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问题及趋势策略

2023-12-03贾品荣

经济研究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精尖企业发展

贾品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模式正迎来历史性变革。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推进创新驱动培育、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精尖产业代表高科技、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产业,并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的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

(一)高精尖产业规模及发展能级

2021年,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1%,比2018年提高5个百分点。2021年,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单位共10445家,实现营业收入46705.6亿元,同比增长22.0%;实现利润总额9165.3亿元,同比增长44.1%;从业人员共计215.9万人,同比增长2.4%。从区域分布来看,海淀区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占北京市的比重接近一半(48%);从内部结构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3个产业营业收入占高精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7.1%、48%、25.3%。(1)历年《北京统计年鉴》。在产业集群打造方面,北京已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成效

截至2021年,19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北京占据3席。创建了92个企业技术中心和8个工业设计中心,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涌现出柔性显示屏、国内首款通用中央处理器(CPU)、新冠灭活疫苗、5G+8K(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8K超高清分辨率)超高清制作传输设备、新型靶向抗癌新药、手术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例,北京已拥有亿元品种100余个,医药健康领域源头创新品种全国最多。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在推进产业创新示范应用方面成果显著,创新医疗器械申请和获批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高精尖产业基础能力

北京围绕十大高精尖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建设。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涌现出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行业标杆;率先启动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全国半数以上网络安全和信创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平台。

(四)高精尖产业园区

中关村科学城持续推进信息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以攻克底层技术为牵引、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健康产业为突破、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4万亿元,约占北京市的2/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精尖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实力大幅跃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完善了产业联盟、研究院、专利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金、特色产业园“六位一体”创新生态体系,将“20+”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持续提升“10+”中试基地产业化服务能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旨在培育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怀柔科学城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培育高精尖产业业态、完善新型城市形态、加快构建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未来科学城聚焦于高精尖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直流输电协同创新研究中心6个协同创新平台。

(五)京津冀高精尖产业区域协同

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初步形成;城市副中心产业“腾笼换鸟”全面推进,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通过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政府引导投资基金聚焦高精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重点聚焦支持尖端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以才荐才、综合评价等方法引进人才,扩大优质金融信贷供给,重点保障高精尖产业用地等政策措施“组合拳”加快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在高精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是一个值得研究学习推广的样本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对全国高精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北京高精尖产业取得瞩目的成就,但离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目标——实现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化水平还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当前,美国逆全球化倾向不断加剧,关税、贸易服务项目、技术采购等系列内容都将被重新定义,北京新兴产业贸易合作受到影响。

问题二: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北京高精尖产业产值不断增加,但自主创新能力亟须提升,研发创新还不足。

问题三:高端人才仍显不足。北京从事高精尖产业的人员数量较多,但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十分短缺。如集成电路产业,虽然北京市高校可以为其提供许多毕业生,但高级技术人员仍显不足。

问题四:一些高精尖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全球产业链中,北京高精尖产业积极往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但一些产业,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问题五:核心专利存在短板。专利问题是高精尖产业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虽然高精尖企业专利数量可观,但大部分企业专利主要是外观专利,高技术专利较少。尤其是核心领域,如集成电路产业的专利明显不足。

问题六:挖掘市场潜力不够。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下,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不应依赖于政府补贴,应大力挖掘市场潜力,使高精尖产业的技术先进性与市场成熟度相匹配。

问题七:一部分科研成果落地性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足。近年来,高精尖产业的科研成果虽然增加,但质量不高。譬如,新材料产业的一部分科研成果落地性不强、实用性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三、宏观布局高精尖产业发展

展望未来,在宏观上,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双碳”目标、就业优先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五大宏观力量”。

宏观力量之一: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新发展战略将有力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步骤,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微观基础,当前特别要在壮大发展实体经济上聚焦聚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大力度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做实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就高精尖产业发展而言,着力点有五:一要以全球化眼光和战略思维,建设一批科研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协同发展三次产业,通过高精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大产业链、生态链,提高产业价值链,建立数字化产业体系,驱动产业协调发展,迸发产业活力;三要继续加强产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巩固绿色发展成果,推进产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四要持续推动产业“走出去”,将产业跨国合作放在开放发展的首位,积极构建产业高质量开放体系;五要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宏观力量之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扎实落地。我国近期出台的科技政策文件中多次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与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科研力量还比较分散,在许多关键领域缺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于过去企业研发机构中协同创新不够,与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对接不足,没有形成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和能力,无法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6-05-31.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下,我国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将加速推进,前沿科技促进产业升级,补齐产业链短板,以上举措将给高精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宏观力量之三:“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将有力推进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双碳”目标的实现,对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影响有五:一是战略转型减排加速,高精尖企业应注意把握碳中和所催生出的众多新兴产业机会,调整业务组合,探寻新的增长;二是结构减排加快,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节能减排有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运用提速,开发和应用高效清洁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设备将提速;三是建筑减排加速推进,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9%,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点,提高建筑能源效率、推进建筑材料的绿色升级是重点;四是技术减排加强,碳捕获、碳封存、氢能和生物合成燃料等新兴减碳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五是管理减排有力推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宏观力量之四: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优先战略将深入实施。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要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潮,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而且可以创造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亿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了我国经济总量、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应大力支持专特精新企业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前往专特精新企业就业创业,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专特精新企业注入发展新活力。同时,专特精新企业应适应高精尖企业的就业和用工特点,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让更多劳动者分享新经济的红利。

宏观力量之五: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将加速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有三个重点:一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我国每年对新药研究的投入成本较低,相较于国外投入成本占销售收入15%~20%的投入水平,份额非常少;二要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既有利于满足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也有利于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助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中观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在中观上,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产业互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产业生态、数字化驱动“五大中观力量”。

中观力量之一:产业互动

产业互动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产业互动不仅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而且包括三次产业各自内部互动,还包括区域产业、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从宏观层面看,产业互动推动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低度协调到高层次的协调发展,为产业结构互动升级准备条件;从微观层面看,产业互动要加强同一区域相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及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因此,高精尖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三次产业的互动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在三次产业之间和三次产业内部、区域三次产业之间和区域三次产业内部互动取得了一定进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大力扶持下所占的GDP比重逐渐降低、效率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工业素质不高,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因此更要积极推动三次产业互动。推动产业互动,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互动,促使数字技术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行动计划,推进重点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制造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制造业大数据等新业态;二是推动低碳绿色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加快低碳工业园区建设,通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推动产业内部的融合创新,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进行融合,推进形成产业内部的发展合力;四是推动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留住乡愁记忆,激发美丽乡村建设。

中观力量之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深化方面加速,前者意味着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地位和关系向更高级方向协调演进;后者意味着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产品质量的提高。高精尖产业升级的趋势有五:一是产业间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巩固提升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纳入关键环节领军企业供应链体系,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二是从“禀赋资产”或“自然资产”向“创造资产”升级,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集聚一批能够主持关键技术攻关、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队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入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基本功过硬、精益求精的工匠队伍;三是从必需品向便利品、质量高的产品升级,提升质量与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四是在价值链层级中,从销售和分配向组装、测试、零件制造、产品开发和系统整合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全要素、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构建基于智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五是从有形的商品类生产投入向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性服务升级,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中观力量之三:空间重构

空间肩负着提供资源基础和场所支撑的作用。我国在发展高精尖产业中,还没有形成集聚化、联动化、差异化、生态化的高精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需要通过空间优化实现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着力点有四:一是集聚化,推进高精尖产业向科技园区集聚发展,构建合理的高精尖产业空间格局体系和结构网络,优化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二是联动化,统筹城市群与产业发展,关注点应从单一城市向城市群多要素转变,统筹城市群产业布局与空间优化;三是差异化,探索推进差异化的空间重构模式,根据城市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域生产模式、产业发展方向等,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重构路径和模式;四是生态化,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将高精尖产业培育、空间优化与生态价值保护有机结合。

中观力量之四:产业生态

高精尖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贯穿于减量化、再利用、高效化、再循环的行为准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污染、低消耗、高效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还是中观层面的区域产业园规划,抑或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技术投资实践,产业生态的理念正在积极贯彻之中。产业生态的趋势有四:一是构建要素共生、互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推行“链长制”,畅通产业循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二是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三是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的发展模式;四是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

中观力量之五:数字化驱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数字化驱动已成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精尖产业如何使用数字技术,释放数据驱动效应实现业务模式和流程创新,增强客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相互融合,贯穿于先进制造业各个环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智慧出行、感知决策、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形成的前沿技术群落,将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多领域融合发展。以北京传统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为例,随着北汽集团部分在京燃油车生产工厂的停产减产,依托原有车企的存量厂房等空间资源和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吸引了以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为代表,体现先进制造与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造车新势力聚集,电子核心零部件、应用型软件等产品在整车价值构成中的比重显著提高。高精尖产业数字化驱动的趋势有四:一是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经济成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新引擎,高精尖产业应积极培育数字化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支点,融入产品、营销、服务、风控各个环节;二是人工智能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抓手,现有知识基础上引入了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商业智能分析体系,推动数字化搜寻定位、数字化场景规划和数字化触点升级,能够帮助企业深化基于大数据的机会和威胁的智能预测,成为数字经济核心抓手;三是数字技术创新加快,融合通信、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网边端融合计算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隐私计算、大数据交易、网络身份可信认证、安全态势感知等技术得到突破,数字孪生、数字内容生成、数字信用、智能化交互等技术成为新亮点;四是产业数字化成为战略基座,产业数字化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医药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人机交互、群体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设备互联互通、工业智能等核心技术,推进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发展。

五、微观落实高精尖产业发展

在微观上,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技术引领、应用场景牵引、人才与企业的匹配、服务化创新、迭代进化“五大微观力量”。

微观力量之一:技术引领

技术是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高精尖企业与中低技术企业的最大区别是高精尖企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特征。高精尖企业通过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由于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对产业参与者的文化知识要求也较高,因此,高精尖企业的知识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都较高。其次,高精尖企业具有高成长、短周期特征。高精尖企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短期内产业能够集聚扩张,很快成长成为行业翘楚,这是产业的成长性,但现代产业更新换代速度快,新产品周期越来越短,这使得高精尖产业变化加快,与传统产业相比,高精尖企业的“创业——成长——扩张——成熟”生命周期更短。最后,高精尖企业具有高创新、高集群特征。高精尖企业创新过程依赖于新技术,新技术不停地更新换代,使得高技术产业风险加剧,为了规避风险,高精尖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获取高额收益;同时,为了规避风险,高精尖企业往往以技术合作为基础,与相关企业集聚在同一地域内,降低研发、生产成本,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以上特征决定了技术是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精尖企业只有不断对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持续夺得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精尖产业技术发展上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在技术先进性上做足文章,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提高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二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融合,逻辑在于技术创新催生产业发展,然后两者相互促进;另一种是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逻辑在于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入技术创新,然后实现相互促进和融合。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链关键环节与核心领域大多数还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高精尖产业要实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有赖于众多创新要素的相互协作与相互促进,不仅要将一系列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到高精尖产业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领域的研发环节,而且还应提高高精尖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和再转化能力,不断提高高精尖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微观力量之二:应用场景牵引

高精尖企业业务创新必须从业务场景出发。抓住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场景,将企业、政府、用户真正结合到一起,形成解决方案。因此,对于体现实际业务价值的应用场景,通过价值和可行性评估分析投入产出;对于战略性、支撑性场景,则直接从战略维度考量是否实施。高精尖企业应基于未来的产品、服务及业务模式做系统的场景梳理,思考这些场景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或者会创造新的业务价值。在此基础上,方可对技术先进性和市场成熟度进行有效评估。

微观力量之三:人才与企业的匹配

在大力实施产业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精尖企业的人才战略要关注两点:一是企业人才结构持续性优化,二是企业人才战略和企业技术发展与市场发展协调适配,这样才能保障高精尖企业的健康发展。从产业协调的视角来看,劳动资源合理且有效的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不仅要持续引进人才,更要重视人才与企业的匹配,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实现人才与其他生产或创新资源的有效匹配,获得最佳效果。

微观力量之四:服务化创新

制造业的服务创新越来越成为高精尖企业的竞争力利器。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企业面临的外在需求。通过服务化创新实现与顾客共创价值成为高精尖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力。从提供单纯产品向产品与服务组合的服务化转型,实现顾客、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共赢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得,产品服务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我国高精尖企业应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产业链上的优势,基于产品制造体系衍生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融合的新商业模式,寻求产品技术和产品服务之间的平衡。服务化创新已经成为高精尖企业创新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制造业正从传统产业形态向服务型制造业形态转变,制造与服务的边界日趋模糊。以“2441”(3)参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医药健康产业为例,除创新药、新器械两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之外,新健康服务成为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细分类别包括互联网医疗、“智能+”健康管理、数字化中医诊疗等服务业态。从定量来看,医药健康产业规划目标为到2025年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新健康服务营业收入6000亿元。

微观力量之五:迭代进化

高精尖企业需要持续的迭代和进化。对于高精尖企业而言,关键在于用开发产品的理念,持续、迭代、进化地对组织进行管理,发展先进的自进化组织。在竞争情况下,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迭代创新作为投入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低的创新模式,成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迭代创新是指通过多次迭代方式进行快速、持续创新的一种创新模式。企业通过迭代创新不仅能够快速地更迭产品原型,而且还能满足客户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形成具有高市场接受度和强产品黏性的新产品,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因此,迭代创新在高精尖产品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产品的迭代创新能力反映了高精尖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与创新速度。

猜你喜欢

高精尖企业发展
永荣股份迈向“高精尖”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