:①出院时向产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并邀请产妇及家属加入产后康复训练微信群,每日在群内上传康复训练完成情况。②由主管护师对微信群进行日常维护,包括督促产妇进行康复训练、上传相关康复训练的视频、产后恢复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卫生保健、饮食原则、乳房护理措施等)、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介绍等,及时解答群内疑问。③以7 d为一个周期,根据每日微信群内产妇上传的康复训练完成情况,统计产妇康复训练完成率,对完成度较高的给予表扬;对于不能按计划完成的产妇要及时了解情况,协助产妇克服困难、鼓励产妇坚持训练。④定期电话随访,每周1次,了解产妇身体恢复情况、产后情绪变化,对出现消极情绪的产妇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其不良心理问题。

1.3 观察指标

①盆底肌肌力:使用盆底肌肌力测试仪〔型号:LC4000,厂家:通泽(湖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训练前后检测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包括盆底一类肌纤维肌力、二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以及二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盆底肌肌力共分为0~6级,4级以下为异常;肌力疲劳度正常值为0,负值属于异常〔7〕。②盆底肌功能: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型号:P6,厂家:大悦创新(苏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训练前后监测两组产妇盆底肌机电指标,包括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持续收缩时间等。③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统计两组产妇干预期间(出院后3个月内)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发生情况。④产后抑郁情况: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自测量表(EPDS)评估两组初产妇产后抑郁情况〔8〕,该评估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总分超过12分即表示存在抑郁情况。⑤自我效能感: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定两组初产妇自我效能感〔9〕,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量表总得分越高表示产妇的自我效能感越好。⑥生存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EF)评估两组初产妇的生存质量情况〔10〕。本量表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4个方面对产妇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包括28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盆底肌肌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与疲劳度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盆底一类、二类肌纤维肌力与盆底一类、二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产妇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持续收缩时间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2.3 两组产妇干预期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干预期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抑郁、自我效能感以及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产妇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GSES评分、WHOQOL-BE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自我效能感以及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3 讨论

经过孕晚期胎儿对盆底的压迫,尤其是产时分娩过程对盆底的强烈压迫,分娩后盆底肌失去弹性,逐渐出现松弛〔11〕。盆底肌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的组织,对保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起重要作用,盆底肌如果出现松弛,易引起内生殖器的下移脱垂,甚至引发阴道前后壁的膨出,导致女性容易出现张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生活质量随之下降〔12〕。研究发现,因妊娠及分娩导致的骨盆功能受损是可逆的,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骨盆训练可有效加强盆底肌组织的力量,增强盆底支持能力,改善并预防早期脱垂的进一步发展〔13〕。由于多数产妇缺乏对盆底功能的正确认识,主动训练意识不足,影响产后骨盆的恢复〔14〕。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加强初产妇对产后骨盆康复训练的认知和重视,促进产后恢复,提升生活质量〔15〕。

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以及骨盆功能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可以提升初产妇盆底肌肌力,促进骨盆功能的恢复。原因在于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通过问卷了解初产妇对盆底康复训练的一般情况,评价其认知水平,并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手册,提高了初产妇认知,有利于提高其主动训练的意识,同时由专科护士一对一指导帮助产妇掌握正确的肌肉收缩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耐力和张力,修复松弛的盆底肌,使康复训练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发挥〔16〕。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在于持续性肌肉收缩训练有助于促进血液流通,恢复肌肉弹性,增强盆底肌的肌力,恢复阴道弹性有效预防尿失禁的发生,同时缓解子宫对盆腔的压迫,从而有效预防因盆底肌肉张力下降导致阴道前后壁脱垂的发生,使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7-18〕。

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初产妇产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抑郁情况有效减轻。主要是因为观察组产妇出院后医护人员通过微信与产妇保持沟通,关注产妇康复训练的执行情况,并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加产妇信心,同时定期电话随访也有利于及时了解产妇情绪变化,进行相应心理疏导,帮助产妇排解不良情绪,减轻产后抑郁心理。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产妇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观察组产妇通过自己制定产后康复计划,加强了产妇康复训练的主动意识,同时在坚持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身体的恢复变化,进一步提高了恢复的信心,从而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对康复信心的增加以及骨盆功能的恢复提高了产后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康复训练对初产妇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减轻产后抑郁情况,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初产妇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