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康复单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运动功能的效果

2023-12-06白燕张倩倩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22期
关键词:负性肢体缺血性

白燕 张倩倩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八科 252000

缺血性脑卒中(CIS )是指颅脑内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1〕。常表现为患者突发性意识昏迷丧失、一侧或同侧肢体感知觉功能障碍及头痛恶心等症状,病情持续发展恶化,还会诱发患者颅内压增高、瘫痪及脑死亡等并发症,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早期采取有效积极的治疗干预至关重要〔2〕。静脉溶栓作通过对颅脑内阻塞狭窄的血管进行疏通,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各项症状,成为治疗重要手段〔3〕。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掌握不足,临床治疗护理配合较差,再加上年龄普遍偏大,机体各器官功能呈逐渐衰退趋势,导致患者负性情绪及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渐趋加重,康复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理想状态〔4〕。因此,采取系统全面、高效率的康复护理干预对策十分关键。强化康复单元针对性护理干预是指以患者干预措施制定开展的中心,形成新的康复护理小组,基于患者实际状态与需求,制定具体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对策〔5〕。此康复护理干预在骨科康复患者中实施较广,但在现有资料研究中,于神经认知功能损伤患者中应用报告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强化单元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的临床开展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旨在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早期康复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配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0例。纳入标准:①经由血常规、肾功能、心电图、颅脑MRI。颅脑CT平扫、数字减影及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者〔6〕;②初次发病;③年龄>18岁且认知情况良好者;④临床基础资料较为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感染、急性脑出血等颅脑疾病者;②伴随严重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障碍者;③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④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畸形致肢体运动障碍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舒张压、收缩压、NIHS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对策。护理观察周期为14 d。待患者意识清醒后,护理人员将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告知。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给予患者心理开导。制定四肢、躯体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正确训练。

1.2.2实验组 实施强化康复单元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护理观察周期为14 d。(1)组建康复单元护理小组(培训周期为5~7 d)。主要包括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从临床诊治治疗角度,引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的康复护理干预)、护士长1名(组织监控小组护理人员定期培训、临床实践护理干预的日常开展)、科室责任护士4名(引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心理咨询师1名(协助指导小组护理人员与患者心理干预疏导措施的开展与实施)、康复治疗师1名(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与患者实际情况,联合护理人员制定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计划)等。(2)疾病健康宣教(每堂课讲座时间控制在40~45 min,每周2~3次,连续2 w)。护理人员结合以往临床疾病护理经验,根据患者自身实际病程情况,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疾病健康教育的需求,借助医学学术检索网站,以“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流程、意义与重要”“心理干预疏导”“早期康复训练”等作为关键词组,检索与之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科室实际开展情况,从中筛选可行性价值相对较高的意见或建议,以图片文字结合、有声视频模拟等形式加以体现。待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逐渐恢复正常,护理人员于患者床旁进行一对一,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健康宣导,在讲解过程中,适当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图文或视频,每次讲解30~35 min左右,每周2~3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扫码加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微信交流群”,由1名专业护理人员,定期在群内推送以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产生条件因素、并发症、安全用药、风险防控、日常膳食饮食、心理放松及功能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为主题的科普文章或链接,督促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浏览阅读,告知患者每日将自身监测的血压、膳食情况、康复锻炼强度、时间等,于微信群内记录打卡,护理人员定期检查,患者自我护理完成效率,对于按时规范完成的患者,进行口头表扬,对于完成效率偏低患者,询问其原因,鼓励其积极完成日常自我监测与护理。同时,定期组织患者参与由神经内科权威专家参与讲解的专题知识讲座,讲座主题围绕“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相关知识”“并发症与禁忌症”“溶栓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与意义”等展开,群内接龙报名确定好参与者名单,通知患者定时参与。护理人员引领患者签到后入场,在幻灯片与视频的借助下专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专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心解答,并于讲座结束前10~15 min,根据讲座内容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组织患者分组探讨后,勇于阐述自身观点与看法。(3)共情式心理疏导(1次/d,每次20~25 min,每个疗程为5~7 d,连续心理干预2个疗程)。待患者认知功能逐渐清晰恢复,护理人员联合心理咨询师,对患者开展共情式心理疏解与开导。主动与患者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关系,以“设问、暗示”等开放性形式,引导患者将自身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及内心担忧等进行讲述,在患者讲述过程中,应适时给予患者"好的、嗯"等言语肯定、拍肩膀或眼神安慰等形式回应,让患者感知自身阐述的事情得到重视与理解。患者阐述结束后,根据自身理解对其话语进行重复总结,避免给予不成熟的保证。通过了解到患者抑郁、焦虑等产生的原因后,护理人员在思考问题解决办法时,以患者角度进行分析,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于希望值相对较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将静脉溶栓治疗的优点、预后效果与成功案例,对患者进行一一列举,鼓励患者积极提问,协助患者对自身现阶段情况进行剖析,明确对比机体病程好转情况。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交谈,明确告知其在患者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情感精神支持的角色,在与患者进行日常交流时,避免谈及消极、悲观的话题,交谈始终将积极向上作为主旋律,引导患者一同畅享美好场景或事物。(4)渐进式运动康复训练(由开始的5 min逐步增加至20~25 min,每天2~3次,5~7 d为1个疗程,连续运动2个疗程)。待患者病情逐步稳定,意识状态逐步恢复正常后,康复治疗师协同护理人员一起,根据人体力学原理,对患者进行的良肢体位变换,将无菌柔软舒适的软枕,垫置于患侧肢体肩关节下方,将患侧肩移出,保证肩胛骨向前状态,上肢肘关节伸展的仰卧位。协助患者向患侧肢体侧偏,头部下方垫置软垫,背后放置翻身枕固定患者姿势,对患侧踝关节90°屈曲、膝关节进行向前伸曲15°~30°,小腿处放置软垫的患侧卧体,每2 h协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体位变换休息3~5 min后,康复治疗师以适当力度,对之前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步增大患者关节肢体活动幅度,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约20~25 min。随着患者肢体、肌肉感知逐渐恢复,干预48 h后,叮嘱患者跟随康复治疗师的口令,以由双下肢-臀部-腹部-背部-肩颈-上肢等顺序,进行肌肉放松5 s紧缩5 s的渐进式主动康复运动,在放松收缩过程中,可配合经鼻腔深吸气、经口腔缓慢呼出的反复呼吸训练,每次锻炼25~30 m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放松收缩康复训练结束休息10~15 min后,告知患者将双上肢自然垂落于躯体两侧,膝关节屈曲,脚心与床单位紧贴,促使小腿与床单位呈90°垂直状态,腹部。臀部肌肉紧收的同时,将臀部抬高距离床单位20 cm左右,保证大腿与躯体呈同一水平线上,维持8~10 s,肌肉逐渐放松,臀部回落于原位,如此反复训练,1组20次,每天2~3次,每次2~3组。连续训练2~3 d后,随着患者四肢、躯体肌肉功能逐渐恢复,在每日主动放松肌肉与臀桥训练的基础上,鼓励患者早期下床、床边、病室及走廊处慢步行走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至少有1名护理人员或家属从旁陪同,避免发生意外跌倒时间,运动强度与时间采取循序渐进方式。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责任护士于干预前、干预2 w后,对自我效能、负性情绪、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1.3.1自我效能 使用国内学者翻译修订的中文版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一般自我效能、应对问题、完成自我管理、达成效果等4个维度,共包含10项条目,每项条目满分为4分,总得分为0~44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4~0.972〔7〕。

1.3.2负性情绪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负性情绪评估,HAMD包含17项条目,HAMA 包含14项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HAMD总分0~68分,HAMA 0~56分,分值越高表示相应的负性情绪越严重,量表经预调查,Cronbach α系数为0.856〔8〕。

1.3.3运动功能 使用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下肢17项条目,满分34分;上肢33项条目,满分66分。每项条目满分为2分,总得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52~0.876〔9〕。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情况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一般自我效能、应对问题、完成自我管理、达成效果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水平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下肢、上肢等功能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水平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脑血管系统中病发率、致残率相对偏高的疾病之一,若不及时加以临床手段干预治疗,易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了人们及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10-11〕。临床常采用药物溶栓的治疗方式,虽可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护理人员仍采用传统护理干预理念,各个护理环节缺少细节化、人性化设计,忽视了患者机体预后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降低了临床自我护理的积极配合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不容乐观〔12-13〕。因此,联合实施具体化、全面科学化康复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3.1 自我效能

护理人员在传统疾病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及其科室实际情况,将宣教内容进行完善拓展,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微信交流群及可视化、直观化的传播形式,对患者进行有效宣讲,促使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提取更加便捷,对预后自我护理的重要性给予充分重视,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治疗的配合与自我护理效能水平程度〔14-15〕。

3.2 负性情绪

心理咨询师结合自身以往临床实施经验,联合护理人员一同,与患者建立较为有效的沟通交流关系,鼓励患者将自身存在的疑惑或问题加以阐释,在其讲说的过程中,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引导患者将自身负性情绪向正性转化〔16〕。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对其安全感及爱的需求加以满足,激发患者自身求生欲,促使患者在康复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17〕。

3.3 运动功能

护理人员在康复治疗师的协助指导下,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四肢、躯体肌肉功能康复训练,利于激发患者肢体运动感受器功能,加速外周血液的循环畅通,协助外周神经系统的恢复与成重建,加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的恢复与提高〔18〕。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强化康复单元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提高患者对于自我护理的重视程度与效能水平,降低不良心理状态,强化患者自身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对于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挥了积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负性肢体缺血性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