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中民俗文化表达的翻译探究

2023-12-01周义婷

新楚文化 2023年23期
关键词:目的论民俗文化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民俗文化描写是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对语言、婚嫁、节庆以及丧礼民俗文化的不同翻译为例,探究译者出于不同翻译目的在面对民俗文化事项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红楼梦》;目的论;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69-04

一、引言

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尤其是世情小说是社会风俗的一个缩影,而《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画卷、一部明清时期封建家族的盛衰浮沉史。《红楼梦》一书不仅是古典小说的集大成,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大展汇,向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民俗文化,引人遐思。本文选用的是《红楼梦》两个最享誉盛名的全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以及霍克斯、闵福德的译本。其中,霍克斯是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者,主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并且希望西方读者能够读懂和欣赏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作。杨宪益作为中国人,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也自然以传播中国传统的文化为己任,因此翻译中尽力做到原汁原味的传译。

二、《红楼梦》英译本研究现状

《红楼梦》不仅是国内人人传诵之经典,还在许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已被译成三十余种语言,英文版本多达9种,但最具有影响力的译本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文中简称杨译)以及霍克斯和其女婿闵福德翻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于译者的目的和主体不同,两译本风格不同,但各有千秋。

纵观国内外研究,对其英译本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书中诗词翻译、文化内容的翻译、特定词语的翻译、修辞格的翻译、习语、成语、俗语、谚语的翻译、书评或以评带论[1]。也有部分学者对书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做出探究,例如董召鋒(2017)探索了两个译本中的民俗文化词的误译和分歧,提出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中,文学作品的翻译归化应该重于异化[2]。王媛媛(2022)以霍译本为研究语料,从跨文化阐释视角考察译本中对中国民俗文化信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发现其通过归化、补偿、改写等方式努力传递源语文化,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与影响[3]。本文拟从目的论出发,结合不同译者的翻译目的,探索杨译本与霍译本翻译民俗文化词时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跨文化翻译有些许启示。

三、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得出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之一——目的论。有三大核心的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诚原则[4]。第一,目的原则为首要关键,也就是说译者根据此目的去选择翻译手段,同时在实际情况下对翻译策略做出相应调整。根据目的原则,文学翻译不再是机械地“输出”源语为目标语的简单过程,而是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有目的和预期结果的活动,也就是一种带有一定译者创作的行为。其二,连贯原则是指译文本身有内在逻辑,与目标语读者的生活情境相连贯,能够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忠实原则指在满足目的原则的前提下,译文一定要忠实原文,该原则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中的“信”基本一致。“信”要求译文准确不偏不倚,不随意删减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运用增译、减译法等技巧,以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让读者更好理解,此种情况是不违背原则的。

四、《红楼梦》民俗文化表达的翻译

(一)语言民俗表达翻译

例1.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

杨译:Since then of course youve been too pig-headed...

霍译:Its only because of late years you have been too stiff-necked...

本句描述的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之一,刘姥姥在家与女儿女婿商讨去荣国府求助的事。刘姥姥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一个典型人物,她深谙人情世故,语言与书里刻画的一众贵族女性相比很是粗俗,但细细品味可知,她语言中包含的许多生动形象的俗语恰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句的一个典型民俗语言案例是“拉硬屎”,一句歇后语是这么说的:瘦驴拉硬屎——瞎逞能。意思指瞎逞能或者装清高,放不下面子,这句俗语是穷得吃不上饭时,刘姥姥对女婿狗儿所说的话。刘姥姥想到了狗儿祖上曾经与王夫人的父亲认识,还贪图王家的势力连了宗,认了侄儿,也算是一门远亲了。她也知道这几年来,王成、狗儿父子因为家业萧条,比不得祖上曾经做官,脸皮薄,也没有和王家走动了,因此才用“拉硬屎”来形容狗儿,意在劝狗儿去攀攀亲是有作用的,一味强撑面子是没有意义的。

杨译把“拉硬屎”译为pig-headed,形容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意见和做出改变,虽然跟原文相比没有一字一字对应,但是也忠实了原文的意思,且译者把这个文化信息转化为目标语文化中对应的一个表达,也是考虑到西方读者的认知接受能力,不失为佳译;而霍译处理成stiff-necked也是与杨译相似的技巧,利用西方文化中一个对应的表达来准确地传递出民俗文化信息。但仔细品味会发现,结合人物性格和场景来看,杨译的pig-headed似乎更符合原文刘姥姥的身份,生动地表现出刘姥姥的语言虽粗俗但特别、形象有力的特点,更有利于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例2.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

杨译:...all the boys there appealed to his baser instincts.

霍译:...his old enthusiasm for ‘Lord Long-yangs vice was reawakened.

本句所描述的学堂,是贾家的私塾,族中的青年子弟大部分都聚在了这里,薛蟠到贾家以后也借口到学堂去读书,实则是为了满足“龙阳之兴”。“兴”指嗜好,雅兴,该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中魏王与龙阳君的一段记载,言道战国时龙阳君以男色事魏王而得宠,因而该词指喜好男色。杨译本中“龙阳之兴”译为baser instincts,指一种下流的天性,译者忽略了典故本身,运用转译直接译出了实质内容,从译文本身来讲,满足了内在的连贯性,也忠实原文的意思,但没有保留典故的完整信息,丧失了一定的文化传播功能。相反,霍译处理成‘Lord Long-yang s vice,基本属于直译,译者又在书里加上脚注,详细解释了龙阳之好的典故,很完整地传递了该词汇包含的语言民俗文化信息。另外,两位译者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杨译的 ‘baser与霍译的‘vice 都包含负面涵义,体现出相同的伦理道德观。

(二)婚嫁民俗表达翻译

例3.誰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小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

杨译:...and since he made her his concubine and her face has been slicked shes grown even lovelier.

霍译:Shes finally been given as “chamber-wife” to that idiot Xue, Now that she has been plucked and painted like a grown-up woman...

此句出自《红楼梦》第十六回,描述了平儿(王熙凤的大丫头)在王熙凤与贾琏说话时提到的香菱嫁给薛蟠做妾之事。由此也涉及民间婚后的风俗习惯“开脸”,指的是女子出嫁后,便用棉线绞净了脸上的汗毛,修齐了自己的鬓角,俗谓“开脸”,表示自己已经结婚。杨译是 “her face has been slicked”, 主要采用一个动词 “slick”,指使(头发)平整光溜,来翻译“开了脸”,采用直译,但只译出了这个习俗的部分内涵,没有体现出开脸所表现的身份的改变,稍显遗憾;霍译为 “she has been plucked and painted like a grown-up woman”, 其中 “pluck”指“拔或修脸上的毛”,相对来说更为准确地传递出民俗的内容,并且增译解释了这个行为的目的,更易于西方读者理解这个行为表现了女子嫁为人妇的身份的变化,简单的动作中体现出丰富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霍译把“房里人”译成“chamber-wife”,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创作,传译出了妾这个身份的实质内涵,而不是简单地译为“情妇”,体现出霍克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也符合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想与英语世界的读者分享他读该部小说时的感受与愉悦[5]。

例4.晴雯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

杨译:Fancy! You havent yet drunk the bridal cup but already youre doing her hair.

霍译:‘Fancy! Doing her hair already—before youve even drunk the marriage-cup!

本句描述的是晴雯因看到宝玉在房内为麝月篦头而出言讥讽的情节,句中所体现出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婚嫁民俗文化,一是“交杯盏”,指的是在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交臂饮酒的一种仪式;“上头”则是清代民间女子婚后的一种风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到成年,开始用簪束发,簪即笄,叫及笄,笄年。浴曰:上头。《仪礼·士昏礼》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可见,一束发“上头”,便表示能“许嫁”了,因此晴雯认为两人不顾礼义廉耻,以这两种婚俗来讽刺宝玉麝月的行为。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是很新奇特别的一种礼仪,若译者处理不好便让人难以理解。细观两位译者的翻译可知,对于“上头”的翻译出奇一致,都译为成 “doing her hair”, 并且“交杯盏”的翻译也很类似,都是采用直译加注解,由此可知,两位译者都倾向于保留这种特殊的婚俗信息,以期促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三)节庆民俗表达翻译

例5.彼时正月内,学房中放年学,闺阁中忌针,却都是闲时。

杨译: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month when the schools were on holiday and needlework was taboo for the womenfolk, everyone was free.

霍译:Now this was the prime of the year, when the schoolroom is closed for the New Year holiday and the use of the needle is forbidden to maidenly fingers throughout the whole of the Lucky Month...

本句描述的是春节后正月里的风俗事项,“放年学”与“忌针”,放年学指旧时私塾在农历春节前放假,忌针指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原因在于正月动针,属利器,容易破坏一个人的财运,也有一说法是正月做针线容易一整年操劳,总之正月内做针线属于禁忌,因此书中说道正月内是属于闲时。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这两件事是超出认知的,如若简单直译就会造成读者不知所以。比如单看杨译的 “the first month”与“on holiday and needlework was taboo”就无法理解一年中第一月与放假和禁忌针线之间的因果联系,让读者感到无法理解。霍译本在此的处理优于杨译本,一是霍译本的词数明显多于杨译,给读者更多的相关信息辅助理解,二是与杨译采取直译不同的是,霍译在尽量贴近原文翻译的同时,增译了一些背景知识,例如增添正月的意义在于是一年的伊始,且学堂放假和整个正月不能用针线的原因,使译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更强,向目标语读者更清晰地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

例6.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

杨译:Now the Clear and Bright Festival came round again...

霍译:It was the day of the Spring Cleaning festival...

本句出自书中第五十八回,写到清明节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戴柳、插柳,放风筝,荡秋千,踏青,扫墓祭祖等一系列习俗,传统节日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事项,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来说不甚了解并且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因此,霍译本在译文中增加很多信息辅助理解才能达到交际目的。此处写到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对于清明节扫墓祭祀活动的重视。对于“清明之日”的翻译,两位译者的处理不一样,杨译的直译体现出“清明节”三个字的字面含义,传译出传统节日的词汇意义,但未能传递出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意蘊,而霍译的 “the Spring Cleaning festival”传递出一小部分的扫墓踏青的民俗文化内涵,也不甚全面,未来还有望继续做出探索。

(四)丧礼民俗表达翻译

例7.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

杨译:Before long they reached stands with coloured silk awnings by the roadside where music was played and sacrificial offerings...

霍译:The procession had not advanced very far when it began to pass the decorated ‘funeral bowers and tables of offerings...

本句描写的是继秦可卿葬礼后的送殡场面,也是声势浩大,在写这场大出殡时,特地用大段文字写了各路公侯王爷的路祭,这些是最能抬高死者身份的。路祭指于逝者出殡当天的发丧途中,由各方亲朋好友搭祭棚,摆设供桌祭品和行祭礼以祭奠死者。两位译者都译出了原文中的祭棚、祭品摆设与丧乐等路祭包含的要素,例如 “the decorated ‘funeral bowers”等都基本采用了直译,很好地传递了丧礼民俗文化的信息,给译文读者带来新奇的效果。但霍译本更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很注重描绘各个具体事项的顺序,运用两个 “when,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送殡队伍行进的途中有众多路祭的盛大场面。让译文在符合目的原则的基础上也达到了译文内部的连贯性。

五、结语

本文对杨译本和霍译本对民俗文化表达的翻译作出分析探讨,由此可以看出,两译本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引下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与策略。

杨译为保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偏重采用直译和异化的手法,较好地传递了民俗文化信息,但对于译文本身的逻辑性不够重视,导致目标语读者对部分译文不易理解,部分译文没有达到文本的交际功能。

霍译出于引进优秀经典的目的,也尽量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来保留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且为了更好地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帮助西方文化语境的读者跨越认知障碍,还采用了增译和部分改写的方法,很巧妙地达到了传播民俗文化的目的,也达到了交际效果,但前提是汉学家霍克斯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深刻见解,增译的背景知识或是改写也都能达到传播民俗文化的目的。

因此,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探求也逐步加强,就要求译者既要忠实原文,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内涵,又要注意西方读者的文化语境,考虑到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力,达到文化传播目的的同时达到译文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全功.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J].红楼梦学刊,2011(04):135-154.

[2]董召锋.民俗风情及民俗文化的翻译——以《红楼梦》译本为例[J].语文建设,2017(15):71-72.

[3]王媛媛.霍译《红楼梦》中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3):112-115.

[4]谭淳.翻译目的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的文化词翻译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04):220-221.

[5]王先好.功能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民俗文化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2):150-151.

作者简介:

周义婷(2001.12-),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22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目的论民俗文化红楼梦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