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2023-12-03余妍
余 妍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的灵魂之处即文化,以多元化课程模块深层解析中医药文化符号、要素、特征、精神,势必能够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对于学生中医药能力与素质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中医药高校教育与中医文化课程教学创新变革持续推进,均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据此,本文主要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做了深入研究。
一、“双一流”建设对于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的影响
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均是以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作为核心标准,由改革与建设视角而言,我国对于“双一流”建设布置了多项重点任务,即强化党的高校领导作用、健全内部治理机制、针对性突破关键环节、创建社会参与体系、促进国际交流长效合作、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提高科研水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成果实时转换[1]。
高校“双一流”建设对于中医文化课程体系创新构建提出了有关要求。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高校“双一流”建设理念之后,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建设学科中包含6 所中医药院校、9 个中医药学科,而中医药学科一流建设中课程建设最为关键。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标准的具象化与实践化,是中国高校普遍意义上的不足与瓶颈。所以,一流课程建设应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标准明确相符。现阶段,中医药院校既有课程多数并未实现素质培养与知识能力培养相融合,所以无法实现学生复杂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高阶思维培养。目前课程难度相对不足,难以呈现前瞻性与时代性,教学形式也并没有体现出先进性与交互性,所以学生学习成果也相应缺乏探究性与完整性,因此提高课程体系构建效率,打造满足两性一度标准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2]。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培养文化素质的主渠道
中医药相关内容比较复杂,教材编制不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极易诱发学生枯燥反感与抵触情绪,很多学生期望能够接受不同的中医药课程,而中医文化内容的融合与学生学习诉求不谋而合。就多次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得知,在各教学阶段中若是可以合理穿插文化表达与解读等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耳目一新,还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与激情,从而深入了解本草背后隐藏的中华文明魅力与文化感染力。在各式各样的中医药文化案例呈现与反复咂摸中,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自身与著名历史人物基于中医药文化的面对面交流,深切意识到本草中蕴藏的深层次文化底蕴,明确感知到中医药学习实际上就是文化汲取,以此对于中医药课程知识产生了穿越时空般的接触,从而迸发出浓郁的激情与欲望,全身心投入于知识学习中去,枯燥乏味之感自然会大幅消除。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吸收中医药功效与应用等核心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国学文化素养。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心,献身于医学事业的思政载体
所谓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对于自身文化真实价值的肯定与践行,且对于文化生命力保持的坚定信心。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而高校是传承中华文明与培养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在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基于教师详细阐述潜移默化地传输知识与文化自信,以多元化鲜活形象的文化事迹深深烙印于学生内心与意识中,即本草文明上千年来始终守护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优秀传统文化从未遗失,中医药文化也生生不息;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但与时俱进的同时创新不休,才可散发全新活力;本草为中华民族发展保驾护航,为人类健康全面保障。例如青蒿素的发现于新历史环境下为国家战略发展而服务,势必会谱写更为辉煌绝妙的曲调。在中医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耦合中医大家励志故事与高尚品质,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榜样模范的力量,以此自主培养高尚情操与思想品德,相较于思政育人效果可谓是过犹不及。
(三)是促进中医药高校与文化课程创新变革的重要辅助
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的组成模块中不仅涵盖理论课程,还包括实践课程;不仅涵盖必修课程,还包括选修课程;教学地点同时涉猎校内外;教学形式兼具课堂教学与自主研究;教学时间按部就班且酌情变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可以基于文化针对中医药创建立体化认知思维模式,从而深度了解并感知中医药的历史与今日,对于中医药形态、资源、规制、鉴定、应用等相关内容均可基于中医文化课程体系一体贯穿,真正意义上实现笃厚恭谨、见闻广博,进而使得中医文化课堂教学突破物象化限制,贴近自然并进入社会,促使学生居于全新高度自我审视,以此激发学生振兴传承中医文化的责任意识[3]。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凝练课程理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由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出发,凝练中医药文化课程设置的三大理念。即整体观、系统论、和谐观。并进一步提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原则,具体即进什么——遴选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核心内容;进多少——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明确各学段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基础要求,同时提供基于兴趣爱好拓展延伸的空间;如何进——基于学科特点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过程中,实现多向度的学科与中医药文化融合提升育人实效。
(二)明确课程目标
“双一流”建设明确要求中医药文化课程,必须汲取中医药文化精华,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从而树立健康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基于“双一流”建设,通过深层挖掘中医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打造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应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依托中医药文化育人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课程与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同时,设置中医文化系列课程,构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讲授历代名医名家的医德事迹和人文理念,引导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文化的熏陶,培养医学生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借助中医药博物馆、药植园等场地,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打造课程思政双融立体课堂。依托中医药博物馆开设“中国医学史”等课程,带领学生领略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历史和名家的高尚医德。开展多元化思政课活动,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通过主讲思政课程,深化对中医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促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打造文化金课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通过明确定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其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为非中医药专业选修课程,作为不同专业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补充。同时对中医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凸显中医药专业特色与中医文化特色,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内容,以提升课程水平,构建具备两性一度特征的传统文化金课。基于课程定位与课程内容针对性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具体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等等。在制定课程内容方面,侧重于实时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价值观培养与人格特质塑造层面的优势特性,具象化选择中医文化课程内容,深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共性,争取基于传统文化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创新教学形式
基于“双一流”建设目标,以翻转课堂等新型智慧教学平台为载体,组织中医文化传播与学生吸收设置于课后碎片化时间。教师可通过短视频、影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合有关中医文化内容与典故等,以学生课后碎片化时间积极接触、自主学习、深度理解,从而将新媒体在中医文化传承、传播中的实际效用有效发挥出来。而中医文化课程教学手段层面,应致力于寻找中医文化与网络之间的糅合点,深入探究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高度结合的有效方法,切实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与即时性,深层探索隐性教育在中医文化传播中的更多可能性[4]。
(六)构建教育基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针对性强化中医文化课程实践训练,以构建传统文化基地丰富中医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增强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独特性,利用传统文化基地加强实践训练,并全方位融合中医文化理念。实践训练不仅是巩固中医文化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还是传播发扬中医文化的主要途径。只有自主动手操作才能够深化理解与印象。一是利用网络信息共享功能,督促学生自主挖掘中医文化精髓与灵魂,感悟中医文化底蕴与魅力,从而实现中医文化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无形融合。二是以中医文化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制定可行性与合理性较高的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同学互评体系。评价体系应涉猎中医理论与中医文化,实践应用中医理论知识与文化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思想素质与精神品质,以三方共同评价的方式面向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以此评估中医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5]。
(七)建设优秀师资
“双一流”建设理念下,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还需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管理,不仅要加强对于教师的全面培养,还要严格全面考核评价,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以生成职业素养与专业精神良好的教学团队。在中医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明确要求教师侧重于引导并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防止知识随意堆砌,重视课程内容思维逻辑性、知识结构完整性,从而拓展教学广度与深度。
(八)探索实施路径
“双一流”建设理念下,高校应以课题为引领,以课程为载体实现课题成果的转化,以课堂为推手促育人目标的落实,以学生的学业成长作为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组建“研究共同体”,在中医药专家和教学专家的指导下,采用“课题研究+ 课程构建+ 课例展示+专家指导+方案改进+成果固化”的路径推进,通过重点示范,实现全学科覆盖、一体化设计。
(九)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布在线课程管理办法、名师名家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计划等文件,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机制。设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项,采取学校约定和个人申报相结合,招标建设和自行建设相结合,通识课建设与专业课建设相结合的形式,滚动资助建设。同时,重视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软硬件建设,可引进超星泛雅平台,搭建中医药文化在线学堂,设置名师名家、精品课程、微专业、学堂数据、资源中心等模块,并引进在线开放课程云平台、中国大学MOOC 云平台,部署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工具,为学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提供基础与保障。教师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工具与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多种线上教学模式创新,以助于中医文化课程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推动课程教学创新改革[6]。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不仅是中医思维培养与中医药专业教育的基础,是中医药高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保障,更是顺应时势与“双一流”建设标准的要求。因此,中医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可基于打造文化金课以提高课程质量,基于创新教学形式以优化课程建设路径,基于构建教育基地以生成完善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