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统战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2023-12-04牛磊磊
摘要:大数据时代以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应用为特征,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改变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统战工作顺应时代潮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革。在大数据统战视域下,基于“大数据”“大数据统战”的内涵解读,分析大数据统战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困难,从数据思维转变、搭建数据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统战;高校;意识形态
引言
统一战线具有汇聚人心、联合力量、凝聚共识、巩固联盟的重要使命。当下是以海量数据、高速传播、多维价值为特点的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开拓了网络政治空间的新领域,统战工作也应主动迎接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大数据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和实践应用。在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基础上,基于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代表性等特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团结联合多元社会力量。
在大数据统战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汇聚民心、凝聚力量、引领价值观等作用。如何在高校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守政治底线、汇聚人心和力量,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强大合力,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命题。大数据统战格局下,应牢固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圆心”。高校统战对象包括一切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其中也包括广大青年学生。他们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在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中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與重任。他们思想新潮、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充满热情、关注社会,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具有政治价值观不稳定、缺乏理性、情感冲动、易受蛊惑等特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守住政治底线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大数据统战概述
1.1 大数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理解视角、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也发生巨大变革,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启了新时代的转型,触发新的社会变革,开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新格局。大数据的表现形态可以为文本、表格、问卷、图像、视频、音频等众多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基于庞大数据的高速汇集、整理、分类、筛选、分析,寻求有价值的线索与规律。通过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拓展了思维空间,更快捷、准确、形象、全面地给予数据支撑,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以前一些难以破解的领域,挖掘并发现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创造性地对一些项目难题予以攻关突破。
1.2 大数据统战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蕴含丰富的价值,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统一战线工作只有主动顺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化、科学化的先进手段,才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大数据技术嵌入统战工作,能够将数字的多样性、开放性、便捷性、准确性等优势应用于统战工作,推动提升统战工作质效。利用大数据云运算,对统战成员信息进行全面摸底,从多领域、多维度采集分析统战成员的个体差异、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利益诉求等“数据足迹”[1]。在人物信息、工作内容、工作目标、载体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数据关联与共享分析,提升对统战主体描述的整体性和准确度,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形势,统战工作面对的工作对象和内容难度增加,同时,日益发达完善的网络技术支撑和大数据的系统支持,给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统战工作的工作对象广、领域宽、内容多、复杂性高,包含丰富的数据信息,建立电子信息库平台,对数据进行收集统计、计算处理、探寻关联、挖掘价值,从而为掌握师生思想状况、价值倾向、利益诉求、兴趣爱好、行为趋向等提供线索,为思想引导工作提供思路,帮助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决策,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占领网络统战工作新阵地。
2. 大数据统战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困难
2.1 网络信息可靠性难以保障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2]。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超时空性,海量信息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虚拟空间飞速传播,使得受众即时获得大量的信息。网络受众主体身份的不确定性、客体身份的游离性,以及客体信息获取和网络行为选择的自主、随意性,弱化了教育主体作为传统权威的稳定形象,使其在网络空间中难以构建以话语影响力为标识的权威地位[3]。信息时代网络给受众展示出折射纷杂社会的虚拟镜像,不同类别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潮等在网络空间激烈争锋交战,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各种行为都可以在现实中寻到真实的踪迹。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实时浏览阅读海量的信息。由于很多信息并非来自主流媒体的发布,有的信息是来自不同信息源被分解加工编辑的碎片化信息,加之人机交互具有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障。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监管、准确识别、精准管理都提出严峻挑战。
2.2 大学生价值观尚未稳定
信息时代,传播主体由一元转变为多元的网状结构。大学生个体本身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式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较强的裂变式和渗透性、碎片化与现实化、复杂化及多元化等特征[4]。社会思潮隐秘性强、传播速度快,相互之间激烈交锋碰撞。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心理都带来误导。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尚未趋于稳定,如果价值观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腐化,就容易突破思想防线,在面对一些虚假信息时难以理性审思,容易冲动鲁莽、急于表达、从众跟风,有时甚至直接参与传播和制造负面的网络舆情,造成不良的社会负面影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风险挑战。
2.3 “信息茧房”增加舆论引导难度
大数据时代,在网络赋权的智能算法技术作用之下,能够根据测算的个人喜好进行信息推送,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浏览搜索的记录都留下印痕,抖音、快手、淘宝等APP的大数据算法使得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的都是经过筛选的“私人订制”信息,部分消极低俗、虚假劣质、漠视法律道德的信息乘虚而入,诱导大学生逐渐陷入价值误区。长时间接收同质化信息犹如陷入“信息茧房”,不同理念、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信息都被封锁屏蔽,大学生长时间接收重复、单向、同质化信息使得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犹如被孤立于不同圈层的“信息孤岛”。大学生的视野受到遮蔽,认知观念、思维模式、知识结构、行为动因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圈层化的信息迎合了大学生猎奇、叛逆和游戏心态,由此形成的价值分化和群体极化也更加难以控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也随之加剧[5]”,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大为增加,如果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阵地,就容易被错误的思潮所占领,导致大学生需求固化、认知偏差,甚至道德失范。
3. 大数据统战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3.1 数据思维转变——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范式
在大数据统战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树立数据思维,并从宏观上做好理论指导,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推演意识形态风险形成规律,建构风险预测模型,为精准预测意识形态风险提供判断依据。
做好数据思维的转变,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挖掘数据的深层关联,从推理判断变为数据量化分析,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研判。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避免样本收集不足的弊端,从而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科学、有针对性,对于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能够起到很好的预测和指导作用,有利于提前预判、精准识别、监管过程、精准施策。
基于数据思维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创新话语模式,创设多维情境,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寻找他们关切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进行因势利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话语权,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他们喜欢的语言风格进行解读、交流、讨论。开辟多维网络宣传板块,做好话语内容溯源和内容监管。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等,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与认同度,逐步完善舆情监督管理机制、情绪疏导与反馈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弘扬正能量。
3.2 搭建数据平台——拓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利用大数据,积极开辟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搭建网络宣传平台,运用灵活多变的载体形式,大力推进网络思政、网络课堂、易班建设等,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建设,明辨网络空间的观点与思想,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不断丰富教育载体。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构建个性化学习新模式,用富有鲜活时代气息的话语阐释理论与道理,用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文化浸润心灵,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爱国情怀,增强国家建设的使命责任感,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当下高校应积极应对大数据信息处理管理新模式,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更新完善信息化系统,拓宽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升工作效率。在构建更新信息化系统的同时,要建立一支能力强、战斗力强的管理队伍,提升教师思想觉悟、政治敏感度与数据素养,提高收集处理和运用数据分析决策的能力。针对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大数据安全,积极开展统战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宣传工作队伍的培训学习,积极推广大数据在高校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促进宣传管理队伍熟练掌握大数据管理应用系统,拓宽应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强微信公众号运营,提高运用效率,达到大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研判、管理决策的目标要求,有效提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工作质效。
3.4 完善预警机制——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应利用数据分析,逐步完善预警机制。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为目标,制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分析意识形态风险传播的机理,排查风险点与传播路径,建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模型。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思潮的动态、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变化形势趋向,找准风险点。要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严格管理与责任分工,全程抓好监管、研判、督查、追责等各环节。强化制度执行,利用大数据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合理使用大数据资源,将大数据技术嵌入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和监测体系,和统一战线工作体系整合联动,多维监测舆情的发展,进行动态追踪、分析研判、反馈评价。主动识别西方思潮的伪装,抵制错误思潮入侵与价值观推广,排查意识形态风险重点领域,防止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突然“跨界”突袭。建立巡察机制,对课堂、教材、出版物、讲座、年会等加强巡察监督。守住课堂主渠道,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号召宣传全员育人理念,守住校园阵地和网络阵地。
结语
大数据统战时代,守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圆心”十分重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支撑,加大数据的获取力度,合理运用分析数据资料,进行动态关联性分析,使意识形态由理论抽象走向具象化、量化、可视化,严密加强舆情监测,敏锐察觉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侵袭,对特殊情况与个体进行迅速甄别和科学研判,有效梳理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巩固国家安全和高校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陈思诗.网络时代基层数字统战工作创新研究[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1):55-6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8-28)[2023-9-1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3]郭芳辰,高兵兵,马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6):78-83.
[4]宋瑞超.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引导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6):61-63.
[5]汪寅,张慧.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108-113.
作者简介:牛磊磊,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2021SJZDA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