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2023-12-04陈慕花王栋
陈慕花 王栋
摘要:科技发展为“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须积极利用“互联网+”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职业教育寻找新出路。本文主要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动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担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但其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时间、地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要求,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且教学课程体系与学生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岗位工作,亟须采取新思想、新模式来改变现状。
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互联网+”内涵
“互联网+”作为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载体所形成的新业态,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即“互联网+传统行业”,形成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融合的新局面。“互联网+”不仅具备互联网自身的优势,而且能够很好地将其自身优势融入传统行业,为传统行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新空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1]。
其特点主要包括:(1)开放性。互联网本身作为一个开放性空间,不同行业的人可借助该平台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拓展自身的业务。就“互联网+教育”来说,师生可借助网络平台获取所需的教学、学习资源,且进行线上交流互动,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打破以往教学、学习中时空方面的约束。(2)创新性。利用“互联网+”形成传统行业新业态,实现传统行业的创新,比如“互联网+教育”模式,学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泛在、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思维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促使教育行业不断发展[2]。
1.2 必要性分析
1.2.1 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学空间和时间
基于“互联网+”背景,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即将互联网和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将课外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高职教育中,将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开展线上教育、实时互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学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更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2.2 与新时代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符合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尤其需要具备逻辑互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按照传统教育教学体系所培养的单一操作型人才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即高职教育面临产教不匹配问题。而将“互联网+”理念应用到高职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定位办学思路,以行业为导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优化,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2.3 高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不足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目前部分高职教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阻碍高职教育高效、有序开展。具体表现为:(1)“互联网+”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部分教师未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受限;(2)“互联网+”背景下,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过于压抑、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有限;(3)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学习基础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差异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而实际高职教育教学中多采取统一教学模式,很少开展层次化教学活动,难以挖掘和发展不同学生的潜能。综上,说明高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须引入新手段对其改进和创新。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2.1 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转变高职教学组织形态
“互联网+教育”为传统高职教学组织形态的重塑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充分发挥二者的融合作用,高职教育教学须进一步挖掘二者的融合点,融合二者教学形态的优势,且不断开发线上教学功能和新模式,比如高职院校在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库,升级线上教学系统,使“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模式成为新常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所具备的可交互、可回看及随时看等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2 以互联网为载体,创造实习实训新形式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高职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创新实训教学模式,解决学生定岗实习阶段的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还应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化校企合作,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室实习”系列的线上互动课程,并邀请企业人员作为讲师,以线上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解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向学生教授实操性技能,提前为学生提供真实感受工作场景、工作流程的机会;或者借助VR技术,學生在课堂上与企业人员进行现场讨论与交流,企业人员向学生展示生产车间、工作岗位实际场景,达到教学互动的效果[3]。
2.3 借助互联网创新教师课程分工机制
传统高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分工主要以专业维度来分工,一般由1名教师负责一门或多门固定课程。“互联网+”背景下,部分高职教师自身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且拥有线上教学技能,这种情况下,高职学校就可以组织面向多个班级的联群直播教学活动,建立线上教学长效机制,或成立专门的线上教学技术支持小组,共同攻克高职教学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另外,高职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成立信息化教学小组,分工协作进行集体备课,由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负责视频制作、剪辑及线上平台测试等工作,主讲教师负责授课,辅导员组织开展教学监控、师生服务等管理工作,形成基于互联网教学场景下的全新教学模式。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本文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具体如下:
3.1 以岗位要求为导向,整合教学和教材内容
职业教育是面向行业和岗位需求实施的教育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需以幼儿园真实岗位能力需求、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等为导向,进行校本教材的编撰,确保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应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依据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内容,统筹好线上线下教学比例,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就本专业而言,教学内容涉及语言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单元设计预习资料、自学参考资料、讨论等资源模块,学习资源可以以微课、PPT、慕课等形式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需对线上与线下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重构教学资源数据库,且多采集本专业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设计、自主学习资源。
3.2 教学过程的重构
“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使高职教育教学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转换,学生从职业教育准备向终身制教育方向发展,比如混合式、协作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构建了全新的职业学习机制,打破了以往固定课堂教学模式的约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和实操实训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以線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例,分析本专业教学过程的重构,具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
(1)课前环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详细的线上学习任务,并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参考资料、视频及预习课件等资源,明确重难点知识,发布讨论话题,让学生登录线上平台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
(2)课中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线上任务完成情况及提出的疑难问题,检验学习预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教学中可将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如关于艺术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幼儿园优质艺术活动课例,让学生自主选择幼儿园活动主题,初步设计活动方案,然后借助虚拟实训软件进行线下合作学习,寻找教育素材,组合资源,对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艺术活动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课后环节:教师向学习平台发布测验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以文字方式叙述本节课所学知识,表达自身的感受,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可借助线上平台进行答疑,与班级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
3.3 教学评价机制的重构
基于“互联网+”背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还需确保教学质量。其中教学质量的改进主要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需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重构。其中,线上教学评价模块,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登录学习平台的次数、时间、查询的内容等信息进行采集,利用相关软件对信息进行对比、关联,寻找教学数据的规律,评价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4];线下教学评价模块,教师可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及学习进步情况等多层面因素,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客观评价。综上,“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下,应将总结性、过程性及诊断性等评价手段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以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反馈作用。
3.4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职业技能、互联网思维及职业素养的综合考验,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还需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重构,比如高职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和学习力度,为教师提供和创造更多接触现代化技术的机会,使其认识到“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另外,高职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借助多渠道学习最新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身职业技能和素养,促使职业教学课堂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既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师生提供更多接触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机会,打破以往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又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当前信息化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确保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需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现有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优化,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创建合适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环节,以提高职业教学整体水平,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俊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美育教学发展路径探究[J].文教资料,2022(20):156-159.
[2]艾洪岩.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2,24(7):236-238.
[3]刘浩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J].体育视野,2021(24):54-56.
[4]罗冬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1,23(20):193-194.
作者简介:陈慕花,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王栋,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