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2023-12-02刘加慧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傣族周总理深情

刘加慧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关于阅读的名词——“思辨性阅读”,它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首先,以前我们倡导的阅读是自由、自觉、自律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强调自己真实的感悟,但思辨性阅读不单单肯定个人感悟,更是为了获取真知,为了解决问题,拓展文本阅读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是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其次,阅读中应有自己的思考,应有自己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感悟。最后,笔者认为,阅读更要有情感的投入。以往,我们强调在阅读中要读出作者和文本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但是不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因为这样会无法从文本中获取作者的情感。笔者认为刘勰提及的“披文入情”更适合新时代、新课标的变化。综上所述,我们不但要在阅读中学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更要积极投入情感,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同步,与文本产生共鸣,此之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本文且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为例,谈谈通过品读关键句子,获得作品蕴含的深厚意蕴和真情实感。

一、文本初探

文章记叙了一个感动人心的温馨故事。时光回到1961年,故事发生在被傣族人民视为一年之中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泼水节”。当年的这一天,也是这个民族最幸福、最难忘的,因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与傣族人民共同欢庆节日。为了迎接总理的到来,傣族人民“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起一串串喜庆的花炮,当周总理笑容满面地走进人群时,傣族人民突然沸腾了:他的到来预示着民族平等,预示着民族繁荣,不管是傣族人民,还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都感觉到异常的温馨和感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仿佛摄影师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拍下”了总理和傣族人民温馨相处的瞬间,那份同胞之情如一滴水打破了湖面的宁静,很自然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荡漾。那么,这篇文章如何做到描写与情感共鸣呢?请让笔者娓娓道来。

二、从关键语段出发,体会作者深情

一位作家说:“如果阅读不抱思考的态度,那他注定一无所获;如果阅读不抱共情的态度,那他注定行尸走肉。”听起来语气似乎重了一点,夸张了一点,但不无道理。毕竟,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一般带有自己强烈的情感倾向,也希望广大读者通过他描绘的事情和刻画的人物来认可他。当然,作者通常也不想把自己的情感太过明显地“暴露”出来,于是,在阅读中思考变得十分必要,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关键的字词句篇来揣摩。此外,我们还要切入其中,当自己是一个亲历者来看待作者的描述和刻画,那么我们的认识将更深一层。

(一)读懂场面描写——翘首企足的热情

场面描写是记叙文和散文中经常使用的描写方式,它对人物的刻画、心情的烘托有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的场面描写不多,但都能看出傣族人民翘首企足的热情。

先看对傣族人民相聚的刻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象脚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可想而知当时鼓声响彻天际。鼓声让天地震撼,更震撼了半个世纪后的我们。可见,对于周总理的到来,他们是鼓足了劲的,这份期待的热情让人感动。

再看景物描写,作者记录,当时“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这两句话虽然内容少,句子短,但都能想象到当时的热闹场面:千帆竞发,预示着振奋精神;花炮升空,寓意着繁华发达。至于傣族人民的欢呼声、呐喊声更是如鼓声一样响彻天际,这个场面恢弘壮大,让人震撼。

(二)读懂人物刻画——爱民如子的深情

人物形象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他(她)往往蕴含着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深情。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下面不妨就围绕周总理的人物描写情态来看人物的刻画。

其一,关于外貌和神态的描刻。“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作者特意从服饰出发来描画人物,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考量。只要了解过傣族人民的穿着,就能发现他们的服饰是非常独特的:傣族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而周总理正是这样的穿着。周总理是汉族人,他身穿傣族人民的服饰,这本身就预示着民族之间的共通,更代表着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深情。而“笑容满面”则是神态描写,所谓“相由心生”,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喜悦,外部的表情才会呈现自然的“喜悦”,句子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这就是与民同乐的深情。

其二,关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周总理)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不但在穿着上乐于与傣族人民同频,而且发自内心地认同傣族人民的习俗,句子中的“接过”“敲着”“踩着”“跳舞”等一系列动作描写,都展现出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场景。

历史曾对周总理有这样的评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句话用在这篇文章中恰如其分,饱含着周总理对人民深深的爱意,也饱含着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深眷恋。

(三)读懂弦外之音——民族和谐的深情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侵略,不但民族尊严丧失,而且成为外国人随意欺凌的对象,只要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就能感受到血与泪的屈辱。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丧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概念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盘散沙,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戒心,远未能达到和谐、团结的局面。但是,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中,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描绘和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那就是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深情。新中国成立以前,泼水节虽有,但只是零星可见的几个人物、几个地方,算不成“大气候”。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呢?火红火红的凤凰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心聲,尤其是周总理的到来,百舸争流,花炮升空。人们大声地呼喊“周总理来了”,不单单是对周总理到来的渴望,更是对一个国家重新崛起的喜悦。试想,当时很多人对周总理的到来其实连想都不敢想,毕竟边疆地区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总理的这个举动却让大家重新聚拢在一起,在时光的洪流中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文章的最后用了反复的修辞方式,更是将傣族人民内心的喜悦烘托到极致:“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泼水节虽然是少数民族的节日,但也是一个民族对于新政权的渴望,更是整个国家对于民族和谐相处的渴望。

时光匆匆,半个世纪的时光已经悄然离去,就像手中的流沙一样,一点一滴地流逝,不留下一点痕迹,更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落后,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直观地被记录下来,但是幸好有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情描画,让总理的音容笑貌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周总理的形象栩栩如生:行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行文中有兴奋和欢悦,它隐藏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每一个瞬间。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应有这样的感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揣测文本的关键词、句、段落,读懂作者隐藏在其中的浓浓深情,这一份深情不单单是作者的,更是每一位读者的,也只有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才能自然获得与作者的思想共鸣,为文本中记载的事件感动,为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动情。

猜你喜欢

傣族周总理深情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深情
深情的告白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我有深情抛未得
归去且住,深情自不言
周总理的标准餐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