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扩散: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分析

2023-12-02徐冰娜阚阅

大学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欧盟中亚

徐冰娜 阚阅

摘要: 欧盟将自身视为国际社会的规范扩散者,致力于通过高等教育这种软性的介入方式向其他行为体扩散欧盟的规范,增强欧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中,欧盟采取了规范说服、规范援引和话语塑造三种方式,促进规范在中亚的传播和扩散,也推动中亚地区和国家按照“欧洲模式”进行教育变革和转型。但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也因带有新殖民主义色彩而引发争议。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本质问题也为我国深化同中亚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关键词:欧盟;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范扩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6-0095-08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也是打造欧亚大陆腹地稳定带的关键,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日益凸显。2023年5月,我国举行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这标志着中国-中亚合作步入了新时代。相较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式,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更具感召力和同化力,能以温和且隐而不显的方式带动行为体内部的各种要素向其他行为体进行多层次的扩散,其作用也更为深远持久。因此,如何以教育助力中国-中亚合作、深化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值得学界的关注和思考。在此方面,欧盟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域外启示。欧盟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实现制度理念、社会发展模式和相关规则标准在中亚的转移和扩散,增强欧盟的话语权,构建起了强有力的国际规范塑造者形象。

一、规范扩散:一个理论分析的视角

“规范”(Norm)是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尤其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领域的热点议题。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一致认为,规范是一个具有主体间性的概念,是行为共同体持有的对适当行为的集体预期[1]。进而言之,规范构建了行为体的社会认同,明确了行为体的身份标准,并对既定行为体的行为准则进行重塑,影响和规定行为体的行为[2]。玛莎·芬尼莫尔和凯瑟琳·斯金克提出了著名的“规范生命周期”(Norm Life Circle)理论,着重分析了规范的生成、扩散和内化。其中,规范扩散(Norm Diffusion)是“规范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目前建构主义国际规范研究中的重点议题。规范扩散是在国际体系中,外在于国家的规范影响和嵌入国家并产生构成性影响的过程[3]。规范扩散强调规范等非物质要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为学界探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理解和阐释行为体的对外政策和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建构主义学者高度肯定了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进行规范扩散的能力,并重点关注行为体规范扩散的动机、路径方式和效果[4]。欧盟是国际社会的“规范扩散者”(Norm Diffusers)之一,致力于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在国际事务中塑造和扩散规则,从而对国际规则制定和议程设置等施加影响,提高欧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5](P1)。教育是欧盟介入中亚地区事务的方式之一,是欧盟扩散规范、影响中亚国家的重要手段。教育在推进欧盟规范扩散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能以软性的方式带动欧盟内部的各种要素向其他行为体进行多层次的扩散和渗透,例如将质量保障、资历框架、资历认证等规则标准以及价值观向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扩散和映射[6](P1)。因此,以规范扩散的视角来探究对外教育战略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规范扩散者是对欧盟行为体身份角色的新定位,规范扩散也成为探究欧盟在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的重要理论视角。

二、“欧洲模式”:欧盟在中亚的高等  教育发展战略及其主要目标

欧盟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后半叶。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中亚开始作为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由此出现的“权力真空”也为各行为体扩散规范提供了契机。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如美国、俄罗斯等都试图介入中亚事务,欧盟也积极推动中亚战略,引导该地区按照“欧洲模式”实现现代化发展和改革[7](P1)。高等教育是欧盟介入中亚地区事务的核心方式,是其扩散自身“欧洲模式”的重要手段。

欧盟将自身视为国际社会中的规范扩散者,这在欧盟对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中就可见一斑。欧盟的中亚战略提出,“善治、法治、人权、民主、教育和培训是欧盟向中亚分享经验的关键领域。欧盟可以为中亚实现政治稳定和繁荣的地区一体化提供经验”[8](P2)。具体来讲,在高等教育领域,欧盟提议借鉴欧洲高等教育区模式构建“中亚高等教育区”(Central Asian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Area),推动中亚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加强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兼容性,加强其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9](P13)。欧盟启动“欧盟中亚教育倡议”(European Education Initiative for Central Asia),支持中亚五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使其适应全球化世界的需要[8](P10)。可以说,欧盟对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直接目标是加强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对话,推动中亚国家高等教育的转型与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向中亚地区和国家映射欧盟的教育规范,促使中亚国家教育体系向欧洲模式转型,实现拓展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空间的目的[10]。

其次,欧盟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仅旨在实现教育领域规范输出的目标,也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溢出目标。2019年新的欧盟中亚战略,意在同中亚国家建立更加牢固、现代与开放的伙伴关系,把中亚地区打造成一個可持续、更具弹性、繁荣和互联互通的政治经济空间,加强政治对话与公民社会建设,支持中亚国家经济现代化[9](P1-2)。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上述合作方向和目标有明显的溢出作用。欧盟通过高等教育加强中亚青年群体同欧盟之间的联系,影响和塑造中亚地区青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影响中亚国家的发展进程,进而推动中亚国家按照“欧洲模式”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和转型。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质上是着眼于对中亚人才的投资,以及对中亚未来的投资[10]。因此,欧盟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非是单纯的教育以及人力资源发展角度上的考虑,还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考虑。

三、塑造规范:欧盟对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行动路径

欧盟力图通过对外政策和行为向国际社会和其他行为体输出自身规范。芬兰坦佩雷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托马斯·弗斯博格归纳了欧盟扩散规范的路径,即规范说服(Norm Persuading)、援引规范(Norm Invoking)和话语塑造(Discourse Shaping)[11]。欧盟在对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中采取了上述三种行动路径。

(一)规范说服:搭建欧亚教育对话平台

欧盟的规范说服意味着通过建设性参与、制度化关系以及制度性对话等信息传播机制,说服非欧盟行为体接受和采纳欧盟规范,这也依赖于双方的共同诉求以及欧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11]。欧盟于2007年和2019年相继推出中亚战略合作文件,为深化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奠定了战略基础。在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中,欧盟积极构建同中亚的教育对话平台,通过对话的方式说服中亚国家接受欧盟规范,促使中亚国家教育体系向欧洲模式转型,积极拓展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空间。欧盟启动“欧盟中亚教育倡议”,并于2012年正式启动“中亚教育平台”(Central Asia Education Platform),专门组织和协调同中亚国家之间的教育政策对话,这其中包括定期的地区和双边对话,以及有关部门的技术工作组对话[12](P2)。中亚教育平台着重推动欧盟与中亚国家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合作,更好地协调援助者资助的各类中亚教育项目[13]。

在中亚教育平台框架下,欧盟成员国同中亚五国教育部长举行了两次部长级会议。在2015年首次教育部长会议上,欧盟成员国以及中亚国家教育部长高度肯定了双方教育合作的重要性——“调整教育体系以满足21世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需求,这是欧盟和中亚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双方强调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必要条件,有助于相互理解、尊重和加強文化间对话,并为下一代做好准备”[14](P1)。双方也对教育领域的优先事项达成一致,重点聚焦高等教育领域,将资历框架和标准制定、质量保障和认证、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视为双方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优先事项。在推进上述优先事项过程中,双方都强调要借鉴欧盟及其成员国已有的经验。教育部长会议通过的《中亚教育平台活动指示性路线图(2015-2018年)》(Indicative Roadmap of Activities under the Central Asian Education Platform(2015-2018))擘画了双方未来几年在资历框架和标准制定、质量保障和认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支持师生流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等方面的发展蓝图。

在2017年的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欧盟成员国和中亚国家教育部长通过了《阿斯塔纳宣言》(Astana Declaration),强调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能够适应当前挑战的弹性社会方面的重要性。该宣言还在第一次教育部长会议三个优先行动事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四个优先解决的行动事项,即教学方法创新、青年暴力激进主义、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以及教育系统和教育机构资助的有效性。此外,该宣言还明确表示,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为中亚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领和经验借鉴[15](P2-7)。

除教育部长级会议外,中亚教育平台支持欧盟和中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策对话和同行学习。双方围绕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质量保障和认证、教育循证政策方法等议题,召开了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会议。欧盟还表示,不仅要促进欧盟及其成员国同中亚国家当局的对话,还要促进欧盟及其成员国、中亚当局同商业组织和社会伙伴之间的对话,例如围绕技能差距和劳动力市场现代化[9](P14)。

(二)规范援引:推广欧洲高等教育模式和标准

欧盟对中亚输出规范的第二种手段是规范援引,这主要意味着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模仿(Emulation)等机制实现规范在非欧盟行为体的推广和内化。“社会化”是基于地区合作协定,以技术援助项目的形式促使对方采用“欧盟规范”(EU-type Norms)和实践;“模仿”表示欧盟凭借自身成功和吸引力发挥国际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又通过特定的话语和象征性的实践得以增强,例如欧洲地区一体化模式[15]。实际上,欧盟的“坦普斯计划(TEMPS)”、“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等系列项目就充当了社会化的载体和渠道,促使中亚国家采纳欧盟规范和实践,使欧洲标准原则得以在中亚推广[16]。在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上,欧盟将战略重点聚焦在自身更专业且经验更丰富的高等教育领域上,引导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向欧洲教育模式转型[17]。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涉及范围最广的改革运动,也是欧洲教育模式、教育经验和教育标准的高度凝练。2019年欧盟新的中亚战略文件明确表示,欧盟将根据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经验,协助中亚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区,利用“伊拉斯谟+”计划帮助中亚国家推进教育改革[9](P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依托坦普斯计划以及后续的“伊拉斯谟+”计划支持中亚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中亚国家教育体系同欧盟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改革方面,引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累积和转移制度以及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支持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开发新课程,使教学方法符合博洛尼亚进程的原则[17]。欧盟支持中亚国家开设灵活、现代化的课程,使用现代化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如在“伊拉斯谟+”计划的支持下,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设立关于欧洲研究的硕士项目,该项目引入了欧洲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ECTS)以及质量保障制度[18](P8)。第二,高等教育治理方面,欧盟支持中亚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确保开设的学位课程及项目具有相关性并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中亚国家和教育机构推广坦普斯计划开发的质量保障指南。在第四期“坦普斯计划”项目中,欧盟启动了“学习项目质量保障文件”(Document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Study Programmes)的项目,基于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南,协助中亚伙伴国家构建跨境质量保障文件系统。在该项目基础上,欧盟还推动构建“中亚质量保障和认证网络”(Central Asi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以欧洲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为参照,创建中亚质量保障和认证网络以及中亚认证方法和系统的信息登记网络[19](P18-19)。第三,高等教育和社会联系方面,欧盟协助中亚国家加强大学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欧盟支持中亚教育部门的系统评估和改革,如鉴于吉尔吉斯斯坦存在教育和工作间联系不足、劳动力市场数据缺失、预测劳动力供需能力低下等问题,欧盟在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多年指示性计划(2014-2020年)”中,将近四成的预算以部门预算支持的方式提供给教育部门以深化教育改革,着重关注教育到就业的过渡,确保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更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20](P6-9)。此外,考虑到中亚国家缺乏成熟的监测方法,无法系统地收集职业教育的数据从而为政策提供准确的基于证据的信息,欧盟鼓励中亚国家参与到“都灵进程”(Torino Process)中,使“都灵进程”成为监测和支持中亚等伙伴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既定工具,也提高中亚国家进行政策分析、决策和使用证据的能力[21](P14)。哈萨克斯坦专门对标“都灵进程”开发了一个国家教育数据库,并使用“都灵进程”报告作为评估国家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工具[22](P12)。

(三)话语塑造:深化人文交流与能力建设

欧盟对中亚输出规范的第三种方式是话语塑造,这是不同于规范说服的机制。规范说服是直接在行为体之间发生的,而话语塑造意味着间接地施加影响力,推动非欧盟行为体对欧盟规范原则等话语的认同和学习[11]。在欧盟的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中,话语塑造主要表现为欧盟通过人文交流和能力建设,推动中亚主动认同、学习和推广欧盟的价值观、经验和模式,使其成为欧盟声音和欧洲模式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歐盟通过“坦普斯计划”“伊拉斯谟+计划”等高等教育项目,使中亚国家参与到人文交流和能力建设中。以“伊拉斯谟+计划”为例,中亚国家参与人员流动项目、联合硕士学位项目、让·莫内项目(Jean Monnet)、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以及青年能力建设等系列活动。2015~2019年间,欧盟设立了1 100多个合作项目,为7 395名学生、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流动资助,帮助学习者获取所需技能支持职业发展,深化了欧亚人员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联合硕士学位项目方面,2014~2019年间,中亚五国约有20所教育机构参加伊拉斯谟世界联合硕士学位,343人获得了奖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亚五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23](P2)。“让·莫内项目”旨在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欧盟研究,支持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欧洲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提高学者、学生和公众对欧盟的理解和认知。2014至2019年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申请了11个“让·莫内项目”,其中运行较为成功的是“欧洲外交让·莫内教席”项目(European Diplomacy Jean Monnet Chair)[23](P3)。

欧盟还围绕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青年两个群体开展能力建设活动,着力提升中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促使中亚利益相关者认同和学习欧盟的价值观、经验和标准。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伙伴国家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妥善应对内外部各种挑战,如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机会平等、机构治理和机构的国际化等,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将对中亚教育机构和教育系统产生长期的结构性影响[18](P5)。在工业4.0背景下,“伊拉斯谟+”计划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启动“以新技术助推中亚高等教育现代化”项目,推动教育系统的变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诉求。该项目吸引不同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将合作伙伴高等教育机构转变为创新型大学[23](P3)。欧盟意识到青年是中亚的未来,是欧亚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为此,欧盟推出系列青年能力建设的项目,影响和塑造中亚地区青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民主、善治、法制等理念,进而推动中亚国家按照欧洲模式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和转型。例如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启动的“民主治理取决于青年”(Democratic Governance Depends on Youth)项目,力求提升青年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四、规范效果:欧盟对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的实践审思

欧盟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对中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一)欧盟在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的进展成效

欧盟规范扩散效果的判定方式为评估欧盟的行为是否引起非欧盟行为体制度、政策或实践的变化及其变化程度[5](P7)。从规范扩散的视角来看,欧盟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无疑加速了欧盟规范的外溢和移植,实现了欧盟以自身模式为范本推进中亚地区教育一体化进程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目标。

首先,从地区层面来看,欧盟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加速了中亚地区教育一体化进程。欧盟通过搭建“欧亚教育对话平台”等软性的方式将欧洲高等教育模式和标准移植到中亚,引发了中亚地区层面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变革。中亚地区也通过社会化和效仿的方式主动接受和内化欧盟规范,在欧洲教育一体化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自身教育一体化进程。2021年6月,中亚五国教育部长签署了《关于建立中亚高等教育区的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re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Higher Educational Area),正式提出将参照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建立统一的中亚高等教育区,并通过制定具有可比性的国家资历框架、参照欧洲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设立具有可比性的学分系统、参与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加强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兼容性和可比性,支持学生、教职员工和学术人员的地区流动,提高中亚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4](P1-3)。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看,欧盟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促进了中亚国家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变革,对其教育体系产生长期的结构性影响。欧洲教育模式已成为中亚国家教育改革的范本,在欧盟的推动下,中亚国家逐渐将学位制度、质量保障、学分互认等规范内化进自身的教育体系中并持续使用。哈萨克斯坦于2010年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改革高等教育,推进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度,采用欧洲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建立了国家认证机构登记处(National Register of Accreditation Agencies of Kazakhstan)。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过去十余年中也对照博洛尼亚进程对其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吉尔吉斯斯坦于2011年颁布了一项关于引入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制度的法令,在课程中采用欧洲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塔吉克斯坦政府已在两所大学启动试点项目,引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计划至2020年推广至所有高校[25]。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仍保持前苏联式教育体系,但也正以欧洲高等教育区为蓝本,在中亚高等教育区框架下调整其高等教育体系[26]。除了上述有形的变化外,中亚各国还产生了其他无形的变化,如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同社会互动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理念、引入混合远程和电子学习的概念以及现代化课程、强化与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人员流动等[18](P8)。

(二)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的批判反思

欧盟对中亚地区的教育一体化进程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但从其战略意图、战略内涵和推进过程来看,欧盟在中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带有新殖民主义行为色彩,也因此受到了诸多质疑和诟病[27]。

首先,从战略意图来看,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服务于欧盟的整体利益和政治意图。如前所述,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直接目标是推动中亚国家高等教育的转型与现代化。但其本质意图是促使中亞国家教育体系向欧洲教育模式转型,也旨在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影响和渗透青年一代,从而影响中亚国家的发展进程,推动中亚国家按照欧洲模式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这种渗透式规范扩散表面上看似是合作,是促进中亚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实则反映了欧盟中亚战略的调整。欧盟将教育与欧盟整体利益和战略发展紧密绑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质上是维持和巩固欧盟在中亚影响力的柔性工具和抓手。

其次,从战略内涵来看,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以传播和扩散欧盟的规范规则为内核,而非是以响应中亚地区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重点。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建立在欧洲社会模式与价值体系基础之上。欧盟把自身的规范标准和普世规范画上了等号[28],将自身塑造为中亚高等教育发展的范本和标杆,通过教育对话、技术援助等名义将社会发展模式、标准规则等规范要素向中亚进行渗透和移植。

再者,从推进流程来看,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通过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流程,建立起隐形的“支配-依附”关系。规范与权力密切相关,只有主要的国际行为者才有权力塑造或决定什么是‘规范’”,才有能力向其他行为体传播和扩散自身特定的规范[5](P2)。尽管欧盟对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广泛协商过程的结果,理论上是基于“欧亚双方关于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战略目标的共识”[9](P3)。但在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欧亚双方处于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欧盟处于主导地位,较为强势,中亚依赖欧盟的教育规范、实践经验以及资金技术支持。因此,不论是从议程设置还是项目运行管理,整体呈现出由欧盟牵头推进、中亚国家参与的“支配-依附”关系。欧盟将其偏好的模式强加给中亚地区和国家,没有充分尊重中亚地区和国家的自主发展和所有权,而中亚国家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和接受,话语权不高[29]。这种新殖民主义行为的本质是强势行为体运用战略对话、技术援助、人文交流等形式上平等合作的方式,构建起实质上不平等的关系,继续维持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配和影响[30]。

五、反思规范:欧盟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的若干启示

欧盟采用规范说服、规范援引和话语塑造等软性的方式手段推进在中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对中亚地区教育一体化进程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欧盟带有新殖民主义色彩的范式也备受争议和诟病[31]。其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质疑为我国扩大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提供了若干反思和启示。在新时代中国-中亚合作机遇下,我国应通过以下举措积极推进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教育助力中国-中亚合作。

第一,强化中国和中亚在教育战略上的衔接,促进双方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不同于欧盟带有新殖民主义色彩、将其模式强加给中亚的范式,我国同中亚应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合作共生共荣的价值共识,制定教育合作战略和规划。我国与中亚五国的教育交流合作应在区域战略、国家战略对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双方发展诉求,加快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对接策略与中长期合作计划。《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明确了油气、农业、计算机、医药、数字贸易等双方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可以预见双方有望在上述领域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标准开发、实验室共建、科研项目等开展深度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专业、规模、质量与双方经贸产能合作的匹配度。此外,我国对中亚五国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合作策略,应结合各国发展水平采取差异化政策。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已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我国应以各取所需、各扬所长的态势推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等教育“走出去”和“请进来”。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尚且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水平略低,我国应以高等教育“走出去”为主,支持这些国家的人才培育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打造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对话机制,深化中国和中亚在教育领域的多维互动。中国-中亚峰会是我国同中亚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在今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和中亚国家也达成了系列合作共识,承诺将在重点优先合作领域成立部长级会晤机制。为增强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双方应在峰会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科技等分论坛,增加对教育、科技及相关议题的交流和讨论,并推动设立常态化的教育部长级会晤机制以及高校、青年等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对话机制,为深化双方教育政策互通和交流合作提供多层次、组织化、制度化的对话平台和保障。此外,我国在农村教育、教育减贫等方面已形成了国际认可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结合中亚国家的发展需求,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国际平台,联合举办农村教育、教育减贫等议题的研修班和工作坊,构建专家交流网络和知识共享网络,为中亚国家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把我国教育经验作为解决世界教育问题的有效方案向中亚国家进行推广和分享,以中国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助力中亚教育发展。

第三,拓展多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活动,加快打造中国特色教育品牌。我国应拓展多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活动,如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员流动、科研合作、学分互认、教育资源共享等,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格局。中亚国家每年约有30余万人出国留学,其中赴华留学人数约3万,仅占其出国留学总数的十分之一[32]。中亚来华留学规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正如《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所建议的,我国可以向中亚国家增加政府奖学金名额,组织相关领域专业人才赴华参训、进修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层次和质量。另外,可借鉴“让·莫内项目”开设类似的教育交流旗舰项目,开展创新的学术和思想交流活动,支持全球范围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中国研究,提高外国学者、学生和公众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此外,我国应加快启动有竞争优势且带有中国品牌效应的特色项目活动。如深化已有的鲁班工坊、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育培训计划”和“减贫惠农计划”等计划,依托“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中国-中亚农业合作中心”“中国—中亚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机构,推动我国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标准、技术标准等在中亚地区和国家的传播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Finnemore M,Sikkink K.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8(04):887-917.

[2] Björkdahl A.Norm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om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J].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2(01):9-23.

[3] CheckelJ T.Norms,Institutions,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Europe[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99(01):83-114.

[4] Park S.Theorizing Norm Diffusion With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Politics,2006(03):342-361.

[5] Tocci N.Profiling Normative Foreign Policy: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Global Partners[R].CEPS Working Document,2007(279).

[6] Dang Q.A.Rethinking Normative Power Europe in the ASEM Education Process[Z].Hamburg:ECPR Genera Conference,2018.

[7] 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The European Union's Strategic Role in Central Asia[R].CESP Policy Brief,2007(128).

[8]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The EU and Central Asia:Strategy for a New Partnership[Z].Brussels: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7.

[9] European Commission.Joint Communica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The EU and Central Asia:New Opportunities for a Stronger Partnership[Z].JOIN,2019(09).

[10] 杜巖岩,刘玉媚.俄美欧中亚跨境教育的战略构想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2020(06):61-68.

[11] Forsberg T.Normative Power Europe,Once Again: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an Ideal Type[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11(06):1183-1204.

[12] EUCAM.The EU Education Initiative for Central Asia Five Years On:Lessons Learnt?[R].Policy Brief,2013(30).

[13] SPHERE.Central Asia Education Platform (CAEP):Promoting Policy Dialogue in the Field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B/OL].(2021-04-04)[2023-06-25].http://suppor-there.org/sites/default/files/caep_ ppt.pdf.

[14] European Commission.Joint Communique of the First Meeting of Ministers for Education of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Z].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15.

[15] European Commission.Astana Declaration of the Second Meeting of Ministers for Education of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Z].2017.

[16] Lenz T.EU Normative Power and Regionalism:Ideational Diffusion and its Limits[J].Cooperation and Conflict,2013(02):211-228.

[17] European Commission.EU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in Central Asia[EB/OL].(2021-03-21)[2023-07-16].https://eeas.europa.eu/central_asia/docs/factsheet_education_en.pdf.

[18] European Commission.Erasmus+ Capacity Building in Higher Education(CBHE)Action Regional Report:

Central Asia[R].Brussel:European Commission,2020.

[19] Education,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European Commission.Study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empus IV Projects o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entral Asia[R].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17:18-19.

[20] European Commission.Multi-annual Indicative Programme for the Kyrgyz Republic 2014-2020[Z].Brussel:European Commission,2014:6-9.

[21] ETF.ET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port:Torino Process-Moving Skills forward Together[R].Turin:ETF,2015:14.

[22] ETF.Torino Process 2016-2017:Central Asia[R].Turin:ETF,2017.

[23] European Commission.EU-Central Asia Academic Cooperation Through Erasmus+[Z].Brussel:European Commission,2020.

[24]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Kazakhstan.Declaration on the Cre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Higher Educational Area (Turkestan Declaration)[R],2021.

[25] Clark N.Bologna-Inspired Education Reform in Central Asia[EB/OL].(2015-05-04)[2022-08-04].https://wenr.wes.org/2015/05/bologna-inspired- education-reform-central-asia.

[26] Mngo Z Y.Probing the Progress of the External Dimension of the Bologna Process[J].PSU Research Review,2019(03):215-226.

[27] EUCAM.How does Central Asia View the EU?[EB/OL].(2014-06)[2023-07-19].https://www.files.ethz.ch/isn/180819/EUCAM-WP18-How-does-Central-Asia-view-the-EU.pdf.

[28] 洪邮生.“规范性力量欧洲”与欧盟对华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1):52-65.

[29] EUCAM.Reconsidering EU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Central Asia[R].EUCAM Policy Brief,2019(37).

[30] Takayama K,Sriprakash A,Connell R.Toward a

Postcolonial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17(S1):1-24.

[31] Oribe J.(Un)Learning EU Development Policy through Post-colonial Lenses[EB/OL].(2022-03-09)[2023-07-19].https://www.developmentresearch.eu/?p=1144.

[32] UIS.Outbound Internationally Mobile Students by Host Region[EB/OL].[2023-07-23].http://data.uis.unesco.org/.

收稿日期:2023-07-2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有效参与全球治理研究”(22JZD043)。

作者简介:徐冰娜(1995-),女,浙江温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厦门,361005。阚阅(通信作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310058。

Norm Diffussion: Analysis of the EU’s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XU Bing-na  KAN Yue

Abstract: The European Union (EU) regards itself as a norm diffus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committed to diffusing EU rules and values to other actors through soft methods such as higher education, which can enhance the EU'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and influence. In the EU's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the EU has mainly adopted three main methods: persuading, invoking norms, shaping the discourse, to focus on the export of norms, and to promot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carry out reforms and transformations following the European model. However, EU’s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has also been controversial due to their neocolonial overtones.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ssential issues of the EU's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also provide reflection and inspiration for China to deepe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

Key words: European Union; Central Asi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norm diffusion

(責任编辑  陈剑光)

猜你喜欢

欧盟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普京正在突出重围
欧盟钢材反倾销对酒钢(集团)公司出口影响的调查
探究反倾销措施中的价格承诺
中亚速览
英国退出欧盟对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White Elephant
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