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
2023-12-02王晨曦崔莹
王晨曦 崔莹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与落实,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进创新。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山行》为例,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统一,把古诗词与科学联系起来,并结合项目式教学法探究其实践路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设计《山行》这首诗的教学。这样既能推动学科融合教学的发展,又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项目式学习 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71-04
中国拥有悠久且辉煌的诗歌文化,小学生在读诗、学诗、背诗的过程当中能够观察到大千世界的微妙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与力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气象、天文、物理、化学等,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十分有限,他们无法解释古诗词中描绘的一些神奇的自然现象,因此影响其对古诗词的鉴赏、品读与感悟。本文基于学科融合理念,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形式,将科学知识渗透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概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而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具体情况下的实际问题,以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其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2],其特点为理论结合实践、多学科融合、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其教学流程主要有确定项目主题、规划项目、实施项目、展示项目成果、评价项目。
二、科学知识渗透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实施评价建议中,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把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关注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成果。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做了一定要求,即学生通过尝试语文、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参与小组实验研究、进行小组研讨等。此外,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优化了课程设置,将科学教学起始年级设在一年级,并且在《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与古诗词的密切关联
古诗词中涵盖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大气现象等。例如《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地势特点,明白为何东流水不能西归,从而体会到时光像流水般匆匆而过,一去不复返;《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信息,描述深秋枫叶变红的原因,从而理解为什么霜打后的枫叶会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通过讲解船的实际速度等于船速加上水流速度,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一天就能到达远在千里外的江陵;《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通过让学生思考日照香炉峰为什么会生紫色的烟,从而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等等。
三、科学知识渗透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路径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应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把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延伸到科学领域,打造一个開放的、活跃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本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山行》为例,探索科学知识渗透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确定项目主题
确定项目主题是项目式教学的关键环节,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的难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解决问题;二是确定的项目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掌握拓展知识,既训练了逻辑思维,又提高了实践技能;三是确定的项目需要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山行》中,可以通过“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挖掘出生物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诗人将霜打后的枫叶与二月的花进行对比,展现出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色彩变化之美。气温不断降低,导致了霜的产生,植物的叶绿素逐渐分解,花青素逐渐产生,所以最终变为了红色。[3]这句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一方面,学生可以借此理解为什么霜打后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从精神层面感受枫叶的美好品质,在面对风霜和逆境时,依然展现出鲜红亮丽的姿态。此外,《山行》选自三年级上册,在讲授这一课时通常正值秋日,这也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真实情境和现实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围绕“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主题进行项目式拓展教学。
(二)规划项目
规划项目包括项目分组和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在进行项目分组的时候要注意两项分组原则:一是组建项目小组要考虑项目实施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二是要细化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管理分工,以保证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时,教师初步制订出项目实施计划,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此外,要注意项目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推翻传统教学,应该与传统教学方式配合使用,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山行》一课中,教师提前确定好项目分组,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搜集相关信息,做好相关记录,理解并描述深秋枫叶变红的原因,清楚温度变化与枫叶变红的程度的因果联系,学会分析山中何处位置气温最低、枫叶最红,向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发现,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反思。
(三)实施项目
在进行《山行》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一是预习古诗,跟着示范音频朗读全诗,圈出不会的生字词;二是尝试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翻译全诗,了解诗歌大意;三是课后到校园或周末到附近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欣赏深秋的红枫并收集好合适的素材,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了解深秋枫叶变红的原因,以及什么叫“霜打洼地”,做好相关记录。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教学过程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课后作业的布置非常关键,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山中什么位置的枫叶最红,以及枫叶变红的程度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撰写好报告,制作视频或展板,为第二课时的汇报做准备。项目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四)展示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的展示要点主要有:项目是如何实施的?在实施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困难如何解决?通过本次项目的实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否还有未能解决的难题?小组成员应该每人写一份总结,由组长整理汇总成一份完整的项目报告,然后小组合作制作PPT或者展板,上台展示汇报。《山行》教学的第二课时以展示项目成果为主,每个小组汇报的重点部分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谈谈课后去哪里欣赏红枫以及自己的感受,解释深秋枫叶变红的原因,解释什么是“霜打洼地”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霜打洼地”的现象,分析山中什么位置的枫叶最红以及枫叶变红的程度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从项目式教学的本质上来讲,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就是学生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展示项目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认识的宽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评价项目
相比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就是有项目成果的交流和评价。教师应该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和交流。项目评价主要是对整个项目活动进行总结,教师需要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制订项目评价表(见表1),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提出活动建议。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专业人士、专家学者等到班级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束意味着课程接近尾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回忆全诗,再次朗读并背诵全诗,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情感得以升华。
四、科学知识渗透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一)科学与人文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教育应该渗透到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资源,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科学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媒介和催化剂的作用,突破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使学生从小就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会用科学的角度理解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加深对古诗词的解读
对古诗词中意象的理解是解读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首先要了解意象本身的自然特征,其次要品味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想要通过意象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自然意象,如杨柳象征着惜别与思念之情,菊花象征着高风亮节,松树象征着坚强与傲岸。与此同时,诗词中的意象也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和科学道理,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古诗词中的思想和情感。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应符合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以及感受古诗词语言和思想的美。教师应努力创新,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中存在大量有趣的科学现象可以供学生探索研究,将科学知识融入古诗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欣赏、思考、探索、丰富思想,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想象力和思考力。
(四)提高教师的学科融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往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部分教师会选择使用最简单方便的串讲法,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整齐划一地学习古诗词,但是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会发现并挖掘合适的教材资源,如整合各学科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教材资源。这种跨学科的项目式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自我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而且能够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形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学科融合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中,既要从展望开始,也要从实践开始,广大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积极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输入更多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2):59.
[2]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6):165-172.
[3]叶璐.以眼观心:唐诗《山行》氣象赏析[J].作家天地,2022(2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