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 初中音乐教学研究
2023-12-01季碧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教—学—评”一体化是今后音乐教学的主要趋势。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形成和素养培养,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改进评价方式,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使教学、学习、评价紧密结合,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文章从教、学、评三方面入手,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的教学为例,阐述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嘎达梅林》
作者简介:季碧薇(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级中学。
“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具有目标的一致性[1]。长久以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学、评存在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有限的原因之一。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可以很好地将教、学、评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以教学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以评价为依据,三者互为依托,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助推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本文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的教学为例,浅谈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以教为基,统一学与评
(一)立足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来设定,并能精准指导课堂教学[2]。教学目标对教学、学习和评价都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第一步,就是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结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全面解读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制订针对性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嘎达梅林》这一课时,针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第四学段的学生要能听赏结构稍复杂、思想内涵较丰富的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联系相关文化背景解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歌曲的学习方向。
首先是歌唱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连贯、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风格,理解歌词内容。其次是文化理解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俗,包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风格形成原因。最后是情感表达目标,借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瑰丽与绚烂,体会少数民族民歌与汉族民歌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英雄的热爱与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
以上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文化素养、情感态度三个角度出发,既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又迎合单元教学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首蒙古族民歌,培养音乐素养。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导教学活动,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以及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评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让教学有指导、学习有目标、评价有依据。
(二)基于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学内容的设计才有了依据,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3]。
《嘎达梅林》是一首蒙古族的长篇叙事民歌,是基于真实的历史故事而创作的,具有深厚的故事性和人文性。教材只展示了这首歌曲的其中一个选段,并不完整,要想让学生完全掌握歌曲的基调和特色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为学生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文化内涵。
首先,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俗,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其次,教师还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嘎达梅林》,方便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信息,更加准确地理解歌词的含义,深刻把握歌词“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最后,教师将《达那巴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天堂》等其他蒙古族民歌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听赏这些歌曲总结出蒙古族民歌的风格与特色,了解蒙古族长调与短调、马头琴、呼麦等具有强烈民族印记的音乐形式,从而把握蒙古族民歌的演唱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蓝本,从歌曲背景出发,不断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讲解与蒙古族有关的内容和知识,如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历史故事、音乐特色等,让学生对蒙古族民歌有了更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民歌时更加轻松。
二、以学为主,融合教与评
(一)创设生动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原本被动地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地学,以学定教,学评统一,促进教与评的融合。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使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学习结果与评价标准紧密相连,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嘎达梅林》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有着很强烈的民族特色,对于初次接触少数民族民歌的学生来说,既新奇,又陌生。教师在教学时,就创设了极富蒙古族风情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融入情境中。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内蒙古幅员辽阔的大草原,以及落在草原上的一个个显眼的蒙古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辽阔悠长的基调。其次,播放蒙古族赛马、摔跤、舞蹈、祭祀等文娱活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就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演唱特色。最后,教师还为学生带来了几套蒙古族的民族服饰,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蒙古族服饰,比较其与汉族服饰的异同,从而发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些服饰还可以作为活动教具,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探究热情。
在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了解更多关于蒙古族的知识。随着对民族文化和歌曲背景了解的愈渐深入,学生对《嘎达梅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歌曲情感和内涵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
(二)设计实践活动,落实能力培养
为促成音乐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探究和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而实践活动便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实践活动,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起来,将活动结果纳入评价当中,使教、学、评真正融为一体,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嘎达梅林》这首歌时,教师就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歌唱能力方面,教师设计了示范演唱、模仿演唱、随音乐跟唱等多种演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旋律;还安排了准确度击打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力度、强弱、速度等,了解歌曲的音乐节奏、强弱规律和演唱速度,帮助学生提高歌曲演绎能力。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举办“我是蒙古族讲解员”活动,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PPT演示的方式向大家科普蒙古族的相关知识;还举办了蒙古族歌曲及舞蹈大赛、蒙古族知识竞答、马头琴演奏、蒙古族美食体验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蒙古族文化。
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让学生搜集一些蒙古族的小故事,结合蒙古族音乐的特点,自行创编乐曲,并配合蒙古族舞蹈进行表演;还鼓励学生创编小型的音乐剧或综合表演活动,表达自己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以及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教师不仅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提高了学生的歌唱、表达、创作、舞蹈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素养,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以评为据,反哺教与学
(一)丰富评价主体,促进评价的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检验教学成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丰富评价主体,将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来,促进评价的多元化,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收获多方面的反馈,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和学习计划。
例如,在教学《嘎达梅林》时,教师就进一步丰富了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全面的了解。如教师向每一个学生发放了一张《嘎达梅林》的歌曲演唱评价表,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从节奏、音准、力度、情感、表现力等多个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歌曲演唱表现进行评价。
首先,由演唱者本人对本次演唱进行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唱得怎么样,指出表现好的地方和表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让学生学会反思与改进。接着,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相互评价,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问题,通过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收获成长。最后,教师再给出总结性评价,帮学生补充一些他们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让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和专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邀请蒙古族专业歌者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更加专业的点评,让学生不仅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深刻感悟歌曲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演绎歌曲。
教师通过丰富评价主体,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纳入评价机制中来,不仅促进了评价的多元化,还发展了学生的鉴赏、分析、总结、反思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完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音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性作用,以教學评价为依据,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让评价来反哺教与学,促进教、学、评的一体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以及发展性评价等都融入评价体系当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收获,从而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帮助学生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演唱《嘎达梅林》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就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评价收获成长与进步。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表现力与创造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以结果论成败”的局面,使教学的重点聚焦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造上,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师还针对学生的演绎进行表现性评价,从学生的演唱表现、艺术处理和情感态度等角度,围绕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互助合作能力、歌曲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展开评价,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教师还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如学生能否完整演唱歌曲、能否为歌曲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能否对歌曲进行一定程度的创编等,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和水平,还能对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准确的估测,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通过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真正发挥了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指导及激励作用,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体化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教学模式,对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学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评一致,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笑.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探究:以《钟声嘀嗒》教学实践为案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0):100.
[2]盛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以《多彩的汉族民歌》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1):103-111.
[3]郭慧君.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