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意义与方法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23-12-02

大众文艺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红色

邢 苏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作为高校思政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史纲课”)承担着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等问题的责任。“史纲课”教学,在丰富大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让大学生明确爱国的意义。在“史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结合教材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介绍与讲解,很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无法达到思政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也可以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提升大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兴趣的同时,使“史纲课”及其他思政课程教学的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指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革命斗争,完成了国家独立的目标,并进行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与建设。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先进文化与先进精神。红色文化不仅在精神层面有所体现,在物质层面亦有体现。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集中反应,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1]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精神层面,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在精神追求层面,更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目标与理想。[2]

作为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红色文化在内容上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在物质形态的表现上,红色文化在博物馆、陈列馆、烈士陵园等现实场所有着具象体现。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体会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又如,中共一大会址的保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可以说,作为红色文化的具象载体,这些场所以客观真实的物质形态,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更明确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精神形态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民族解放,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与辉煌的成就。无论是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都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成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这些红色文化亦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文化。[1]无论是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还是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革命文化为例,毛泽东的诗词、经典的红色歌曲、红色戏剧与红色文学作品,都是红色文化在精神形态层面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红色文化,都以跨越时空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使命担当。

(二)红色文化的特点

首先,作为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开始重新思考斗争的形式与方向。由于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通过抗争,发出了自己的爱国声音,并形成了“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展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空间。更多的人有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机会。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亦为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斗争、开展社会建设,指明了道路与方向。可以看到的是,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后形成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3]

其次,通过了解与学习,可以看到,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意志紧密相连。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层面,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意志,也凝聚了人心。红色文化体现了其“大众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坚持自身固有的优秀品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内容,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大众。中国共产党因此具备了“民族性”的一面。

最后,红色文化是具有永恒性、开放性特点的文化。通过红色文化形成的脉络的观察,可以看到,红色文化是连续性的存在。红色文化既有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遗址遗迹与宝贵的革命精神,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人、事、物的先进事迹。“红色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遗址遗迹与文化资源,也体现在赓续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4]无论是革命斗争时期的苏区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它们都是红色精神,也都是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的文化与精神,都充分反映了红色文化的永恒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二、红色文化融入史纲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等宝贵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发挥了正向且积极的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在冲击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观念。尤其是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与扩散,扭曲历史事件、抹黑历史人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罔顾历史事实,或断章取义,或故意歪曲解读,不仅挑战着人们的认知底线,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源。[5]“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广大知识分子与中国民众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与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提高“史纲课”课程实效性的同时,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让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等问题有着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正确的认知,从而自觉地形成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通过教育教学,思政课程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史纲课”为例,该门课程在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可以说,能否有效开展“史纲课”的教学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世、能否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6]将红色文化融入“史纲课”课程的教学中,用鲜活的事例展示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甘于奉献……可以说,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将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红色文化融入“史纲课”课程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思政课程的前沿征地,“史纲课”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更要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课程教学中仅是通过展示文字、图品、音像资料等形式展示课程内容,很难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无法让大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与自己有着怎样紧密的关联。将红色文化融入“史纲课”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也能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过往的历史。例如,通过在展览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可以让大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更加牢固地树立科学、进步、高尚的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提高“史纲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意愿

作为思政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方面,“史纲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过去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相比,当前“史纲课”的教学条件要好得多。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包括“史纲课”在内的思政课程报以排斥的态度。[5]除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课程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也是原因之一。仅就教材而言,由于其可容纳的内容有限,无法在对宏大的历史进程进行介绍的同时,再对历史的细节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述。[1]从课时安排角度出发,仅靠课堂上的言语直观,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大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宏观叙事的教材风格本身就让人感到离自己十分遥远,再配合单一的教学手段,更加难以引起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如果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史纲课”的教学中,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局限性。

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市为例,如果能充分利用南京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对提高“史纲课”的教学效果带来极大的帮助。例如,通过参观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如何开展爱国运动。又如,通过参观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可以让大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与种种努力。“史纲课”课程内容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引起大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与意愿,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大学生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对待历史,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1]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质感

高校思政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提升针对性、理论性、思想性,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作用。[7]以“史纲课”为例,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将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史料、图片、视频等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可以将与长征有关的口述者材料、图片展示、播放纪录片等方式穿插到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学内容可信度的同时,让大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当时的情景,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又如,在讲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可以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片段,让大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更明确地理解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深刻内涵。

除在课堂教学地过程中穿插史料、图片、视频等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当地资源,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革命先烈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复兴过程中的艰难与不易。结合2021版新版教材内容,以笔者任职高校所在地南京为例,有很多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在讲述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时,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古静海寺遗址,结合陈列馆展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经过的史料展示,以及陈列馆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史料,根据教材内容,向大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教育大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又如,在讲述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时,可以带领大学生实地参观总统府与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向大学生展示革命先烈为追求革命胜利的时代精神的同时,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是必然事件,而不是一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所宣传的中国共产党能够革命成功纯属侥幸的无知观点。

(二)在课程考核中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

作为思政课程过程性考核的一种方式,社会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知,从而达到锤炼大学生思想品德,提升大学生奋斗意识,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次回顾党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精神上都会受到一次洗礼。[8]以史纲课程为例,作为红色文化的具象载体,博物馆、纪念观、陈列馆、烈士陵园等场所不仅在史料价值方面有着足够的可信度,可以丰富史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直观感受上,亦能使大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现场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革命前辈的红色理想与初心使命。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锻炼大学生思想意志、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拥有践行红色精神的机会。[7]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会历史知识与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弘扬红色文化

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达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实现途径不一定拘泥于课程范围之内,如能将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活动相结合,同样可以达到思政课程教化人心的目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可以帮助大学生正视历史、正确认识世界、明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加强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与魅力。[9]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红色文化的展示,就是要展示其精神内涵,并将其思政引领价值融入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7]例如,以“史纲课”课程为例,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合作,通过开展国史知识竞赛、红色主题征文比赛、红色电影配音大赛等趣味活动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红色文化,宣传革命精神。又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讯息的优势,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在课程之外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在构建红色文化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将体现红色文化的史料、图片、视频等素材实现实时共享,让老师、学生可以拥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与分享心得体会的机会。

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不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含着先进的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史纲课”课程教学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亦能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知识的,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努力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