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社-家”共育策略

2023-12-04董小红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双减政策

董小红

摘  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并进行诸多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与课外辅导负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改善了应试教育理念下学生只会埋头刷题的局面;“校-社-家”共育策略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优质的学习氛围。文章通过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介绍,明确了“校-社-家”共育策略实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办法,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學生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校-社-家”共育策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双减”政策

一、研究背景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且教育的短视性、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长期以来,“育人焦虑”充斥在学校、家庭中,影响了社会风气。家长望子成龙,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胎教。轻松快乐的童年对学生而言,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教师育人心切,在各种指标类竞争的影响下,教育成为教师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不再是一项光荣的使命;社会上不少教培机构抓住这种焦虑心理,借此牟利,资本过度涌入教育行业,社会影响恶劣。在此成长环境下,学生不堪重负,深感疲惫。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件的核心内容旨在减轻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学习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提升教学课后服务质量。政策一经出台,各级教育工作者深入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不只是为学生“减负”,还要兼顾“提质”与“增效”。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课后服务,做到两手抓,让学生在校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学习问题,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双减”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行业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是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为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分配了新任务。

二、“校-社-家”共育策略的含义与应用价值

“校-社-家”共育策略是指学校、社会和家长在明确各方责任的情况下协同配合,共同培育和教育学生,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在这种策略下,学校、社会、家长三方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三维空间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共同助力培育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传统的教育策略下,学校教育占据主体地位,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补充方式起着辅导性的作用,但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三方发挥协同作用。应用“校-社-家”这种具有高度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教育策略后,社会资源得到整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在共育策略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同功能但同等重要的作用。围绕协同育人的总目标,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对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并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情况最为了解,因此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积极配合。

构建“校-社-家”共同育人的绿色教育体系,有利于贯彻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的优势,更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存在理论知识充沛、实践知识严重缺乏的情况。要扭转此局面,就要从基层做起,从小学生做起,让知识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预示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强知识的立体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一样的知识,树立了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还体现了熏陶式教育,如做一名义工或者做一次志愿者,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下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交距离十分疏远。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者,而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有些实践活动甚至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这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增强,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感与亲近感,这种情感关联又会转换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实践成果,形成一个积极的正反馈链。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间的联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间的联系。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在毕业即将走入社会时,没有角色过渡期,出现了融入困难的情况。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从小就积极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在实践体验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得到增强:社会需要学校的力量完成活动,学校需要社会组织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机会,二者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安全是实践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教师应务必保证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双减”政策下“校-社-家”共育策略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育人观念不统一

“校-社-家”共育策略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三方的育人观念不统一。学校教育应积极探索新方式、新理念,以改进教学效果。专业的教育团队经过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后开始试行,并希望得到其他各方的配合与支持。而以往的教育方式都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长会固有地认为教学是学校教师的本职,他们无须插手,只需要等待教学效果即可,没有履行应有的责任。社会本身在育人观念方面就没有做到统一,又与学校的联系不紧密,很难做到相应的宣传与配合。目前,“双减”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得到家庭与社会的广泛支持,部分人甚至宣扬这是学校推卸责任的做法。这种三方不能做到理念统一、同心同德的情况,只会导致事倍功半、降低效率。

(二)沟通渠道不畅通

“校-社-家”共育策略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就是三方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即便是每天都有互动交流的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因此打通沟通渠道是共育策略实行的关键所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主要依靠家长会以及线上家长群完成,家长会频次短、时间短,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学校与社会则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充当纽带进行交流,随着课程的普及,双方的沟通实现从无到有,而家庭與社会之间的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尚未涉及。可以看出,三方之间的互动仅为单向联系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通畅的沟通体系。因此在共育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沟通渠道亟待改善。

(三)职责分工不明确

“校-社-家”共育策略实施面临的第三个困难是三方职责分工不明确。构建和谐的“校-社-家”共同育人体系就要做到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明确责任边界。而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僭越,社会教育严重缺位,成为“校-社-家”共育策略实施困境的症结所在。学校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堂,更要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总体任务。家庭也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教育全部推托给学校,如何在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社会是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小到一个社区,大到整个国家、世界,都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三方应协同配合,厘清责任边界,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共同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五、“双减”政策下“校-社-家”共育策略的实施办法

(一)形成育人共识,消除信任危机

要想更加高效地实施“校-社-家”共育策略,就要形成育人共识,消除信任危机。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正经历巨大变革,家庭与社会应主动了解先进的思想与理念,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在学习目标上,要把“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方面人才”作为教育的总目标,消除短视观念;在学习方法上,家庭与社会要积极了解并配合学校实行的新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乐于参与。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配合,彼此信任,才能避免教育资本化,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利用好家长会和相关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家长与社会理解并认同当前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做到互信互助。

(二)建立沟通机制,消除沟通障碍

要想更加高效地实施“校-社-家”共育策略,就要做到建立沟通机制,消除沟通障碍。学校除了组织家长会外,还应丰富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抽查的方式定期组织家访,多利用线上联络的方式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在校状态,做到既高效又全面。家长可以通过主动了解学校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及时掌握学校动向。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之路,这有助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社会也要多举办相应的活动,为学生的教育之路贡献力量。只有沟通到位,才能更容易彼此信任,三方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

(三)明确职责分工,明晰责任边界

要想更加高效地实施“校-社-家”共育策略,就要做到明确职责分工,明晰责任边界。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在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中开展育心、育德和育行,而不应过度地育知。但在实践中,有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职责认知不够准确,干涉学校教育的相关工作。针对此现象,部分地区实行制订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清单,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教师的自主权,取得了显著成效。家长的过度干涉会成为学校教师的烦恼,相应地,学校教育职权的越界也会给家长带来困扰,影响了“校-社-家”共育策略的实施和执行。学校方面应以校园围墙为自身职责的边界,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育人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社会则要为学校开展技能型教育提供平台与机会,三方各司其职,协同育人。

(四)健全协同机制,保障育人实践

推动“校-社-家”共育策略走向制度化,既要建立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又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做到组织、制度两手抓。在此进程中,社会组织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监督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分级管理体系,并制订相应的制度,助力“校-社-家”共育策略走向制度化、专业化。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各学校应设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实行分级管理;各家庭间也要加强沟通交流,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家校合作促进会,实行专项管理、专人负责,实现学生校内校外的有机配合。

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社会相应组织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定标准和运行要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走向规范化;关注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的开展情况,务必保证共育策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袁柯曼,张馨宇. 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基于我国9个省(市)的调查结果[J]. 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2-27+78.

[2]马颂歌,李静静,徐雄伟.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如何生成——基于跨界革新实验室的方法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2):40-50.

[3]赵澜波,赵刚.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J]. 外国教育研究,2021, 48(12):20-38.

(责任编辑:张涵淋)

猜你喜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