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制定的临床价值
2023-12-02陈文博袁涛
陈文博 袁涛
(1.扶风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扶风 722299;2.宝鸡中医医院介入科,陕西 宝鸡 7210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重建血管,为冠心病患者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存在术后再狭窄现象,对延期疗效产生影响[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害,引起血小板聚集与活化,造成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影响预后效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后引起不完全或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具有关键作用[2]。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抑制血小板反应性,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效果[3]。本文探究血小板功能检测对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以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2.92±7.57)岁;BNP水平(92.14±19.23)ng/L。参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96±7.54)岁;BNP水平(92.78±19.64)ng/L。纳入标准[4]:具备经皮冠脉介入术指征,需实施收入治疗;资料齐全;认知正常;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排除标准:精神异常;心脏手术史;合并急慢性感染、肿瘤、创伤等疾病;肝肾功能异常;依从性差;恶性肿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第一天,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130078)治疗,口服用药,300 mg/次,1次/d。使用替格瑞洛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J20130020;)治疗,口服用药,180 mg/次,1次/d。在第二天,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用药,1次/d,100 mg/次;使用替格瑞洛片口服用药,2次/d,90 mg/次。随后维持此剂量。研究组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下采用药物治疗:第一天,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口服用药,300 mg/次,1次/d。使用替格瑞洛片治疗,口服用药,180 mg/次,1次/d。在第二天,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用药,1次/d,100 mg/次;使用替格瑞洛片口服用药,2次/d,90 mg/次。随后维持此剂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功能,若化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磷酸腺苷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0~30%,比调整治疗方案,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2次/d,90 mg/次,持续用药3 d,在此实施血小板功能检测。随访所有患者1年。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聚集率、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膜P-选择素、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血小板情况比较 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聚集率、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膜P-选择素、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所有患者1年,研究组患者发生急性再梗、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各1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33%;参照组患者发生急性再梗3例,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4例,心源性死亡1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4.8124,P<0.05)。
2.3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2.4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发生出血性脑卒中1例,胃肠道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5.00%;参照组发生出血性脑卒中3例,胃肠道出血5例,出血致死1例,出血发生率15.00%。研究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4.8124,P<0.05)。
3 讨 论
血小板由巨核细胞生成,体积很小,主要功能是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分泌),血小板促凝,一般情况下,人体血液血小板水平是为(100~300)×109/L,在精细状态下,血小板致密颗粒无抗凝作用;而血小板一旦被活化后,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促进凝血过程[5]。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时,一旦发生高反应性,无法完全抑制血小板活性,极易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等事件[6];若血小板发生低反应性,无法完全抑制血小板抑制,极易引起出血性脑卒中、胃肠道出血、出血致死等不良事件[7]。由此可见,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有效评价使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对药物反应性进行检测,指导用药,保障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8]。本文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血小板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疗法能够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临床结局间相关性,对血小板功能高校调节,取得显著效果[9]。
综上,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下采用药物治疗,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预防血小板聚集,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显著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