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胫骨平台骨折应用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3-11-30王飚陈传远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膝关节功能胫骨平台骨折

王飚 陈传远

作者简介:王飚,男,本科,副主任医师。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应用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CT引导下实施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应激情况、骨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1周的骨恢复指标——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骨源性碱性磷酸(neonatal bome alkaline phosphatase,NBAP)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1周的疼痛应激指标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应激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促进骨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CT三维重组技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膝关节功能;疼痛应激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1-005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1.019

胫骨平台骨折发生时,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得以恢复。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是当前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技术十分成熟的术式之一,能够对骨折块进行解剖结构的复位,纠正关节塌陷和关节变宽等情况[1-2],达到促进骨折愈合和改善预后的目的。如果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做到完全解剖复位,骨性愈合会影响膝关节活动,有可能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日常行走和正常生活[3-4],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较大的负担。如何采取更加科学、精准的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的顺利实施,对于改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6]。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应用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4~

69岁,平均(54.82±6.71)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

47 h,平均(29.68±4.35)h;Schatzker分型,Ⅱ型18例,Ⅴ型12例,Ⅵ型10例。观察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5~69岁,平均(54.77±6.7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45 h,平均(29.64±4.37)h;Schatzker分型,Ⅱ型17例,Ⅴ型12例,Ⅵ型11例。2组患者间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胫骨平台骨折;符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的相关指征;患者的意识状态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脑肺肾脾等严重的器质性功能障碍者;合并全身多处骨折等严重创伤者;存在外伤史、下肢骨折史等;合并凝血或造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等;合并严重的精神功能异常或神经功能障碍。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CT视野的引导下实施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观察组予以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平卧位,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 CT(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胫骨平台的CT三维重组检查,管电压、电流分别设置为120 kV、150 mA,重建层厚为1.0 mm,间隔重建图像为0.8 mm;采用Somatom Noise V5.0 beta软件对扫描数据、图像进行分析,行多平面重组技术、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图像建立;结合常规CT检查的情况,分析和明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类型、大小、范围及周围组织结构创伤情况,针对性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适宜的内固定钢板;根据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下制定的手术方案实施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并在术后复查确认复位效果及钢板固定情况后,完成手术;术后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措施,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耐受程度予以科学的功能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应激情况、骨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

1.3.1 膝关节功能 采用Rasmussen量表进行评价,根据恢复情况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优,27分<评分≤30分;良,20分<评分≤27分;可,10分<评分≤20分;差,评分≤10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3.2 疼痛应激及骨恢复情况 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6 mL的肘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A-120FR,日本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粵械注准20152400831)测定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XC800,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05第2401751号)测定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eonatal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NBAP)水平。

1.3.3 并发症 重点记录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愈合延迟、局部感染等情况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疼痛应激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疼痛应激指标NPY、PGE2、SP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骨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骨恢复指标——BMP、NBAP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胫骨平台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站立、行走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负重功能,当受到直接或者间接暴力打击、高空坠落、倾斜倒地等冲击作用时,极易发生平台骨质的塌陷或碎裂[7],造成胫骨平台骨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年加深,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取得飞速发展,因交通意外、施工意外等造成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越来越多[8]。胫骨平台骨折的原则是解剖复位关节面,为保障关节面的良好复位和固定,需要借助影像学技术的视野进行引导,实现良好的契合对线对位[9],从而为骨折愈合与修复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临床常采用常规CT进行检查引导,但该方式仅能实现对横截面的观察,难以全面明确骨折的移位及程度,也给后续的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操作留下了一定的隐患[10],对手术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尝试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應用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1周的骨恢复指标BMP、NBAP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1周的疼痛应激指标NPY、PGE2、SP皆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显示,人体的四肢骨关节解剖较为复杂,骨性组织结构相互交织重叠,普通CT检查只能取得二维图像,不容易观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二维图像判断病变与相互组织的内部结构以及评估手术的进展,缺乏客观评价手段,存在一定的经验依赖性、盲目性。CT三维重组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技术,也是影像方面多年来横断层到多层乃至立体效果的飞跃,与常规CT检查最为主要的区别在于扫描形成的图像更加立体化,能够通过计算机整合成百千张普通的CT扫描横断图像,经过对这些连续图像的后处理,把二维图像整合成三维立体的效果,实现病灶相关组织的容积再现,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组织、血管、骨质等结构解剖形态和病变形

态[11],从而精确地观察病变状况及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骨折的患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骨折部位的错位和成角情况,让抽象的结构认知变成立体的、形象的可视化影像,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从而有利于准确分析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复杂问题,协助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技术方案。同时,CT三维重组技术虽然成像原理复杂,但扫描非常迅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骨折区域组织的扫描,尽可能避免患者由于疼痛难以耐受而形成的运动伪影[12],而且该技术具有多角度、立体感等优势,可给阅片提供更好的参考,可以获得病灶的最佳暴露以及诊断视角,弥补普通CT的不足和容易遗漏的问题,在具体指导手术操作时也更有利于骨折复位的对线对位,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骨折复位与康复效果,这对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应激指标、并发症率以及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骨恢复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CT三维重建技术与临床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相融合,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

综上所述,CT三维重组技术引导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应激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骨折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邵谦.改良双钢板法与微创内固定系统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3):2051-2052.

[2] 宋磊,张晖,赵阳飞,等.环形外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

究,2021,25(36):5888-5896.

[3] LYNCH A C,DAVIES J A.Percutaneous tibial fracture  reduction using CT Imaging, computermodeling and 3D printed constructs[J].Vet Comp Orthop Traumato,2019,32

(2):139-148.

[4] 林旺,王盈盈,郭卫中,等.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扩大外侧入路内固定增强力学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24):3826- 3831.

[5] 石武谛,柯雯昙.关节镜下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疼痛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3):201-205.

[6] 王攀,黄光斌,胡平,等.关节镜辅助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8):615-619.

[7] 杨晓峰,李彬,陈颖.不同钢板内固定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清SP NPY TNF-αIL-1β水平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9):1491-1494.

[8] 王军辉,华丽.MIPPO技术+C型臂锁定钢板内固定对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及住院时间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4):619-621.

[9] 李璐兵,阿依丁·夏哈太,李飞,等.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21,23(9):678-681.

[10] 徐文强,徐火荣,杨东东.胫骨平台骨折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21,23(6):451-456.

[11] 程辉,张晓冬.关节镜下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疼痛应激反应、BMP及NBAP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6):95-97.

[12] 侯兵,刘涛,吴则龙.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与传统术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和膝关节功能的比较研究[J].贵州医药,2020,44(9):1400-1401.

(收稿日期:2023-08-11)

猜你喜欢

膝关节功能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效果观察
四子散热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点及MRI与CT诊断价值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比较
关节镜辅助复位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对比观察
关节镜清理术对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比较
术中舒适护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