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3-12-04张林吴楠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0期

张林 吴楠

摘  要: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的协同发展,可以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2020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作为继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城市群,其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分析成渝双城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协同发展面对的困境,研究其协同发展的对策,既是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必要一环,又是探索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发展新模式,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必解之意。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

一、成渝地区协同推进实验区建设的背景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工作。《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的印发,是教育领域的具体行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是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具体举措,是教育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自觉行动。2019年7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向成都市教育局授牌“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以下简称成都实验区)。同年9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签署协议并授牌“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以下简称沙坪坝实验区)。先后两个实验区的确立,让成渝地区双城协同推进“实验区”的建设成为可能。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期引领带动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同建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的发展战略,为新时代成渝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美好蓝图。《纲要》的颁布,为协同推进成渝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外人文交流交实验区建设的协同发展,能拓宽师生的视野,为两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和决策服务。目前,成都实验区和沙坪坝实验区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领域的互动日益频繁。例如,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理解教育联盟”;沙坪坝实验区聘请成都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李全为实验区建设的指导组专家,李全主任多次前往沙坪坝实验区参与国际理解教育培训等工作。但总体来看,两地在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二、成渝地区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困境

(一)协同推进政策缺失

成都实验区和沙坪坝实验区现有的政策文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但是缺乏双城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的具体工作方案、执行协议等,对实际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工作缺乏指导性。

(二)协同推进管理真空

目前,成都实验区和沙坪坝实验区开展了众多中外人文交流教育活动。例如,举行了“沙坪坝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阶段性工作推进会暨成渝两地交流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现场示范课活动”等,这些活动都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缺乏两地协同的统筹安排,双城没有制订健全的中外人文交流教育活动制度,也缺乏系统的管理督导。

(三)两地发展不均衡

成都实验区和沙坪坝实验区虽然都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但是发展不均衡。成都实验区中小学管理干部及教师的人文交流意识强烈,于2010年就已经全面启动了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工作,且政府倾斜、渠道畅通、选择多样,在组织规划、工作机制、外事结构等方面优于沙坪坝实验区;沙坪坝部分重点中学的接待工作应接不暇,而普通学校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更不要说深层次的交流。

三、成渝地区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整体发展理念

成都实验区和沙坪坝实验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方充分认识到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协同发展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摒弃“一山不容二虎”的惯性思维,跳出“巴蜀争霸”的恶性博弈怪圈,树立“一盘棋、一体化”的整体发展理念。在系统性思维的指引下,坚持“双核一体”,分析掌握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规律确立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新方向,以此全面推进两地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提升协同推进实效。

一是树立协同发展思维。始终坚持互不相争、互不消融的原则,把协同作为两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充分吸纳各自优势,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的水平。

二是树立“1+1>2”的思想。要充分发挥两区各自的长处,通过协同推进,促进两区人文交流教育思维和方法的根本转变,实现双赢。

(二)探索协同管理机制

1. 架构协同推进组织

建立强有力、高效率的跨区域成都—沙坪坝协同组织,由两地政府协同牵頭、两地业务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组成协同管理的组织。综合考虑双城地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的整体利益,协商和处理城市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实干作风,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的生动局面。

两区在两地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下,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外人文交流教育之成渝协同领导小组”,负责两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工作的具体领导,同时下设秘书处和工作人员,进行具体的协调沟通,开展日常事务,切实推动工作的开展。

2. 建立资源共用机制

针对成都、沙坪坝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聚焦中外人文交流平台打造、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国际理解课程建设、国际友好学校建设、境外办学等七个建设项目,以集群式发展思维,重新梳理、整合两地内部的资源要素;健全完善两个实验区的章程制度,拟定两个实验区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确立两个实验区的发展目标、突破领域和攻关项目等;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体系,确保人、财、物以及信息等资源能跨部门、跨区域有序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为协同推进成都、沙坪坝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利用两地各自的区域研修平台,汇聚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尝试打通两区域教师登录双方平台的渠道,拓宽教师学习交流的空间和领域,让两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在双方平台上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增加两地教师线上交流的频率,提高平台运用的实效。

3. 建立共监共管机制

建立成都、沙坪坝双城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联动工作机制和联合督查长效机制,成立共监共管领导小组,拟定定期调研机制,通过两地人员共管、两地互查等形式,定期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目标进行调研;针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制订的项目,结合两地实情,制订适合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的评估监测指标体系。结合线上线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每学期四个月的四次过程性评估、每学期期末和每学年的阶段性评估、每两年一次的终结性评估。在开展评估监测的过程中,采取两地自评和交叉互评的方式,并对评估监测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反馈,形成改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4. 建立师生互访机制

建立成都、沙坪坝两地师生互访机制,创设两地师生交流的良好整体环境,坚持每年一至两次的工作互访,深入探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共同研究探讨全年工作计划和合作项目,互相借鉴良好的工作举措,推动两地师生的交流取得实效;鼓励两地中小学建立共建协作单位,围绕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等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并形成阶段性的交流机制,为两地的协作提供建设个案。

通过两地学校自愿和推荐组建具体的协作共同体,在两年内,两地小学规划建立30个共建协作单位、初中规划建立15个共建协作单位、高中建立8个共建协作单位。每个协作共同体制订三年协作规划,拟定每年的活动方案,形成协作共建机制,让两地的学校真正动起来、交流起来。

(三)强化教育智库建设

建立“成都、沙坪坝双城中外人文交流专家库”。由两地政府部门牵头,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指导下,广泛遴选出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方面的高校、地方专家,组建专家资源库。

专家库的成员共享中外人文交流及国别区域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共同申请国家重大课题;围绕“中外人文交流”“基础教育国际化”等重大问题协同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政策咨询、全球胜任力培养等工作。组织专家库成员,定期对两地人文交流教育工作进行实地指导,引导中小学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川渝特色的教育智库品牌。

(四)协同培训教师队伍

建立由四川省教育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重庆市教委国际处负责,成都、沙坪坝两地区教委、各级各类学校参与的培训部,联合组织成都、沙坪坝两地基础教育的教师参与培训,让中外人文交流的专项培训工作常态化、系列化。

一是定期组织境外培训,轮流举办成都、沙坪坝两地学校及教育部门外事干部培训。定期组织两地的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的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到国外参加培训,实地学习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感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人文交流的差异,提升两地领导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育视野。

二是定期组织交叉互训。由两地业务培训部门牵头,每学年组织一次互派领导教师的交叉培训,并利用集中和实地观摩开展培训,让两地的领导教师充分了解对方开展人文交流教育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教育水平。

三是定期举行专题混训。两地业务培训部门牵头,每学年组织一次由两地领导教师组成的专题培训班,开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专题培训,增强培训学员的人文交流教育整体水平,并让其发挥“种子效应”,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五)协同开展课程建设

由沙坪坝区教委、成都市教委(成都市对外交流中心)负责,共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建设。结合两地区域的不同和实情,开发和利用地区资源,诸如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科技文化资源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外人文交流特色课程,在国际理解教育、多语种学习等方面形成特色。两地的学校形成一大批校本课程资源,为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围绕课程建设制订困难地区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推动建立一批“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轮流举办川渝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交流活动和竞赛。

四、结语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使两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树立整体发展理念、探索协同管理机制、建设成渝地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智库、联合培养培训国际化教师队伍和共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等举措,提升两地人文交流实验区建设的实效。總之,成都、沙坪坝两区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的建设,通过认清其现实、反思改进,将进一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杨泽军. 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发展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4):30-32.

[2]蒋华林.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 重庆高教研究,2020,8(04):58-70.

[3]桑锦龙. 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2016(04):16-21.

[4]杨永芳,王崇彩.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8):142-145.

[5]洪成文,梁显平,韩少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20,8(04):71-79.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