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理念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以贵州商学院为例
2023-12-03李新娜
李新娜
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在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会计实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对会计教学的创新,但相对会计专业而言,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贵州商学院为例,在分析当前《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OBE 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来探索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能提供参考。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据统计,在贵州商学院26 个非会计专业中,除了8 个非会计专业外,其他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比如: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但本课程的授课仍拘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及市场需求。所以,下面将以学生为中心、引入以成果为导向的OBE 教育理念,对贵州商学院《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从市场需求来看,各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应是一致的,即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1],而不是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如何获得并使用会计信息,即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会计业务技能。但实际教学中,由于任课教师已习惯于会计专业的教学思维,较少关注所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完全当作会计专业教学的缩略版来讲授,仍聚焦会计基本理论与核算。导致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这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阅读、分析和使用能力未在课程中得到有效培养,背离了使他们能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的基本教学目标。不仅如此,因为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也没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有所区分和侧重。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1.教学内容仍沿袭传统体系
由于贵州商学院《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性不足,且主要侧重于知识目标的设定,课程教学仍沿袭会计专业教学的逻辑体系,即前两章会计理论讲完之后,从第三章起按会计要素进行相关核算的讲解,最后才是财务报表的编制,教学重点仍放在会计账务处理的技能上,正因为教学内容中的业务核算太多,以至于没有时间让学生从会计视角来解读经济业务,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的知识有效结合,无从体会会计信息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因为内容繁杂,对不具备会计基础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学起来普遍感觉吃力,这种“重核算轻能力”的教学内容,显然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学课时的安排不合理
因为《会计学》课程融合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且不说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根据目前的教学大纲及进度安排,我们学校开设的《会计学》课程分为周四课时的《会计学A》和周三课时的《会计学B》。其中,周三课时的任课教师普遍感觉课时不够,因为针对零会计基础的非会计专业学生要在48 课时内完成这么多教学内容,可想而知教学难度之大,所以在教学时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此外,实践课时也不统一,有的专业有、有的专业无,且课时数也各不相同,这样就可能会给同时上不同专业班的教师产生一些困惑。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较传统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贵州商学院《会计学》课程的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填鸭式”灌输,虽然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也有一些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但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课堂因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让学生普遍感觉压抑,其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践学时未能落实
根据贵州商学院教学大纲的设置,《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其中,实践学时根据不同的专业有8 ~10 学时不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课时都放在了理论部分,而实践部分却基本没有占用课时,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分析下来,因为跨专业、跨院部,实践要求和条件难以满足,再加上课时少、内容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理论讲解为主,然后安排学生课后去完成实践,如根据章节完成相关业务设计,导致实践的设置未能落实,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五)考核体系单一
贵州商学院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它们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分别为20%、15%、10% 和55%。虽然所占比例不同,但可以看出总评成绩基本上还是由期末考核成绩决定,而且考核内容还是以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为主,考核方式还是通过试卷,考核主体只有教师。由于以试卷形式为主的知识考核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所以无法客观、综合地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
二、基于OBE 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基于OBE 理念,在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时,首先,需做好两个“区分”。一是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区分,二是经济类不同专业的区分。这样才能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有所区分和侧重。其次,从“需求”倒推教学目标,这里的“需求”主要有“市场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学生需求”。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这就需要具体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并通过市场细分对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方面来看,因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所以需明确本门课程的开设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联。最后,就是从学生的需求意愿考虑,这就需要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去了解。只有综合这三方面的需求导向来设置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才能达到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构建差异化教学内容
1.调整教学重点
基于OBE 理念,教学目标决定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弱化会计核算,强调理解和应用,旨在掌握如何正确分析、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决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即如何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理解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强化会计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把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能运用会计信息为企业做出相应决策[2],并了解会计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因此,教学内容应突出对会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重点加强学生对会计报表的解读能力,将教学重点由“重核算”向“重分析”进行转变。
2.调整教学结构
由于教学重点的变化,教学结构也要随之进行差异化调整。可用成果导向的理念往前进行追索学习,采用从“报表”到“基本理论及核算”的“倒叙”讲解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先熟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原理,掌握报表中主要数据的来源及对应关系,然后追本溯源,进行相关会计基本理论与核算的讲解。对于会计报表部分,不必过于强调报表的编制方法,而需侧重报表项目的理解,以及如何去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对于理论部分,因为内容较为枯燥晦涩,需以实务案例为导向逐渐融合相关理论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会计核算都是以制造业企业为背景,没有与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根据教学对象所属的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调整,尽可能突出与这些专业相关的会计教学内容,以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通,以发挥课程体系的合力作用。比如,不同专业所对应的不同行业的财务报表存在着哪些差异,其报表数据有哪些特点;不同行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一些侧重和不同,比如制造业和商业企业对应收款项的核算与管理关注度较高;成本核算、存货管理因行业的不同其核算与管理也会有所差异和侧重等。
3.调整教学课时
首先,因为《会计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所以至少要64 课时才能保障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建议将48 课时都调整为64 课时。其次,应尽可能统一各专业的课时,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会计学的教学资源、便于组织教学。因为差异化教学不等于课时要差异化,相反,课时相同,可以共享很多教学资源,而教师只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微调,可以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差异化设计上,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困扰,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三)构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老师只起到启发和点拨作用。这种“启发式”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去寻找自己的思路,这就需要有任务驱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公司案例,以结果为导向,往前进行追索,由浅入深地递进分析以至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种“启发式”教学下,同学们的思维是自由活跃的,丝毫没有之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课堂的那种学习压抑感。这种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第二,开放式课堂需要有一个学习平台作为支撑。在我们学校,可以利用学习通平台,将线下教学延伸到线上、从课堂扩展到课下,将教学过程分解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将教学资源,例如相关学习视频、案例资料等导入学习通平台,让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并在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课中,即课堂上以“倒叙”的方式讲解,以学生的问题需求为导向,老师事先进行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老师来答疑解惑、归纳知识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在每一章节结束时画一个思维导图,以复盘本章节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推行案例教学,采取线上抢答,线下讨论等方式。课后,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作业及章节测试,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巩固。这种由“重知识”向“重能力”方向转变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来展开,不仅满足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融入了思政教育以满足素质目标的设定。
(四)完善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的实践方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会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实现由“重理论”向“重实践”方向转变,鉴于目前贵州商学院实践教学的开展状况,除了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经济业务设计外,可通过以下方式对实践体系进行优化。
一方面,增加认知实践。例如,在讲解会计核算程序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去观摩会计学院智能会计实验室,了解财务机器人的工作流程,提高对会计的认知并感受会计核算处理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增加场景模拟实践。在课程结束后,选择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符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实战分析,分析的过程还原企业实际,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特点及账务处理的过程和规律,并透过这些过程找出与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从中得到直接传递和间接隐含的信息对企业报表的影响,以此作出相应的判断。该案例讨论可采取小组分工形式进行陈述和答辩,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如果条件允许,能安排沙盘模拟实训那效果会更好。
(五)构建成果导向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基于OBE 理念,以目标为导向,应将传统的以期末试卷为主的知识考核转变为以过程、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这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
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考核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能力目标方面,主要以课堂展示考核为主,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能力[3],主要采用案例讨论方式,也可通过在期末考核试卷中增加案例分析题来实现;在素质目标方面,主要以课堂表现考核为主,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和开拓精神等方面。考核内容应减少业务核算的比重和难度,要增加对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的考核;考核主体可在教师的基础上增设学生互评,比如进行案例讨论、实践汇报时;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增加其所占比例。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结语
本文基于OBE 理念,以能力、目标和需求为导向,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了一定的探究,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会计教学体验和变革,此过程还需要不断总结与完善,进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相信OBE 理念的引入能为《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另辟新径,更好地实现非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