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狼牙山五壮士》看人物描写手法

2023-12-02雷玲玲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群像狼牙山五壮士

雷玲玲

★文学作品中,

人物形象是核心要素,

人物描写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是展示人物精神面貌,

刻画人物性格,

深刻表达文章中心。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描写对象,可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根据描写人物着墨的主次、轻重、详略,又可分为白描、漫画式勾勒和深刻细致的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式也有不同。根据场景需要,有时候需要对人物进行单独描写,有时候又需要对人物进行群像描写。将群像人物描写和单独人物描写相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这样一篇将单独的人物描写和群体人物描写相结合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战争年代五位战士执行掩护任务,在敌我之间展开了一场惨烈阻击战的故事。为了不让日寇发现连队主力和群众的转移方向,他们利用对狼牙山地形的熟悉,将敌人引向主峰棋盘陀,最后英勇跳崖。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的巧妙安排,以点带面,将群体人物描写和单独人物描写相结合,多用白描的描写方法,用词简洁质朴,围绕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塑造了五位壮士的英勇形象。展现群体形象的同时,又安排了主要人物班长马宝玉,在对其个人进行描写时集中笔墨刻画,同时兼顾了另外四位战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实现了人物形象安排的主次、详略,犹如一尊群体雕塑:每个人都个性分明,但又和谐团结成一体,矗立在狼牙山,熠熠生辉。这就是这篇文章人物描写的特点。

一、作者将人物描写融合在事件发展的特定环境中

作者通过接受任务、阻击掩护、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五个情节展开人物描写,紧贴环境,让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在安排五个情景的笔墨上,作者有详有略,有轻有重。在每个场景中,融入人物描写,以简洁、准确的用词,恰当地将五位战士的神态、语言、面部表情、行动等精准再现,让我们看到当年五位壮士在战斗中和牺牲时的沉着、冷静、智慧、英勇。

在第一部分“接受任务”中,作者用寥寥数字交代了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五位战士所属的七连六班承担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六班”一词,向我们表明这篇文章所写的是一个集体。在第二部分“阻击掩护”中,作者进一步交代了执行任务的是五个战士,详细描写了他们有计划地把敌人引向狼牙山,利用狼牙山险要地形,痛击紧追其后的敌寇的情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在第三部分“引上绝路”中,作者描写了五位战士完成任务准备转移,但权衡后班长毅然带领大家选择了绝路——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要与敌人同归于尽,这部分对五位战士进行了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在第四部分“峰顶歼敌”中,班长负伤,带领大家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用石头砸向敌寇。这部分重点刻画了班长的行动、语言。在第五部分“跳下悬崖”中,敌人继续紧逼,班长高呼口号第一个跳下悬崖,战士们也紧随其后,舍身保护老百姓和大部队安全转移。这部分采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二、以生动传神的用词展开人物群像描写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以群像描写为主,紧扣标题“狼牙山五壮士”展开人物描写,用词简洁且生动传神。

人物群像描写主要集中在“阻击掩护”“引向绝路”和“跳下悬崖”这三部分,作者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描写角度出发,将战士们痛歼敌人、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先是对班长马宝玉的指挥状态用了“沉着”一词,刻画了其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战斗形势下,临危不惧、不慌不忙,带领战士有节奏地打击敌人的高强技战术能力和高超战斗指挥能力。于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优秀指战员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又对副班长葛振林运用了动作描写,“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吼”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葛振林对日寇的愤恨;在对战士宋学义的动作描写中,突出他扔手榴弹的特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抡”这个词让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他抡胳膊的力度和劲道,可谓有血有肉。作者对胡德林和胡福才则是神态描写,“把脸绷得紧紧的”,一个“绷”字将两个小战士全神贯注认真杀敌的神态描写得生动具体。

在第三部分“引向绝路”中,作者再次对群像进行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体现了战士们在选择过程中的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关键时刻,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简单的一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力透纸背,把他果敢坚定、杀伐决断的性格体现出来。对其他战士没有展开语言描写,是因为作者明白,此刻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军令如山,战斗需要的是铁一般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为此作者只写他们“热血沸腾”“紧跟”,以及心里的想法,“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明大家和班长想法一致,一心要保全大部队和群众,明白一旦走上绝路便是牺牲。但仍然心甘情愿,毫不退缩,没有多余的语言,只有沉默坚定的行动,用生命践行悲壮的选择,践行对人民超出生命的爱。

随着情节推动,五位战士诱敌进入了狼牙山棋盘陀这条绝路,继而展开了“峰顶歼敌”的战斗。五位战士边打边退,给敌人营造出大部队就在前面的错觉,让敌寇紧追不舍。此时作者对五位战士进行了一句简洁的动作描写:“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这句描写虽然用墨不多,却十分符合实际,五位战士利用地形地貌,将狼牙山的大树和岩石作为击敌的战斗掩体,与敌人周旋,一是体现了他们的义无反顾,二是说明了战士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在第五部分“跳下悬崖”处,作者又一次对五位壮士进行了群像描写:“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连贯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体现了五位壮士的从容不迫。这是达到战斗目的后的喜悦,是对大部队和群众转移的关切,是对敌人的大无畏。

三、单独人物形象描写与群像描写相结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作者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兼顾群像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结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这体现在“峰顶歼敌”和“跳下悬崖”中。

到了狼牙山棋盘陀,战士们占领有利高度,继续向紧跟其后的敌人射击,但无奈敌众我寡,且战斗时间太长,五位战士陷入困境,班长马宝玉受伤,弹药也只剩下一颗手榴弹,情况紧急。就在战士胡福才要拧开最后的那颗手榴弹时,负伤的班长却“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大石头,并且“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里作者对马宝玉的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寫便属于个人单独描写的方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刻画,体现他反应迅捷、英勇沉着、战斗忘我的精神品质。作为指挥战斗的核心人物,马宝玉需要带领大家打退敌人的进攻,延长战斗相持时间,给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让唯一的一颗手榴弹在最关键时刻发挥最大作用。他提醒大家没有武器就就地取材,用手边的石头砸。战士们立即执行,“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将五位战士同仇敌忾的心理集中展示出来,犹如愤怒的火山喷出汹涌的岩浆。在又一群敌人扑上来的关键时刻,马宝玉“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在“跳下悬崖”中,作者对马宝玉进行了语言描写:“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还有动作描写:砸枪、走向悬崖、跳下深谷,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义无反顾。砸碎枪是不给敌寇留下侵略我们的武器;跳下深谷是对生命尊严的保全,对保家卫国誓言的践行。砸枪跳崖,宁死不屈,五位壮士在狼牙山谱写出悲壮豪迈、永垂不朽的生命之歌,久久回荡在山谷,响彻天地。

因为作者在人物形象描写方面的成功,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一时间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楷模。后期围绕狼牙山五壮士而创作的文学文艺作品、影视剧不胜枚举,拍成电影,塑成雕塑……如今提起狼牙山五壮士,敬意在我们的心里油然而生。应该感谢这些文字,让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从文字中凝结出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自此生根发芽,永远鲜活茂盛。

猜你喜欢

群像狼牙山五壮士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群像
群像扫描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
妙对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