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3-12-02李琪杜婧孙文丽
李琪 杜婧 孙文丽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章结合我校图书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探究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书馆;民族院校
当前,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学者们从民族学、政治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而关于高校图书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为此,本文结合我校图书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期能够为更多高校图书馆带来启示。
一、高校图书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而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其建设和发展始终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职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个认同”教育的关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以下简称《规程》)指出,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也是新时代赋予图书馆的新职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包括:首先,图书馆安静、优雅、整洁及有序的学习氛围,温馨的阅读环境、人性化的阅览设施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良好学风的培养;其次,经过积年累月的发展,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断完善,文献资源种类繁多,基本涵盖了本校的各学科和专业,这些资源为各族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再次,隨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内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为各族大学生学习、获取重要信息资源提供渠道,并为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交流、交往、交融空间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最后,图书馆馆员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和文化的殿堂,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贡献力量。
二、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创新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便是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应依托资源优势,立足本校实际,不断创新经典阅读活动,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特色的认知。
我校图书馆依托丰富的资源,将经典阅读与表演相结合,举办了以“经历· 羁绊·读书·感受·情景再现”为主题经典演绎活动,活动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模式开展。在初赛之前,馆员精心挑选适合演绎的经典名著,组织报名参赛的学生自愿选择感兴趣的作品研读,并根据作品内容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改编自导自演,这一模式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借鉴以上活动的成功经验,参考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我馆将经典著作与音乐相结合举办了“悦读·阅美”经典与音乐相结合的经典推广活动,活动参与者选择经典诗歌,自行编曲演唱作品。这一形式突破传统经典阅读推广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揣摩,对经典有了更深层次认识的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寻到阅读乐趣,极大提升了学生们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打破学生对阅读经典的固有印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形式耳目一新。
2.校地馆多方联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
非遗文化是民族历史存留的重点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传承也需要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创新与传统的融合。通过挖掘和发展非遗的创新应用,可以让非遗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升其影响力和生命力。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非遗文化讲座及展览,对加深全校师生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有重要意义。
校地馆协同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通过学校、非遗文化中心、图书馆等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不仅可以实现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还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我馆坐落于红山文化发源地,具有明显丰富的地域特征以及弥足珍贵的非遗文化。我馆与学校宣传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织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采用真人图书馆和非遗展览两种活动方式。真人图书馆旨在通过小规模的互动方式,将学生带到非遗文化创作的氛围中,传承人以“讲+做”的方式展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师生以“聆听+实践”的方式感受文化的魅力;非遗展览通过“展览+体验”“非遗+创意”形式,达到读者认识非遗、感知非遗的目的,营造高校校园非遗文化创新创造的浓郁氛围。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时空传承特点,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灵活采用“阅读+”模式,扩大阅读推广主体
阅读的形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本阅读,如今的阅读也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的阅读。这种多样化的阅读模式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形式,也扩大了阅读推广的对象范围。图片阅读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解读图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的方式。通过阅读图片,人们可以感知到画面中的细节、色彩和情绪,从而对所表达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视频阅读则是通过观看视频内容来阅读。视频可以包含动态画面、声音和文字,使得传达信息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元。观看视频不仅可以获得文字无法传递的情感和视觉效果,还可以通过演示、实例等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音频阅读是通过听取音频材料阅读。音频包括音乐、演讲、播客等,通过聆听和理解声音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多种形式的阅读模式不仅丰富了阅读体验,也扩大了阅读推广的主体。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是视觉型学习者还是听觉型学习者,在这些多媒体形式的阅读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我馆联合二级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系列活动,如劝诫表情包设计征集活动、世界读书日主题海报设计作品征集活动以及建党一百周年的“学党史,读原著”的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学党史,读原著”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包含“阅”文本、“做”作品、“看”展览、“写”感悟和“颂”心得五部分,图书馆针对方案,设立“党史学习专栏”,并组织报名参赛学生集中阅读、学习指定书目。引导学生对原文理解,使学生“读”与“思”结合起来,为接下来的作品设计提供思路导向,而后创作设计。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经过评选的设计作品在展厅展览,直观展示我校青年学生“学党史,读原著”的收获,激发学习党史的热情,展现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风貌。根据阅读的必选书目,学生须撰写300~500 字的读后感。这一环节使学生不仅对党史文献的阅读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对党史学习文献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4.把握重要时间节点,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节日、节气和节庆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时空框架,让人们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共同参与和庆祝,增强了集体认同感。其次,传统节日、节气和节庆活动是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体现,通过参与和传承,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知,加强了文化认同和差异包容的观念。最后,传统节日、节气和节庆活动传承着对先辈智慧的尊崇和对民族传统的热爱,人们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文化传统,一同庆祝并参与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不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共同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意识和认同。
参与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增强集体价值观念的共鸣以及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图书馆紧紧把握重要的节庆节点,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的力量。例如,国庆节、建党节和建军节举办红色电影展播和主题书展活动,如《复兴文库》专题展览。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期间,与学校的汉服社联合举办相应主题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盘活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还能够向学生展示及传递中国力量、展现爱国情怀。还组织了“歌咏我祖国,赤院当同行”主题诵读活动、党史知识竞赛、“喜迎二十大,一起向未来”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以激发青年学生对党和新时代的热爱与阅读的兴趣。此外,我馆也注重利用新媒体以及馆内多媒体设备设施播放宣传片、宣传语、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突出主题的交流、交往、交融空间。
5.增强馆员意识,建构认知意义
图书馆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增强馆员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馆员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力量,其意识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图书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应加强馆员的培训与教育,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通过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馆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致力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参与,也为图书馆的工作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图书馆中的深入传播和落地实施。
我馆通过定期组织馆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馆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馆员参与相关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影响力。例如,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暨学习会、组织参观赤峰市档案馆《总书记在赤峰》档案文献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馆员共读一本书”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馆员主题诵读活动等,不仅增强了全体馆员爱党敬党的情怀,也增强了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增强馆员意识,使其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偉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服务、人员、空间等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符合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和习惯的阅读推广活动,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爱文化、爱民族、爱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田月梅,吴 钧,钟 和.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1):13-20.
[2]袁凤琴.乡土课程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蕴及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16-24.
[3]岳凤兰,赵曾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耦合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2):92-99.
[4]彭丰文.北魏汉族士人的国家认同及其历史意义——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史视角的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63(04):213-226.(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2022年度赤峰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FXYQNRW2218);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22353);2022年度赤峰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赤峰地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CFXYQNRW2211)
作者简介:李琪(1990—),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用户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