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资源助推乡村绿色振兴:理论基础、现状及优化路径

2023-10-25刘江涛李旭鸿

经济研究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绿色

刘江涛 李旭鸿

一、引言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产生了历史性的转移,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EB/OL]. 新华社,2020-09-23.“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不仅将影响我国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还会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面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任务,推动乡村绿色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同样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雷明,2021)。由此可见,乡村绿色振兴是在低碳发展目标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有效结合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服务于乡村绿色振兴,需要紧密围绕低碳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不断完善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完善农村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绿色振兴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低碳发展,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分析

金融资源助推乡村绿色振兴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和绿色金融理论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不断研究探寻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国际组织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197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等合著的《增长的极限》提出了经济增长极限理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1980年,国际资源和自然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计划委员会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能力”。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成为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等系列文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总结了10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绩和问题,通过《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2012年6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题为《我们憧憬的未来》的声明,强调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在保证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最大程度的发展,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谋求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从党的十五大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视程度:一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二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明确深入的阐述。三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二)低碳经济理论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人类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理论体系。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为积极应对气候恶化,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进行限定,同时简要划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公约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的一个良好开端。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8~201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

经济低碳化是一种同时追求低排放与高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包含两个方面的低碳化,即社会活动全过程的流程低碳化和社会活动全过程的能源消费低碳化(厉以宁等,2015)。厉以宁教授等在2018年出版的《低碳发展宏观经济理论框架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将低碳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的四大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外的第五大经济目标,并且详细分析了低碳发展的宏观经济模型和影响、中国低碳发展的现状和政策建议等。田泽等(2020)分析了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与产业规划、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与路径选择,同时还研究了新常态下的新能源、推进与构建低碳社会等专题。

2021年4 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同时首次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承诺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远远短于发达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三)绿色金融理论

金融领域也在不断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2002 年,荷兰银行等提出“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 年,高盛集团发布ESG 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概念。ESG投资理念强调除考察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外,还要结合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表现对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综合评价,是社会责任投资的基础,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发布《负责任银行原则》,为银行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提供了一致的框架,鼓励银行机构在最重要、最具实质性的领域设定目标,在战略、投资组合和交易层面以及所有业务领域融入可持续发展元素。全球130家银行正式签署,承诺其业务战略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巴黎协定》保持一致。首批签署行的资产总额超过47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资产总规模的1/3。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等提供的金融服务。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较早建立比较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提出,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稳步发展、绿色金融基层实践成效显著、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更上新台阶。同时,也指出绿色金融任重而道远:需要探索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金融稳定和金融管理政策框架、高标准把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方向、夯实绿色金融数据信息基础和双效益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王遥和徐洪峰(2020)从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绿色金融主要产品、环境权益交易、国际合作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对中国绿色金融状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三、现状分析

(一)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于乡村绿色振兴呈现出新局面

新形势下,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金融服务于乡村绿色振兴呈现出新局面。

1.金融服务于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金融服务于产业兴旺,在乡村绿色振兴下,应当进一步研究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银行信贷、证券和保险等多种金融资源,支持乡村产业的低碳发展和绿色兴旺。例如,落地县域的现代农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等应当符合低碳和绿色发展的要求。金融资源的配置应与乡村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求相一致,认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支持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农村绿色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农村绿色创业创新园等,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和农村康养产业等的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在低碳和绿色发展模式下的兴旺。

2.金融服务于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金融服务于生态宜居,需要坚持倡导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金融资源配置方案,在绿色环保、土壤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实行差异化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推动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环保发展。

3.金融服务于乡风文明

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金融服务于乡村文明,需要对于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给予支持,在配置金融资源时,可以把提升乡风文明的因素作为重要参数,给予一定的倾斜。

4.金融服务于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金融服务于有效治理,需要不断完善乡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估体系等,大力支持村庄规划管理,不断完善金融基层组织的人员配置,推进综合服务站的建设,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5.金融服务于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金融服务于生活富裕,需要通过金融资源的配置,充分激活农村的要素资源,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释放农村各类资源财产权能,如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等,满足农民在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需求,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1.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在我国绿色金融各领域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政策体系较为成熟。2012年,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在总结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绿色信贷相关规定,明确了绿色信贷三大支柱,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我国的绿色信贷业务于2013年正式推出,随后,绿色信贷的规模持续增大,余额从2013年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23万亿元,年均增速约14%。2019 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要求银行机构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22年上半年,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5万元,同比增长40.4%,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万亿元和4.93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余额的66.2%。

2.绿色债券

我国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融资工具、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建立发行核准绿色通道,将符合条件的绿色金融债券纳入货币政策操作抵质押品范围;发改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支持范围;证监会发布《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交易所为绿色公司债设立绿色通道,适用“即报即审”政策;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规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评估认证、资金用途和监管等内容。2022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在沪深交易所新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超过900亿元,同比增幅明显。

3.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在投融资方面,“十三五”期间,绿色低碳企业通过首发、再融资、挂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累计募集资金1.9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282只,规模2907亿元;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为2.9万亿元。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监管方面,2019年报中1452家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是2016年报披露数量的近4倍。2022年,围绕“双碳”内容,资本市场也推出多种创新产品,首批8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交易型指数基金正式发行,合计认购金额超过160亿元。

4.绿色信托

在绿色信托资产规模方面,2020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3592.82亿元,同比增长7.1%;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为888个,同比增长6.73%(见图1)。在绿色信托标准化建设方面,2019年信托业首部绿色信托自律公约——《绿色信托指引》发布,成为绿色信托向标准化方向迈进的关键一步。

图1 2013~2020年绿色信托规模与数量变化

5.金融创新产品

(1)绿色债券融资工具和碳中和公司债券。①银行间市场发行。2021年2月,银行间市场落地发行了6只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碳中和债),发行总规模达64亿元,期限为2~3年,发行利率为3.40%~3.65%,成为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首批“碳中和债”,主要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在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的同时助力实现碳中和。②交易所发行。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于2021年2月和3月推出碳中和公司债券。

(2)资产支持票据。2021年3月有3只资产支持票据(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市场落地发行,发行总规模达69.45亿元,且发行均有绿色评估机构参与。

(3)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2021年3月,由华泰联合资管担任计划管理人的“龙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2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用于碳中和)”于深交所成功发行,规模10.3亿元,项目的成功发行开启了碳中和债在交易所ABS市场的大门。

(4)“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2021年2月,中航信托与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全国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主要投资于全国统一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旨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碳中和行动,践行绿色发展。

(5)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交易型指数基金。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以“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方向为股票池,从沪深市场中选取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沪深市场中对碳中和贡献较大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2022年,首批8只上海环交所碳中和交易型指数基金获批并募集成功,共募集规模合计为164.18亿元。

6.碳排放权交易所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来源于《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以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6月起,上述交易试点全部开始实际交易。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印发标志着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工作的正式启动。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85亿元。

(三)我国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的现状分析

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是绿色金融发展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围绕“美丽中国”和“绿水青山”的建设,继续完善涵盖绿色信贷、绿色投行、绿色租赁等领域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和支持生态保护,为促进乡村绿色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结合我国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服务乡村绿色振兴是金融机构规划和实施的重要战略内容

在推动国家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建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把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从发展战略、政策制度、管理流程、业务创新、保障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乡村绿色振兴建设,持续推进低碳运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体现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担当。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编制“十四五”时期邮储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和“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方案,明确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框架和实施路径,不断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同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公司治理、创新驱动、激励约束、风险管理、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因此,作为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两大战略的融合,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也成为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重点。

2.加强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的银行授信资源投入

商业银行持续完善乡村绿色信贷的授信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乡村振兴中的绿色项目、节能环保项目、清洁能源产业等,支持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在客户准入环节,充分考虑环境和风险等绿色发展指标,完善效率、效益、环保、资源消耗、社会管理等绿色信贷指标体系,持续推动绿色信贷业务与行业信贷政策的融合;根据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状况,对不同类别客户和贷款实施动态分类及差异化管理,强化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要求贯穿于客户评级、尽职调查、项目评估、合同签订、征信管理以及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环节。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破解乡村绿色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先后出台粮食、种业、畜牧业、林业、棉花、水产养殖及加工等涉农相关领域信贷政策,持续加大绿色有机农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培育产业等绿色农业全产业的金融支持,明确支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农业银行县域绿色信贷业务余额突破1万亿元,占绿色信贷业务的40%。

3.提供绿色投行、绿色租赁和绿色保险等多元化的乡村绿色金融服务

创新利用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并购和绿色债券等投行工具,加大对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提供资产管理计划、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等多元化服务,共同推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切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例如,中国农业银行主承销的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于2021年初成功发行;“人保资本—上饶投控光伏发电项目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于2022年初成功发行,为江西省上饶市乡村振兴、“双碳”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是国内首单落地的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担保的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

四、面临挑战

如上所述,我国金融支持乡村绿色振兴呈现出新局面,在发展理念、资源配置、制度建设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乡村振兴和低碳发展目标相融合的新形势下,仍然面临着挑战。

(一)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提高

乡村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和低碳发展的有效结合。金融资源在乡村领域的配置比城市配置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金融资源的整体规模和组织体系等方面。在金融资源规模方面,农村金融总体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信贷供给和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由于地理位置和禀赋资源等的不同,农村经济主体具有差异化的发展阶段和服务要求,并且随着农业产业低碳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乡村绿色振兴对资金的需求更加旺盛,对金融供给规模和质量均提出较高的需求,不可避免会导致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需求和供给产生一定的差距。在组织体系方面,除涉农性质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在农村所设立的分支机构较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对乡村绿色发展的专业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市场体系有待健全

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间接金融市场和直接金融市场。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有较高的比重。2021年底,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共计314.13万亿元,其中,银行授信(2)银行授信包括本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规模为209万亿元,占比达到66.53%(见表1)。

表1 2021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

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相一致,农村经营主体可供选择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因此,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涉农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等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与乡村绿色振兴相关经营主体的直接融资比重。此外,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寻求创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在乡村大型基础项目建设方面,可以研究PPP和公募基础设施REITs的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扩大有效投资,实现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在公募基础设施REITs方面,为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证监会于2020年8月发布《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拉开了我国公募基础设施REITs市场建设的序幕。2021年6月21日,有9只公募基础设施REITs产品首次上市交易;截至2022年7月,已累计有14只此类产品上市交易。

(三)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有待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以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为主,虽然也有金融产品创新,但总体来讲,产品类型相对较少,产品结构设计,如期限、利率和额度等,离乡村绿色振兴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网络金融服务在乡村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弥补了金融机构线下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整体来看,“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仍然还是以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为主。由此可见,乡村绿色振兴的不断推进,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

(四)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支持乡村绿色振兴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乡村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督管理环境和考核激励机制、农村信用体系、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和产权交易体系等方面。

以农村信用体系为例进行分析。目前,农村地区征信数据收集和农户信用信息建设进度较慢,缺少统一的信用评定标准,征信建设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例如,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适合农业农户特点的信用评价标准,以统一的评价标准,积极开展信用创建与评定工作,增强评定结果的社会认可度;拓宽农村信用信息覆盖面,鼓励相关主体运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共享和更新等可行的数据应用机制,打通农户信息主体,更新信息的渠道;加大农村信用文化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普及信用知识,提升农村居民信用理念;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对守信涉农经济主体倾斜资源,对信用优良的农户发放信用贷款,额度和利率根据信用等级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

五、政策建议

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需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来保护好乡村振兴中的“绿水青山”,推进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机构在践行乡村绿色振兴的理念和服务方面,需要积极落实绿色发展要求,推动乡村生活方式绿色化、传统产业绿色化、基础设施智慧绿色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化,以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需要将推行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内容紧密相连,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管理体系,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寻找在环保、农业绿色发展绿化行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供相应方案,为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一)完善顶层设计,促进金融资源长期有效支持乡村绿色振兴

完善顶层设计,在制定新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时,着眼金融长期有效服务于乡村绿色振兴的大局,从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设计与建设,凝聚各方合力,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绿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绿色振兴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低碳融合发展。

(二)构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组织体系

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组织体系包括直接融资体系和间接融资体系(见表2)。在间接融资体系中,银行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托体系主要包括信托公司;在直接融资体系中,主要包括基金、证券、期货及私募公司等。乡村绿色振兴中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组织体系中每个子体系的优势,从每个子体系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案。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国家战略、市场运作、保本微利的优势;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强化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战略定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发挥好网点网络优势、资金优势和丰富的小额贷款专营经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坚持服务县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可以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证券公司和私募投资公司等可以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挂牌融资,可以推动加快设立支农基金,为涉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表2 乡村绿色振兴中的金融组织体系

将这些子体系的优势整合起来,凝成合力,就会形成金融组织体系整体的优势,点面结合,体现出金融组织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因此,构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金融组织体系,将会进一步提高乡村绿色振兴中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乡村绿色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打造机制灵活的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市场体系

在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中,需要有效协调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的协同关系,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需要打造出机制灵活的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市场体系。

1.银行信贷市场

银行信贷市场是提供乡村绿色振兴金融资源的主要市场渠道。根据乡村绿色振兴资金需求的特点,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银行绿色信贷产品服务;加强支持乡村绿色振兴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加大信贷资金向乡村绿色振兴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模式,畅通银行内部定价机制,降低涉农企业的融资成本。

2.保险市场

加强产品和机制创新,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满足乡村绿色振兴领域多元主体风险保障需求,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开发保险融资功能,推动农业保险与涉农绿色信贷合作,发挥农业保险的融资增信功能。

3.多层次资本市场

积极拓展乡村绿色振兴中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不断提高乡村绿色振兴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主要包括股权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一是鼓励符合乡村绿色振兴的涉农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通过股权融资,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二是鼓励通过债券市场的创新,拓展乡村绿色振兴领域中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发行“三农”专项绿色融资债券、符合乡村绿色振兴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等;三是在乡村绿色振兴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方面,可以尝试运用公募基础设施REITs模式进行试点,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再不断扩大范围,创新性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期货市场

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丰富农产品期货的交易品种,完善交易、交割规则,丰富乡村绿色振兴领域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

5.碳排放权交易所

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碳排放权市场的机制和制度;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远期、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充分发挥碳排放权的融资功能,积极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信托、碳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更多资金参与到碳排放权一级和二级市场交易。乡村领域可以利用自身在碳排放权的优势,如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等项目,加强低碳模式发展,结合自身可能节约的碳排放权配额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积极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中,实现低碳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四)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在推进乡村绿色振兴的过程中,应为乡村绿色振兴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金融产品服务主要包括银行信贷产品、保险产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债券产品、期货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乡村绿色振兴金融产品服务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针对性是指这些产品和服务应针对的是乡村绿色振兴中所产生的具有特性的需求,能够满足乡村绿色振兴金融需求的特定方面;系统性是指这些金融产品服务所构成的整个体系,应该以达到满足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整体需求为目标;创新性是指能够有突破和预见性地设计新的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以银行绿色信贷产品为例进行分析。一是要使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乡村绿色振兴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发展。例如,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低碳融合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这就需要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起,配置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如多元化的农产品收储金融服务、绿色农业项目贷款、国际结算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二是形成系统性的绿色产品服务链条。例如,在建立现代绿色农业经营体系方面,银行信贷产品既要能够支持新型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又要能够促进新型绿色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要能够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支持农垦国有经济和供销合作社的壮大发展。因此,银行信贷产品的设计就需要重点研究现代绿色农业经营体系的整体需求,从而形成能够覆盖需求的系统性产品服务链条。三是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例如,积极拓宽绿色金融质押物范围,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等信贷业务,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绿色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优化绿色信贷模型,积极拓展绿色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加强其对乡村绿色振兴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五)加强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建设

1.完善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的监督管理环境和考核激励机制

(1)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乡村绿色振兴的支持力度,发挥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的监督管理环境,加大对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风险容忍度。

(2)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以考核为导向,增加涉农绿色贷款的总量并优化贷款结构,同时要合理控制好资产质量。在贷款结构方面,根据乡村绿色振兴的要求,将信贷资源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新型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低碳产业融合发展、普惠金融型农户和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以及农户信用贷款等乡村绿色振兴领域倾斜,以支持乡村绿色振兴重要领域和重要项目的发展。

2.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担保机制和普惠金融服务点的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担保机制和普惠金融服务点的建设是优化金融服务乡村绿色振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一是统一农村信用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流程,增强评定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宽农村信用信息覆盖面,探索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共享和更新等可行的数据应用机制,更新信息的渠道。三是加大农村信用文化宣传力度,普及农村金融和信用知识,提升农村居民信用理念。四是支持新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对优质农户发放信用贷款,并根据信用等级在贷款额度和利率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

(2)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担保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投入和财政奖补贴息力度。二是推广融资担保基金、产业互助基金等信贷增信模式,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三是发挥农业保险作用,引导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发适应需求的险种,切实降低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3)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的建设,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基本能做到地域范围全覆盖、业务功能全覆盖、农村服务群体全覆盖。根据多层次的需要,服务点加载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多样化满足百姓民生的基础服务功能,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向“一站式、多功能、全方位”发展。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形成以智能点、综合点和支付点为代表的多层次服务点布局,满足农村地区不同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制度的建设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特别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有效支持相关业务的发展,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等相关市场和法律法规的建设。

建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农村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完善抵押物处置机制,加大与农业农村制度改革相关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力度。

(六)完善乡村绿色振兴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乡村绿色振兴金融需求及风险特征,完善乡村绿色振兴全面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例,提出如下建议。

1.形成银行整体的乡村绿色振兴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标准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商业银行利用整体优势,为乡村客户群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样,在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上,应当形成银行整体的涵盖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对乡村绿色金融风险进行整体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统筹推进风险管理在方法、流程、系统和制度等方面的共享与融合,加强内部服务乡村绿色振兴业务的合作,进一步突出整体优势。

2.提高乡村绿色振兴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针对乡村绿色振兴客户群的特点,加强涉农数据的积累和共享,通过客户信息整合和筛选,不断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客户风险识别模式,统筹做好行业授信政策制定、行业限额管理和县域贷款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持续优化行业信贷结构;强化市场风险管理,加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衍生交易业务等重点涉农领域的风险管理;优化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3.加强乡村绿色振兴业务资产质量的管控,及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动态监测客户风险状况,开展大额集团客户集中监控,加强客户境外和子公司的风险监控。严格执行贷款分类标准,审慎认定不良贷款。加大涉农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积极拓宽涉农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渠道,综合采取批量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手段进行处置,防范涉农金融风险的积聚,保持涉农绿色金融资产质量的稳定。

4.运用科技技术,持续引入智能化风控手段,加强线上乡村振兴绿色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完善乡村绿色振兴数字化风控体系和乡村绿色振兴客户行为风险识别系统,丰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层次清晰的乡村绿色振兴信贷制度体系;强化线上业务贷后管理,统筹协调乡村绿色振兴授信业务线上贷后管理模式;充分挖掘数据,优化升级乡村绿色振兴金融风险报告与管控平台,进一步完善乡村绿色振兴金融风险智能化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绿色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绿色低碳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