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野下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流传与母题探究

2023-12-02李华维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桂树母题民间故事

李华维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 211039)

“傣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在不同国家官方族名不同,如在我国称“傣族”,在泰国、老挝、越南称“泰族”,在缅甸称“掸族”。“四株缅桂”①是最具代表性的傣泰民族民间故事之一,流传广泛,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泰国、老挝皆有流传,其中在泰国的流传以北部等地为盛,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本文选取泰国北部与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四株缅桂”故事为样本。“四株缅桂”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生动丰富,充满浪漫主义与神秘幽深的色彩,讲述王国后宫斗争导致王室子嗣流落民间,几经波折复又回归王室的故事,承载着傣泰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核心民族精神等。本文试从“一带一路”的视野出发,分析“四株缅桂”故事的相似流传形式与众多共同母题及根源,以期溯源傣泰民族同根文化、助推傣泰民族民心相通,同时对“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学构建未来的关系做一定的思考,探索经典民间故事在新时代的区域性意义。

一、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的流传

总体而言,“四株缅桂”流传形式包括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包括叙事长诗等,书面文学又包括贝叶经文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贝叶经文形式

泰国北部地区有寺庙收藏“四株缅桂”故事的经文书籍,以贝叶经②形式保存,文本相对较为完整,清迈大学兰纳③文学研究项目组分别从难府的多查亚寺与南邦府的班路木雕园④收集到用巴利文与兰纳文字撰写的贝叶经文《四株缅桂》,目前藏于清迈大学图书馆;我国西双版纳地区部分村寨寺庙中保存有贝叶经文形式的“四株缅桂”故事。

(二)著作收录

泰文著作方面主要包括:清迈大学人文学院从清迈府巴得寺搜集的用兰纳文字撰写的著作《四株缅桂概略》,帕尼素坡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成套的《四株缅桂叙事长诗》[1],孔敬大学语言与文化艺术研究院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的《四株缅桂》[2],由嘎姆·宋拉与诺以·皮攀编著的《东北民间故事集(第一册)》中第一则故事便是“四株缅桂”故事[3],巴空·尼曼孟所著的《民间故事研究》一书收录了“四株缅桂”故事[4];中文著作方面,岩峰、王松与刀保尧所著的《傣族文学史》中介绍了叙事长诗形式的“四株缅桂”故事[5]468-473。

(三)口头形式

据笔者在泰北城区及周边县市乡村的田野考察,清迈府宗通、湄林、清道⑤等地民众中皆有长者能口述“四株缅桂”故事,基本情节大体一致。因泰国文字创制较晚,泰国民间故事在此前只能依托口头形式传承,在还没有文字的漫长时期,“四株缅桂”故事依靠口头形式在泰北地区代代相传;在西双版纳地区勐海县各村寨,“四株缅桂”故事也广泛流传,老者们多能叙述“四株缅桂”故事,虽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基本一致。西双版纳地区为传统农耕社会,居民勤劳、乐善好施,民间故事在当地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二、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的母题及其根源

(一)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情节

1.泰国北部泰族“四株缅桂”故事情节

从前,勐班乍国的国王帕雅坡姆挞与王后阿琪多年膝下无子,占卜师预测国王帕雅坡姆挞须到森林游历一番,身体才能恢复健康。游历途中众人遇到一只金鹿,引帕雅坡姆挞王来至邦朗国,但见城内尸骨堆叠如山,还有一只奇异大鼓,鼓内传出女声,帕雅坡姆挞王将女子从鼓内救出,女子自述名叫芭突玛,是邦朗国国王之女,原本国家繁荣宁静,一日一对巨鹰飞至邦朗国,说要在七日之内将整个王国的百姓尽数吃净,无人敢与巨鹰抗衡。邦朗王只好命人建造大鼓,将金银珠宝与女儿一起藏入大鼓之中。巨鹰再次攻袭邦朗国,只有芭突玛幸存。帕雅坡姆挞王听后便将芭突玛带回勐班乍国,便举行盛大庆典迎娶芭突玛为妃,赐名为“康宫”,因其是从鼓中而出⑥。

后又举行求子典礼,仪式结束后,芭突玛一直虔心祷告,而阿琪只祷告了三日。天神因陀罗见芭突玛诚心敬神,便安排四位男天神转世投胎到芭突玛腹中,是夜,芭突玛梦见一位隐士递给她四颗宝石,并指点她将宝石吞入腹中,不久她便怀上身孕。阿琪怀恨在心将芭突玛所生的四个婴儿用四只小狗调包。帕雅坡姆挞王不知实情,盛怒之下将芭突玛贬为猪奴。阿琪命宫女将婴儿装入水缸后丢入河中,水缸漂至御花园附近,被一对膝下无子的老夫妇收养。阿琪得知又对四个孩子下毒,老夫妇回到家中发现四个孩子均已死去,痛苦万分,只好将他们埋在附近的篱笆下。三天后,篱笆下长出了四棵缅桂,不久便绽放花朵、香飘满城。阿琪又命人将缅桂树挖出,但树下的土壤瞬间硬化,无论如何使劲都无法掘开。阿琪威逼老夫妇砍掉缅桂树,老夫妇只能照办并将缅桂树丢入河中,四株缅桂树本应顺着水流漂至南方,但却逆流而行,流至北部的帕仂思庙,恰巧被庙中的小沙弥见到,小沙弥又将见到流血的缅桂树之事禀告隐士,隐士对缅桂洒下福水,四株缅桂变成四个男孩,分别被隐士取名为沙达拉、比达拉、素湾谷玛与佩查拉⑦。最年幼的佩查拉的小拇指因小沙弥拽扯树枝时断掉,隐士给他接上,并将金刚食指赐给他。

四个男孩跟随隐士在寺院学习佛法。不久被贬在猪圈的芭突玛梦见因陀罗将下凡来帮助她。因陀罗亦在当夜告知四兄弟他们的身世,四兄弟决意要去营救母亲芭突玛。他们经历妖国等地的艰难险阻后,来到勐班乍国,与曾经养育他们的老夫妇重逢。光阴无情,老夫妇年事已高,变得耳聋眼瞎。佩查拉用金刚指一指,老夫妇重回青春。四兄弟来到猪圈,跪拜母亲芭突玛。不久帕雅坡姆挞王收到战书,信中称如若帕雅坡姆挞不交出芭突玛,则会出兵将勐班乍国夷为平地。帕雅坡姆挞王与发出战书的四兄弟相见,终得知事情真相,王后阿琪因四兄弟的求情得以免去死罪,但被贬为猪奴。帕雅坡姆挞王与芭突玛及四个儿子阖家团圆。四兄弟中三位哥哥都已成家,唯独老四佩查拉欲往林中游历,因缘际会与咖桑相遇成婚,而后两人来到邦朗国,佩查拉使用金刚指复活了全城的死尸,同时与再度来袭的巨鹰作战并大获全胜,城市恢复安定,佩查拉携妻儿返回勐班乍国并继承王位。

2.西双版纳傣族“四株缅桂”故事情节

多年以前,澜沧江边的勐板扎纳关的召勐⑧带随从赴森林狩猎,两人刚入森林便昏迷过去,醒来发现身处巨大的坝子,坝子中央为气派辉煌的召勐府邸,但四下荒无人烟,只见白骨累累,有少女之声从府厅大鼓中传来,召勐与随从将少女从鼓中救出。少女自称是此城的公主,但始终不愿道出原委,只是一再央求两人将她带出城去,召勐只能将其带回勐板扎纳关,公主才细细将事情始末说与召勐等人听:公主名为南光罕,所在的城市为勐纱其纳关,原本是安宁繁华之地,哪想城中突然有魔雕来袭,魔雕凶恶异常,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更遑论人物。南光罕的父亲只好命人制作一个大鼓将其藏在里面,直至召勐到来。此后勐板扎纳关众臣有感于南光罕的善良与真诚,都力劝其嫁给召勐,南光罕为报答召勐的救命之恩,最终应允。召勐的正室夫人南翁表面与南光罕亲如姐妹,实则妒意渐深。南光罕分娩之日,南翁趁南光罕产下四个男婴后昏迷之际,命贴身丫头将准备好的四只狗仔放在南光罕身下,将四个孩子装入瓦罐丢入河中。召勐得知后勃然大怒,欲下令处死南光罕,后因众人求情,免去南光罕的死罪,将其贬为猪奴。瓦罐漂至御花园附近,被园中的老夫妻捡到抚养。

转眼十年忽逝,南翁得知孩子尚在人世,便命人将四个有毒的粽子带到园中给孩子吃,四个男孩食粽后中毒身亡,老夫妇强忍悲痛将孩子火化。几日之后,火化之处长出四棵缅桂树,开出的花朵香溢全城。南翁获悉后想命人将缅桂树移栽到自己宫内,可是无论是谁都难挪缅桂树半寸,南翁认为是老夫妇从中作梗,将老夫妇绑来吊打,老夫妇无奈向缅桂树求救,缅桂树轻轻离开地面,到南翁身边时却立刻枯萎。南翁欲将其剁成粉末,缅桂树却硬如磐石。南翁盛怒之下将缅桂树丢入河中,缅桂树逆流而上,漂至帕拉细⑨住处附近,被一个僧人拾起带给帕拉细。帕拉细命僧人将四棵缅桂树摆在四个围着白线的坐塔之上,默念起死回生咒语,四棵缅桂树在神力之下复活。最年幼的男孩手指因僧人在河边拽拉树叶受伤,帕拉细念下咒语使其手指复原。帕拉细为四个男孩取名为年达拉、公麻腊拉、协达拉与笔扎拉⑩。四兄弟在帕拉细的教养下长大成人,习得法力与武术,最年幼的笔扎拉表现最为突出,深受器重。四兄弟从帕拉细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决意要去寻找自己的母亲南光罕。四兄弟经过三个有魔王驻扎的地方,与魔王及其随从殊死搏斗后,在勐板扎纳关找到了母亲南光罕。南光罕衣衫褴褛,正在河边的傣家竹楼旁摘野菜,她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出现在面前,于是对天神祷告,如果来者真是她的孩子,请让她流出四股乳汁,而果真有四股乳汁立刻从她的胸前流出,南光罕母子相认。次日,召勐府的仆从发现停在附近河流里的大船,大为惊讶,便禀告召勐。召勐带领众人来到大船前,双方刀兵相见,最终召勐一方败下阵来。四兄弟道出事情原委,召勐震怒,要下令将南翁处死,四兄弟为其求情,召勐将南翁贬为猪奴。南光罕一家六口团聚。笔扎拉与大家相聚几日后执意离开,最终回到勐纱其纳关,与途中遇到的另一位帕拉细的养女南咖淑成婚,两人共同治理勐纱其纳关,安居乐业,城富民安。

(二)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共同的母题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傣泰民族的“四株缅桂”故事框架基本一致,虽然存在多个共同母题,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母题。

1.积极向善母题

在泰北地区泰族与我国西双版纳傣族的“四株缅桂”的故事中,皆有积极向善的母题。如帕雅坡姆挞梦至国家将面临一场灾祸后即刻决定须每日行善,并设九处救济场所,为平民百姓派发衣物,大赦天下,放归动物于山林。此后芭突玛与南光罕惨遭厄运,被贬为猪奴,亦坚定信念,只有行善方能得救。此外,四个男孩在得知身世后救母途中,遇到大鱼阻拦去路,帕迁蓝本欲杀鱼,被兄长以杀生有罪之由劝阻,帕迁蓝听从劝告,改令鱼儿起死回生。两故事都呈现出民间故事突出的二元对立模式,阿琪与南翁都是故事中的反面典型,作恶多端,但最终也获得了众人的宽恕;二元对立的另一面,芭突玛与南光罕均是心地善良,即使遭遇命运重创也能“枯木逢春”,与丈夫、儿子再度相逢。傣族原始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即有劝善之辞:“心黑是邪恶,邪恶会暗算,暗算最难防。心黑最可怕,心黑藏尖刺,面笑心中恶,人眼看不着,心毒眼不见,毒心比夜黑。”[6]劝人向善的教义尚有“五戒”“十善”与“赕佛”,即捐赠自己劳动所得与佛寺,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行善之举,赕的最终目的是至善,至善亦是为了来世轮回,受因果观念影响至深,体现在西双版纳与泰北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泰国甚至延伸至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经济的内在理念为:泰国为功德型社会,不强调商贸往来,但重视做功德,不强调私人积累,但重视以佛寺或佛教场所为中心捐赠私人所属财物”[7]。在“四株缅桂”故事中,诚实与狡猾、善良与邪恶两种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或物最后都依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的理念而得到各自结局,同时也是民间故事中典型的二元对立形态,主人公经历起始状态、准备状态(缺失、禁令、打探、打探成功、诡计)、情节初步发展(伤害、短缺、积极响应、出发、神秘人物)、交战开始(交战、胜利、救援)、结局(考验、确认、结婚)[8],各人物在浓厚的文化土壤上进行道德教化,各自落座各得其所。

2.知恩图报母题

芭突玛与南光罕为报答帕雅坡姆挞与召勐的救命之恩,嫁与他们为妻,从古老的民间故事的视角来看,亦是一种报恩行为,以及佩查拉用金刚指让老夫妇重回青春,也是对老夫妇殷殷恩情的回报。傣泰民间故事共同的报恩母题,蕴含着内在的伦理性与纯真的情感性,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超越时代的阻隔在新时代进行重构与转化,而成为富有国际性与现代性的心灵沟通桥梁。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不断席卷各地,世界部分地区文明的冲突有加剧趋势,而文明的理解与互鉴则可有效破除文明的隔阂与价值观的分裂,虽然报恩故事的叙事流程难免有程式化特点,但傣泰民间故事的报恩母题,无疑传递了双方精神中的传统美德与审美情态,表达了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情的体念以及对社会基本伦理的回望,对傣泰民族双方情感基底的深挖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孝顺双亲母题

“四株缅桂”故事的一大高潮发生在四个男孩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不顾艰难险阻,志在救母,这里民间教化的意义就很深,此时四个长大成人的青年并未曾想到继承王位,在此后也未在亲兄弟间产生王位的争夺,救母的母题十分清晰,在故事的承接与情节的转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傣泰民族皆重视报答父母恩情,孝顺双亲是极为重要的人生准则与道德信条。泰国泰族传统文化对孝顺父母做如下熏陶:“双亲是子女的四类领路人,首先,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教孩子说话、走路、吃饭、睡觉,孩子渐渐地从母亲处受到熏陶,母亲就好比孩子的梵天,梵天遵循四法,一为有慈悲之心,即为他者之幸福,父母一心想让子女幸福;二为忍让之心,即让他者避免痛苦,父母所做皆是为了让子女远离痛苦,收获幸福;三是同情之心,即对子女所行善事给予赞美之辞;四是镇定之心,当子女长大成人后便尽可能地理解子女,渐渐退出子女的生活,不干涉子女的决定,将自己的角色由事无巨细的照顾者变为商议者,子女遇事可找父母商议。”[9]在《傣族文化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对于家庭内外关系而言,勐海傣族认为作为人子有三个父母,第一个是亲生父母,第二个是哥哥姐姐,第三个是寨里的老人和头人,这三个父母都要尊重孝顺。”[10]可见傣泰社会的孝道教义无处不在,孝道表现为敬重亲人、奉养亲人及善待亲人,对亲人应又敬又爱,应尽己之力照顾亲人,尽全力奉养亲人,无论疾病苦痛始终善待亲人。不仅是子女孝敬父母,晚辈也应敬重长辈。

(三)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共同母题之根源

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的流传与共同母题折射出傣泰民族悠久的同源性和密切的地域性。“四株缅桂”故事题目就很值得考究,彰显出其生活环境的密切相关性,缅桂是傣泰人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热带植物,花香沁鼻,民间故事深深扎根于日常,由缅桂与神力相合而衍生的绵长故事,从历经磨难到勇毅斗争,从困难重重到云开雾散,从知恩图报到孝顺双亲,包裹了强烈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以及向善向美的民族精神,故事的细节与母题都映射了傣泰人民紧密相连的内在生活肌理,表达了傣泰人民用以立身的行为准则与厚重价值观。我国西双版纳与泰国北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受到西南丝绸之路的影响,沿湄公河南下,西双版纳可直达现泰北地区,交往密切,社会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互通,“傣族的封建社会始于十世纪末勐卯、勐生威、勐兴色联合建立勐果占壁国之时,或公元1160 年帕雅真建立景陇金殿国之时”[5]11-12,景陇金殿国以后,傣族的历史就相对清晰。泰北地区曾在漫长时期内为独立王国,我国《新元史》中关于《八百媳妇国传》的记载如下:“八百媳妇者,夷名景迈,世传其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故名。”[11]孟莱王(1259—1317 年在位)于1296 年建立清迈城,此前王国都城设在清盛,清盛紧靠西双版纳,与西双版纳仅一河之隔,故两地风俗一致,居民互通有无,联姻亦是常态,如金殿国公主越河嫁至清盛,为孟莱王的母亲[12]。1292 年,元朝政府派兵征讨八百媳妇国,沿途征服西双版纳,将其收于元朝版图之内。1296 年孟莱王将都城移至新城清迈,史称兰纳王国,并于1312 年向元朝进献大象等贡品。公元12 至14 世纪是傣族封建领主制形成的大致时期,之前的统治者在对土地的争夺中发展为封建领主,在此过程之中,西双版纳的傣族封建领主与泰北兰纳王国不乏交往交流,如傣族第四世封建领主的外孙匋陇建仔在与兰纳的交战之中获胜,随即将兰纳的一部分地区划为其外祖父母的食邑。召勐从最高封建领主处获得分封,再在其领地内实行徭赋制度等。双方族属关系如此密切,自然共享了很多神话与故事文本,“四株缅桂”便是其中之一,同时双方文学都较为依赖口头传承方式,傣族早就定居于云南的澜沧江、怒江等江河流域,傣族文字约产生于4 世纪,但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经历了从采集至农耕的漫长演变历程;泰族文字约产生于13 世纪,相传由素可泰兰甘亨大帝在古孟文与古吉蔑文的基础上创制而成,说明在4 世纪之前双方关系就已相当紧密。傣泰民族悠久的同源性为孕育民间故事提供了相似的文化土壤,密切的地域性为民间故事的流传烙上了相似的基因。

三、傣泰民族“四株缅桂”故事的现代价值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是对现有机制的对接与互补,“四株缅桂”故事口口相传,母题相同,内涵一致,都弘扬了美好的道德品质与精神文化,映射出傣泰民族绵密相连的历史基因和文明图式,对促进两国傣泰民族民心相通多有助益,对稳定“一带一路”边疆发展、加强中泰两国民间富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的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傣泰民族文化求根探源为繁荣“一带一路”民间文艺打下坚实基础

“四株缅桂”是傣泰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爬梳其在两个民族的流传状况,探寻故事中母题的相似性及其文化根源,能为繁荣“一带一路”尤其是我国边疆与东南亚区域民间文艺打下坚实基础。民间文学对傣泰文学的发展影响极深,在双方文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故事是古典文学的重要来源,为作家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蓝本、素材与灵感。对傣泰民间故事背后文化基因的考察,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傣泰民族文学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研究,能进一步稳固民间文艺的内在核心。

(二)傣泰民族文化能动发展为助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搭建精神桥梁

文学是人学,“四株缅桂”故事蕴含的傣泰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丰富的民族核心价值,能够为“一带一路”区域人文交流搭建有效的精神桥梁。“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区域,提倡各民族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文明互鉴,傣泰民族自古渊源极深,民间故事更是千丝万缕相萦系,可借由文学理解民心、增进情感,借由民族文化的能动发展加强民族间的对话,进一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需要与共同利益,使历史中的文学共享升华为丝绸之路精神文化共享。

(三)傣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构建美好愿景

民间故事是民族内在结构的外显,古朴淳厚且具有文化传承力,可为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同时助力我国边疆地区与一衣带水的邻邦的跨界交流。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与泰国北部地区自古便受西南丝绸之路的润泽,在悠久的历史交往过程中,文化共性颇多,而古老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经由现代的理解与传承,绽放新的魅力与华章,为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提供美好愿景。

四、结语

通过溯源古老西南丝绸之路上傣泰民族“四株缅桂”的经典故事,发现其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和泰国北部等地区延绵流传,流传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故事文本的框架基本一致,存在多个共同母题,包括积极向善、知恩图报、孝顺双亲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展现出傣泰民族千丝万缕相萦系的同源性与地域性,由此可加强理解傣泰民族的核心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傣泰民族文化内涵的相似性,民族精神理念的相通性,能为繁荣“一带一路”民间文艺打下坚实基础,有效助力傣泰民族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同时为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构建美好愿景,书写“一带一路”西南区域新时代的友好与文明。

注释:

② 指将贝叶棕的叶子加工制成的可以书写的材料,主要用于刻写傣泰民族历代口耳相传的文化与历史等。

⑧ 傣语中称城市为“勐”,称首领为“召”。

⑨ 意为隐士。

⑩“ 拉”在傣语中也表示与王室贵族有关。

猜你喜欢

桂树母题民间故事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Osmanthus Glorifies the City
我敢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生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