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对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糖控制、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3-12-04陈胜男龙门莲苏国萍
陈胜男,龙门莲,苏国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重症监护室,广东广州 511458
糖尿病作为我国发生率较高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较高,并且此疾病发病率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患者较为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通常和血管功能不正常、代谢异常等影响因素有密切关系[1]。临床对于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还未寻找出一种具备良好特异性的疗法,所以只能不断调整与细化临床护理的干预措施,从而保障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综合性护理模式使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全方面、多元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切实了解有效的应对方式、转变应对态度等方面均存在积极意义[2-3]。鉴于此,本文选取2020 年8 月—2022 年8 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收治的86 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观察在其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6 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43 例)与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43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龄55~77岁,平均(67.54±9.63)岁;病程3~15 年,平均(9.23±4.65)年;观察组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龄53~79 岁,平均(67.76±11.23)岁;病程2~16 年,平均(9.66±4.13)年。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研究内容表示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症状表现综合确诊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②无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语言交流障碍;③依从性、配合度良好;④临床诊疗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患有帕金森或原发性震颤者;③存在原发性运动功能损伤者。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局部湿敷、降低血糖水平以及清创换药等一系列常规护理操作。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主要进行健康宣教、生活干预、用药干预、心理疏导、并发症防控、不良药物反监控、肢体康复训练等护理内容。在干预环节中叮嘱患者保持清淡少油的饮食习惯,严格控制每日能量的摄入量,不宜食用高脂类/高糖类食物,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遵医嘱进行合理饮食。通过面对面、发送宣传手册、播放视频等方式对其讲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提高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度与理解度。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引导其主动讲述内心真实想法,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临床依从性等。
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综合评估。①病情评估:采集患者入院时身体、体质量、病程时间等基本资料,计算其体质指数,根据病程时间、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划分为病情严重等级。高危(体质指数>28 kg/m2,空腹血糖>8.0 mmol/L,病程>12年)、中危(体质指数25~28 kg/m2,空腹血糖:7.0~8.0 mmol/L,病程5~12 年)、低危(体质指数<25 kg/m2、空腹血糖<7.0 mmol/L,病程<5年)。②心理判断:运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其负性心理情绪,分为严重(焦虑评分≥70 分、抑郁评分≥73 分)、较重(焦虑:61~69 分,抑郁:63~72 分)、一般(焦虑:51~60 分、抑郁:51~62 分)、良好(焦虑、抑郁评分≤50 分)4 种情况。
(2)心理干预:结合患者负性心理情绪综合评估结果制订不同层级的心理疏导方案,主要采取交流、心理干预、陪护、健康教育等干预方法,对于负性情绪严重者、较重者,需同时采取4 种方式加以干预,干预频率为1~2 次/d。对于心理情绪良好或者一般者,需在入院是对其实施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干预,后续可对其实施陪护、交流等干预方式,干预频率调整为1 次/7 d。
(3)饮食干预:根据膳食指南、患者病情进展等指标,为其制订常见食物能量表,叮嘱其根据能量表中各种食物能量严格控制每日能量的摄入量,对于病情严重者,能量摄入需控制在83.7~104.6 kal/(kg·d),对于病情中危者,需将能量控制在92.1~117.2 kal/(kg·d),对于病情较轻者,能量摄入量控制在104.6~125.6 kal/(kg·d)。
(4)运动干预:结合其病情严重程度,完善不同等级的运动指导方案,主要涉及慢走、打太极、慢跑、做广播体操等一系列有氧、低能量运动。按照患者喜好,选择2~3 种运动项目进行训练。病情高危者,运动时间为45~60 min/d;病情中危者,训练时间为30~50 min/d,病情较轻者运动时间为25~40 min/d。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在护理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空腹下血糖水平(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与餐后2 h 血糖水平(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并且做好对应的记录,分析护理模式血糖控制效果[4]。
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分数的变化。采取医学应对问卷评估量表在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中主要涉及面对(0~10 分)、回避(0~10 分)以及屈服(0~10 分)3 个不同因子,其中面对分数越高则愈加良好;回避、屈服分数越低则愈加良好[5]。
③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估量表在护理干预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对护理服务的态度,量表满分为100 分,根据分数将其态度划分如下,即满意(86~100 分)、一般(66~<86 分)以及不满意(0~<66 分)3 种情况[6]。总满意度=100%-不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和率(%)进行表示,并且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应对方式分数比较
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面对分数更高、回避、屈服分数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应对方式分数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应对方式分数比较[(),分]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所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还会提高患者病死率[7-8]。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存在麻木感与疼痛感等情况,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9]。现阶段,临床对于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晰,其可能和糖代谢异常或者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有60%~70%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而导致,早期发病症状通常表现为感觉障碍等[10]。此外,有研究表明,严格控制患者血糖,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长远疗效不佳,需联合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预后[11]。
护理作为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构成部位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究其原因,综合性护理措施通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制订全方面、多元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需求,对其提供优质化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其临床疗效的同时改善预后效果[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血糖指标更优、面对分数更高(P<0.05)。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综合性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来不断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深刻了解临床治疗对疾病进展所起到的抑制作用[14]。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可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与护患关系,了解其心理实际状况,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消除其负性心理情绪,帮助其重新树立临床治疗的自信心,促使其主动参与临床治疗[15-16]。同时,用药干预等护理措施能够促使患者深刻认识到血糖控制对自己疾病治疗的必要性,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仅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还可将其血糖水平控制在稳定区间内,进而改善其临床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进展[17-18]。由此可见,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促使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服务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便捷性。
综上所述,将综合性护理模式合理使用在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此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抑制疾病的发展进程,还能够促使患者采取积极向上的应对方式来看待自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