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策略研究
2023-12-04许贵家李恩娜
许贵家,李恩娜,王 菲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农村留守儿童1 199.20万人[2]。他们缺少家庭关爱,受不良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健康状况较差,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探寻有效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能够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体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策略。
1 体育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他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提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3]。由此可见,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体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方法,也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培养他们健康心理、适应社会以及大脑与身体协调发展的积极过程。
1.1 改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水平
适量的体育运动有助于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发展,能够改善其体格、体形、营养状况。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增强身体素质和培养体育技能,例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度等素质以及走、跑、跳、攀等身体运动技能。杨朝刚等采用运动方法对旧城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这些留守儿童在身体形态、肺活量和体质等方面,无论男女,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4]。
1.2 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一些学者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体育活动在心理方面所起到的影响。一项关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带来运动快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情愉悦度、增强自我意识,减少甚至消除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运动可以改善他们心理健康。例如,奚彩莲通过5个月的运动干预发现,运动干预对提升留守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具有显著效果[5]。类似的结果也得到了崔高峰、李晓静等人的研究支持,他们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16个星期的运动训练后,分别对留守儿童在学习、待人、孤独、自责、过敏、冲动、身体和恐惧这8个因素上进行评价,结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方式的不同是否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差异[6]。综上所述,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
1.3 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在推动个人社会化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为它自身具备了多种相互矛盾的特征,该矛盾特征贯穿于体育运动过程之中。例如竞争与协作、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复杂的交互关系等。杨朝刚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运用郑日昌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表”对运动干预前后的行为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适宜的运动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4]。尽管在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介入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但通过将这些运动项目分成了几个等级进行介入后,我们可以观察到运动活动对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以及心理能力都有明显提升作用,在不同实验组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7],但由于不同类型运动的特点及功能不同,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的作用会略有不同。
2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以及体育参与的现状
2.1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
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与健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身体健康方面,罗婷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营养性疾病和体重不达标等慢性健康问题[8]。张兴月等人针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多维健康差异分析表明,受访儿童普遍存在一定的营养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9]。然而,根据黄波等人观点,除男生的10~12岁和女生的7~9岁之外,留守儿童各年龄段身高均低于同年龄段非留守儿童,体重也存在差异,留守儿童体重普遍低于同年龄段非留守儿童,但是女生7~9岁除外[10],这可能与基因遗传、身体发育特点、地区经济等因素有关。
在心理健康方面,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与家长的交流。由于缺乏主动运动习惯,他们身心素质的提高受到了阻碍。根据喻鸿丽的调查,留守儿童存在着自卑、抑郁、孤僻、仇视、暴力等方面的问题。然而,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影响[11]。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周航友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个人认知上,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对生活满意度、自豪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值较低。然而,两类儿童的自信心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烈。由于缺少交流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幸福感较差,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消极情绪,并更容易自我否认[12],这与张兴月等人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即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具有一定特征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在社会层面上,研究表明,与流动儿童、非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社会健康状况较差。调查发现,在心理卫生、社会适应方面,两组学生没有明显的差别。此外,有研究发现留守时间、年龄差异、双留守与单留守(父亲留守和母亲留守)、隔代照顾与旁系照顾、贫困生与普通生等因变量与留守儿童的心理与社会健康之间存在着联系。结果显示,男生在心理测试中的分数要比女生高,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分数比留守儿童高,同时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程度比双留守儿童好[13]。张兴月的研究也显示,留守儿童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9],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更独立、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更好的专注力、执行力和对学习新东西的兴趣。
2.2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现状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参与度不高,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学校层面上,在省级范围内,教师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邬志辉表示,在我国各省份的教育机构中,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状态,没有实行“特岗计划”的地区,年龄在29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还不到10%,而55岁以上的老年教师比例却高达33.8%[2]。闫雪燕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对新器材的使用了解甚少,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体育教育,他们所提供的体育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他们无法有效地为留守儿童科学组织体育活动[14]。根据喻鸿丽的调查,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应对措施存在问题,乡村地区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11]。农村教师教育观未能跟随时代的步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课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在家庭层面上,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需要监护人的引导和陪伴,良好的体育体验需要监护人的教育和创造。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习惯、行为方式等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父母迫于经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外出务工,无法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足够多的关怀。虽然有老人在家陪伴,但他们的精力有限,虽然可以抽出时间陪伴留守儿童,但他们的身体状况较为虚弱,这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乡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发展受到“轻体育”学习观念和体育消费观念等行为的影响,家庭中缺乏体育活动,父母没有足够的陪伴时间,缺乏运动设施和场所以及监督措施,孩子在家时更多地以电子产品为主,忽视体育活动参与。
在社会层面上,我国目前缺乏专业的体育设施,即使有场地,也存在规划不合理、场地器材陈旧、无法正常工作等问题。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面临人力资源匮乏、体制不健全、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专业体育教育的缺失。由于缺乏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社会保障性资源,对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巨大影响[15]。
3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一体化的合力机制
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四个层面着手,形成一体化合力,以实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目标。
3.1 营造家庭体育活动氛围
家长应增强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肯定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体育活动中的重要影响[16]。利用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育活动与互动,营造体育活动氛围,为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及道德规范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行为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有效弥补长时间离开家长而导致的情感缺乏。
3.2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能力
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整合体育教育资源,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如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面对老龄化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等问题,学校应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引进高水平的年轻教师,提升教师教学整体能力;建立健全合理完善的奖励及监督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体育参与氛围,尽职尽责;开设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选择教材和素材,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基本的健康保健技能;重视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利用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开发易操作的标准化体育活动内容;积极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打造校园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开展丰富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增加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机会,改进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引导他们多参与运动,通过布置有效的体育作业来减少留守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3 积极发挥社会影响力
随着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各项体育活动在社会各层面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我国正在快速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竞技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社会上产生体现,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将社会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机融合,积极将体育活动融入其中,拓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实施邻里互助,关注留守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发挥体育教育功能。
3.4 加大政府引导作用
国家政府部门积极建设和改善地方体育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从而为更多的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利用现有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地方体育活动体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社会号召力和公信力,有效组织各项体育教育活动,社会与学校协调统一,加大社会力量对发展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
4 结语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又是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共同重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充分认识体育活动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情感、行动支持。学校方面应加强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视,在发挥体育课程教育功能的同时,丰富课余训练、竞赛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促进其身心发展。社区应加强引领作用,组织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政府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活动基础设施,为各地方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体系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