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2023-11-30郭宇

华章 2023年4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模式创新德育教育

[摘 要]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教育职责,同时也是时代发展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任务。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推进下,各大院校纷纷提高了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文章分析了非遗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对融合非遗文化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高效开展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讨。高职院校需要把握非遗文化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到其在德育教育背景拓展、德育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成效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模式创新;非遗文化;素质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道德品质成为衡量人才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需要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结合本校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在拓展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方法、改变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效用,因而,探寻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非遗文化融合的影响与路径至关重要。

一、非遗文化融入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德育教育针对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以往德育教育是根据汉文化模式确定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与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心理结构。虽然以汉文化背景及标准展开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正确树立思想精神,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有所不足,可能会导致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会限制德育教育价值引导作用发挥。非遗文化是汇聚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优秀的思想理念、丰富的精神内涵,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引入本地非遗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现实的关联度,是在与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实践关系密切的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在民族文化熏陶下展开浸润式的德育教育,可将优秀民族文化渗透融合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推动思想教育与民族发展史、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充实德育教育的文化背景,扭转以往“一刀切”式的德育教育模式,结合各地非遗文化,因地制宜地展开德育教育,并能贯通高职院校学生与各民族交流互动的通道,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针对性。

(二)提升德育教育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为主,并且以课堂作为主要教育场所。然而此种德育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不契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对所选用的教育形式及方式接受度与认可度也不高。这是由于课堂教育中,仍然采用以理论讲解为主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德育教育内容枯燥无趣、教育形式固化单一,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厌烦情绪,难以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成效。而将本地区民族非遗文化植入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课程,可将非遗文化中的进取精神、理想追求以及优秀品格逐步渗透给学生,拓展德育教育内容,提升德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收力[1]。例如,高职教育中可利用少数民族经典舞蹈动作编创民族操,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操的过程中,能够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并可在此过程中获得和谐教育,产生民族团结意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特殊节日,让学生在特色节日文化活动中感知民族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使之形成积极、正向的民族精神,增强德育教育内容及形式的新颖性与活泼性。

(三)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怀,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国家現代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涌入,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爱国主义情怀缺失的现象。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氛围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观念及品德面貌均发生了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在多年来生产生活实践中诞生的珍贵文化,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内含丰富的审美理念。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融入非遗文化,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产生爱国情怀、形成家乡情结,并能推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能够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民族精神及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可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并结合地域非遗文化特色,开辟第二课堂,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元化非遗文化活动开展打造全方位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可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非遗文化浸染,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情怀,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开展。

二、非遗文化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高效开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开发非遗文化专业特色课程,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主要以两课为主,此类课程属于显性德育课程,除此之外,其他专业课、选修课等隐性教育课程也具备德育教育开展优势。按照国家出台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相关文件,高职院校需要对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提取其中有价值的德育教育元素,在学科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助力学生提升品德修养及政治觉悟。由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中含有大量健康、优良的德育内容,高职院校需要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整合地方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契合地区民族文化情况的非遗文化专业课、选修课,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步接收非遗文化知识内容,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同时,有效提高德育教育实施成效。例如,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开设民族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非遗文化课程,或是结合本地非遗文化遗产内容开发出扎染、木雕、刺绣等隐性德育课程,通过丰富德育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形式,消除传统德育课堂教育模式内容枯燥无趣、形式单一陈旧的弊端,使学生在非遗文化接触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滋养,从而化解道德困惑,进而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结合非遗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升华学生道德精神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堂教育的补充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当中纳入非遗文化,以此推动德育教育中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融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还可将职业院校自身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从而打造一个健康、优良的校园新风尚。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应实现德智体美劳五个教育环节的深度融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德育教育深化开展。校园文化可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土壤,并能提升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使学生感受多元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可通过校企合作,将地方级、国家级非遗文化引入学校,建立专门的非遗文化创新中心及大师工作室;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办契机,邀请民间艺人、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提供机会,使之在亲身参与及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拼搏精神,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与精神品质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非遗文化创新活动,联合地区文化中心、艺术馆或美术家协会,以非遗文化创新为主题组织创新创意大赛,为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展现搭建平台,高职院校学生可将非遗文化与地方资源特色融合,设计新的文化产品,从而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应突破课堂、校园的限制,以社会作为德育教育开展的第二空间。社会实践可为高职院校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及国家发展形式、提升学生意志、强化学生能力提供契机,同时也可塑造学生品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可组织以非遗文化调研、观摩、学习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民俗活动,逐步提升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了解深度,鼓励高职院校学生主动体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吸收非遗文化思想精髓,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自信,开辟德育教育第二课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组织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调研分析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院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本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形式分析活动,对本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发现与挖掘,并深入了解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把握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价值,建立更加完善的非遗文化认知[2]。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民俗类活动,学校应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打造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平台,组织学生志愿者为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人登记考核、资格认证过程提供辅助,或是协助相关部门组织非遗文化传承人经验交流分享活动或技能培训活动,也可为民间艺术团建设提供支持、与民间艺术联合进行艺术表演。通过将德育教育延展至课堂之外,使学生在亲身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发扬过程,增强其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深度,进而发挥非遗文化对其精神思想的滋养与熏陶作用。

(四)创设非遗劳动教育环境,优化德育教育氛围

为推动德育教育中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需要利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扩大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范围,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关注非遗文化,产生接近非遗文化、主动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的思想意识,逐步吸收与接纳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精神,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德育教育环境。高职院校可依托互联网,利用数据化技术在学校官网上开辟专门的非遗文化宣传板块,或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学生交流论坛定期推送非遗文化相关文章,为学生接触非遗文化提供契机,从而创造利于非遗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良性教育环境,使非遗文化的精神思想焕发活力[3]。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打造非遗文化传承劳动教育基地,或是建设非遗文化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可组织中华民族传统非遗项目及劳动创新相结合的劳动活动。例如,可设置陶艺实训室、泥塑工作坊等,也可以举办黑砂美术创新作品展示室,通过这些非遗文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感受非遗文化价值内涵、传承弘扬非遗劳动文化提供空间,进而推动非遗劳动精神的广泛传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深度,共同开发体验式的非遗文化劳动项目,为学生参与非遗劳动制作、参加非遗项目实践活动提供机会,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接受更加多元化的非遗文化劳动教育,从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民族创业精神,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

(五)打造雙师型师资队伍,推动德育教育深化开展

由于教师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主体,为推动非遗文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深度融合,最大化展现非遗文化影响力,高职院校需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德育教育深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德育教师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深度是影响学生对非遗文化认知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能够正确把握非遗文化功能价值,并利用好非遗文化推动德育教育深化开展。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师资现状,打造兼具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知识的双师教育团队。一方面,应结合德育教育目标,科学设计非遗教育团队建立培育规划,聘任非遗文化方面的专业人士,面向本校德育教育课程教师传授非遗文化知识,组织专业化的非遗文化培训活动,加大资源精力投入力度,培育出兼具德育教育能力、非遗保护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引入传帮带教学模式,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为德育教育过程中非遗文化的科学融合提供专业指导,还可定期面向高职院校的所有专职教师召开非遗文化专题讲座,或是联合本校德育教育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想精神教育过程,以便于把握德育教育过程中非遗文化的引入契机,通过亲身示范,为德育教师非遗文化融入技能强化提供指导,从而增强德育教育与非遗文化结合的紧密度,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化开展。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诞生于生产生活实践、具备多种展现形式、蕴含丰富精神思想的珍贵文化,是各民族人们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外在体现,可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展、精神树立提供引导与指导作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高职院校需要把握非遗文化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到其在德育教育背景拓展、德育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成效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利用地缘与资源优势、开发非遗文化专业特色课程,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展现校园文化建设优势;还应打造第二德育教育课堂、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作用,创设非遗劳动教育环境、开辟非遗劳动空间;并需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德育教育中非遗文化影响效应,以便科学融合非遗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淳.非遗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J].才智,2020(20):22-23.

[2]黄韵芝,王升平.浅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5):1.

[3]冯晓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9.

作者简介:郭宇(1982— )男,汉族,籍贯:山东省,黑龙江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建筑专业教师。

研究方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JB1422047。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模式创新德育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