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的课程思政价值及教育实践路径
2023-12-04赵云龙孙楚宁
赵云龙,孙楚宁,赵 峰
(1.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伊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3.长春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117)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出具体要求,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顶层设计与路线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打破以往毕其功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役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体育课特有的学科特点及组织形式,围绕“运动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方法路径,发挥大学体育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创新、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支撑。高校应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其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将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凸显出来,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提升育人时效。这也是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育人协同效应,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应然之举。
1 中华体育精神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极为关键的育人元素
1.1 中华体育精神课程思政价值的深刻意蕴
体育精神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普遍共识的宏观内涵,还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微观内涵,具有深厚的本土特色,同时具备显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体育精神在中国本土化的延续与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以体育为载体的展现,兼具民族性、历时性、共时性、本体性等特征。同时,中华体育精神也是中华体育文化的高度凝练,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司长谢琼桓[2]将中华体育精神凝练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黄莉[3]在界定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凝练为“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4]。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备内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与实践,寓隐性精神教育于显性技能教育之中,丰富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体育的“动”与中华体育精神的“静”相互交融,形成育人合力,有助于推动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促进中华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彰显中华体育精神教育顺应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华体育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精神凝聚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等激励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理念,源远流长,且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需要将中华体育精神凸显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凸显中华体育精神在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所传递的价值观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通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加强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更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实践导向和体验教育,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实践途径。通过体育训练、竞赛等活动,学生能够直观体验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为国争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的精神力量,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体育强国背景下,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影响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栋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凸显中华体育精神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顺应了时代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强国战略的逐步深入,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实践也将不断深化,并将呈现勃勃生机,将为培养更多具有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提供全面支撑。
1.3 中华体育精神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着力点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育新人、培良才。立德树人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高校要通过相关课程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规则意识、团队意识、顽强拼搏精神等优秀的意志品质。通过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并深挖其中的优秀育人元素,探索“体育+思政”的课程育人模式,能够丰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资源,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价值功效,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抓手和关键着力点。
2 开展中华体育精神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2.1 主要遵循:实践导向与体验教育
中华体育精神所强调的实践与体验,突显了将学习与日常生活融合的重要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应以具体的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为主线,透过体育实践,学生能够深切感知团结、拼搏、健康等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力量,这种实践体验不仅赋予抽象思想以具体形态,更强化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知能力。这种体验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为学生思想成长塑形,使其更为深切地领会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内在深意。
2.2 核心目标:多元素质与全面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多元素质培养目标相互契合。多元素质培养不仅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更关注他们智力、情感、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涵盖体育技能的培养、体育知识的传授,也能够通过集体训练、体育竞技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社会技能。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学生的多元素养得以锻炼和提升。因此,在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实践中,应策划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2.3 深层目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塑造
中华体育精神所承载的爱国、团结、拼搏、健康等积极的价值理念,彰显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崇高的道德情感,为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活动策划中有目的地、润物无声地引入中华体育精神,使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为深刻地领悟精神的力量,在不断超越个人极限的挑战过程中,他们逐渐培养了坚毅、勇敢的气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体育能够促进人保持健康而积极的生活方式,科学的运动方式与积极的生活态度,二者相辅相成,对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2.4 最终追求:以体育人与全面培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社会参与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深切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华体育精神传递的团结、友爱、互助等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强化中华体育精神的引领价值,学生可以在体育实践中体验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在竞技比赛中激发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创新与应用,在集体活动中感悟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培育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因此,以体育人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大有裨益,能够实现全面培养的目标。
3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策略选择
3.1 增强认识,达成共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为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社会环境。人民参与体育的意识逐渐增强,体育知识不断积累,全民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体育教师也要明确认识并付诸具体行动,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以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拼搏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是贯彻“大思政观”的具体举措,不是将体育与思政简单相加,而是要促进体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二者要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极为关键的育人元素,体育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并形成共识。一方面,必须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围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这一关键点,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摒弃过去条块分割的固有思维。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规律的学习,自觉将彰显中华体育精神的优秀故事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强调讲述;学校也应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为体育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师交流沟通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必须摒弃“唯金牌论”等不良价值认识,树立以体育人的价值理念。认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体育精神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也愈加凸显。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群体要转变认识,摒弃过去“娱乐课”“放羊课”、体育竞赛“唯金牌论”等错误认识。只有切实提高体育素养、做到“五育并举”,才能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才能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人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拓展途径,多路并进
当前,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多为体育教师在课上进行一些体育故事讲述,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以中华体育精神引领学生成长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教师要落实“大思政观”,要为课程思政教育赋予生命力,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多元途径。第一,广泛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宣讲、线上互动等形式,开发多种网络渠道,增加学生接触中华体育精神的渠道,将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第二,加强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系统解读,加快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并探索建立“体育+思政”教学评估机制,完善教学评估机制有利于助推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避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虚张声势、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第三,创新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体育+思政”的优课网站,促进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交流沟通,共同探索“体育+思政”的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教育协会、各高校可以组织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将比赛成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发教师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3.3 加强实践,创新研究
当前,关于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理论或推进策略方面,对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效果反馈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尚显不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亦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要在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强化实践落实,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育人之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主渠道。高校体育教师要立足公共体育课程,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多元化教育载体,将其在实际教学中凸显出来,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并重新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协会、相关学者以及高校一线体育教师要更多以实践性研究为支撑,以教学实际效果为根本标准,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不断积累有效经验,深入探索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实践的可行路径。
4 结语
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能够为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强健身心体魄提供源源动力。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应当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作用形成基本共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探索其最佳的表达方式和创新载体,拓展多样化路径,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研究,切实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