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2023-12-02周文英
摘要: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和严谨推理的学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关注学生数学技能的掌握,较少关注数学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数学教师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高中数学的融合,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政水平,厘清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基于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历史定位,详细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0-0047-04
收稿日期:2023-08-05
作者简介:周文英,江苏省常熟中学。
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学校组织好教学,强调大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多样的思政活动,并要求各学科课程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推进各项学科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教师应积极探索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帮助高中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其成长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除了要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思政课程。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探寻事物变化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数学本身蕴含的严谨、求真的价值观念,与显性思政教育协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新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走出教科书,与时代同行,与社会接轨,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高中数学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学科,其内容往往更偏重于公式、定理和证明,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专注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政内容的融入。数学的教学进度和考试要求也使得教师在授课时更多地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而较少关注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另外,相对于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等,数学在内容上更难与思政教育直接关联。教师需要进行创新和尝试,才能找到适合的融入点,这也增加了数学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难度。目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和教学指导尚未完全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系统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案例。这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即使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
当前的高中数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度和拓展性还不足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体验思政教育的精髓。尽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在具体到数学这门学科时,如何将这些思政内容与抽象的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仍是很大挑战。数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时,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真正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此外,数学的普及性和纯粹性也会导致思政教育在其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一方面,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但如何确保这些应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得到恰当的展现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数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使其与具体的文化或思政背景产生距离,从而增加了融入思政教育的难度。
三、高中數学课程思政的历史定位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认知,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指的是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和人格品质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不仅是一个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深化学生道德内涵、拓宽视野、培养人格品质的综合实践。高中数学的内容是准确、科学的,教师应有效挖掘数学课程思政素材,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数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性学科,它的发展凝聚了大量的科学家的心血,相关定理、性质的生成都是数学家经过严谨的推理证明而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因此数学课程思政不仅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也肩负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构建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
在新时代,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课程中,形成具有全新特色的教育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大思政课程理论体系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内涵,体验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大思政课程理论体系是我国新时代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为我国培养新时代青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大思政课程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变革,为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教师应从课程的授课内容去设计,找准知识内容的切入点,在授课中传播渗透积极的思想观念。数学教学是以逻辑严谨、抽象精确著称,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严密证明的能力。因此,以“课程思政”为视域的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更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构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导向的思政教育实践。
(三)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能忽略教育的思想引导功能。高中数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不单纯指政治教育,而是旨在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注重在数学教育中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还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高中阶段是学生面临大量学科知识学习的时期,如何正确看待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把握学习方法,这些都是高中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借助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四、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价值
(一)丰富课程思政教研形式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融合教育思想和数学教学是一个核心课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的认知存在问题,过于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定期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分享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通过交流学习,增强课程思政的意识,探索课程思政的路径。例如在教研活动中,有老师提出:教师的备课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准备、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也就是考虑课前课中比较多,但对于课后的作业督促落实,学生学习行为指导管理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提前到课堂,按时完成作业,就是教育学生履行契约;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就是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就是向学生传授规则意识、治学态度。日常教学中经常见到的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作业的坏习惯就是教师没有及时有效对其干预,缺失学科德育教育而日积月累导致的的结果。所以,抓作业管理也是数学课程思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同题异构课堂展示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交流研讨、专家点评等,深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思政元素的有效切入,探索课程思政的合理渗透路径,提升高中数学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高中数学课程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促进知识文化深度融合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数学文化是指与数学相关的各类文化现象或活动。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数学的发展历史,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许多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将数学文化、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领悟到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方程”时,教师可以从圆本身的性质出发,联系“无规矩不成方圆”的俗语,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三)探寻数学学科内在本质
数学学科背后蕴含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初中阶段,函数主要基于映射关系的角度进行定义,更多地注重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到了高中阶段,函数的定义更加深入,涉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体现出对函数理念的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跃进不仅仅是知識层面的扩充,更是对事物发展连续性的深入认知。教师在教授函数这一部分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更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知识的进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此外,辩证思维要求人们看待事物要从整体和关系上进行考虑,正如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学生要学会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割裂地看待其中的一部分。
五、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
(一)联系社会热点,培养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为了有效融合课程思政,教师可以联系社会热点来拓宽学生的思路。社会热点问题通常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变革多个领域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将热点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知识本身。例如在“椭圆”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动态地展示一个点在满足椭圆定义条件下的运动轨迹。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点在平面上移动,且其到两个固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恒定时,其轨迹形成一个椭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椭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卫星通信、天文学、建筑学等领域中椭圆的应用,并讨论这些应用背后的数学原理,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
(二)挖掘数学之美,传递价值理念
数学被视为一门枯燥的学科,但其中蕴含着深邃的美,主要包括统一性、简洁性和对称性。从统一美的角度出发,高中数学的许多知识点实际上都是在寻找不同现象背后的统一规律。例如在函数知识中,可以找到变化和恒定、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统一性,从而感受到数学背后的和谐和统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统一性和规律性,这与思政教育中追求社会和谐统一的理念是一致的。简洁美体现在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简练。一个简洁的数学公式可以总结大量的实际情况。例如,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抛物线的性质和特点。在这种简洁性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简洁,避免繁琐的验证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符合思政教育中追求社会秩序的教育理念。对称美则体现在数学中的平衡和谐中,如图形的对称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称背后的深层含义,借助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分层探讨研究,培育理性精神
教师应对学生的育人目标有明确的认识,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进行差异化的培养。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中。这一阶段的数学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习惯。通过对基础概念的探讨和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逻辑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数学和社会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这一阶段的数学教育应更加强调数学的应用和创新性。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这一阶段的数学教育应更加强调数学的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对数学历史和文化的探讨,教师可以结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深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运用数学的哲学价值观去思考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永林,刘群.课程思政视域下数学教学实践探究[J].高中数学教与学,2022(24):1.
[2]王兴国.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22(31):29.
[3]赵金凤.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2022(15):5.
[4]李莹.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为例[J].数学之友,2022(6):36.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